设备研发:智能电网、农网改造“两手抓”

admin 52 2024-08-31 编辑

设备研发:智能电网、农网改造“两手抓”

  随着国家智能化电网建设和农网升级改造工作的深入进行,这对电力设备制造行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将基本建成坚强智能电网,电网投资预计超过1.7万亿元,年均投资3400亿元。同时,国家启动的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时间跨度3~5年,每年投资规模超过500亿元。随着国家智能化电网建设和农网升级改造工作的深入进行,对电力设备制造行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智能电网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立足自主创新,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为原则,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

  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是智能电网的基本技术特征。只有形成坚强网架结构,构建“坚强”的基础,实现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智能”技术特征,才能充分发挥坚强智能电网的功能和作用。

  信息化是坚强智能电网的实施基础,实现实时和非实时信息的高度集成、共享与利用;

  自动化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实现手段,依靠先进的自动控制策略,全面提高电网运行控制自动化水平;

  互动化是坚强智能电网的内在要求,实现电源、电网和用户资源的友好互动和相互协调。

  智能电网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2010年,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开展各环节的试点工作。第二阶段,2011~2015年,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第三阶段,2016~2020年,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坚强智能电网,使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水平、运行效率,以及电网与电源、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显著提高。

  四个体系:电网基础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智能应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其中:电网基础体系是坚强智能电网的物质载体,是实现“坚强”的重要基础;技术支撑体系是先进的通信、信息、控制等应用技术,是实现“智能”的技术保障;智能应用体系是保障电网安全、经济、高效运行,提供用户增值服务的具体体现;标准规范体系是指技术、管理方面的标准、规范,以及试验、认证、评估体系,是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制度依据。

  农网改造带来商机无限

  国家电网公司将在2010~2015年期间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

  目前,农村配电网“卡脖子”、“低电压”等问题比较突出,其主要原因有:电源布点不足,主网架结构相对薄弱;110、35kV变电站不同程度的存在单电源问题;10kV电网以辐射状为主,老化严重,损耗较高,绝缘化水平低;低压电网装备水平不高;35kV无功补偿容量基本满足规程要求,但是中低压补偿容量偏少,客户端电压偏低。

  我国农网改造的目的与主要任务有四个。

  首先,加快建设以220kV变电站为主的县域电网供电电源、110kV系统满足N-1要求的县域电网,消除县域电网的薄弱环节;在经济发达地区适度控制35kV变电站的发展,对现有变电站实施双电源供电建设工程,2015年85%的变电站实现双电源供电,提高县域电网的供电可靠性。

  其次,加强对县城为主的小城镇10kV电网的研究,制定公司统一、高标准和适应智能化发展的电网建设导则,指导和规范小城镇配网建设。继续升级10kV电网,县城80%的10kV线路实现环网(手拉手)供电,县城10kV线路的绝缘化率达到45%,加大农村10kV主干线的改造力度,优化供电范围,基本完成超运行年限线路的改造。

  再次,逐步提高变电站及线路断路器无油化率,根据具体情况推广应用S11、S13、非晶变、有载调容变等新型节能变压器,逐步淘汰S7及以下高耗能配变。开展无功优化工作,选择合适补偿模式,开展变电站和线路的电能质量综合治理工作,彻底解决农网中的“低电压”问题。

  最后,2012年和2015年,农网供电可靠率分别达到99.72%和99.75%以上;农网综合电压合格率分别达到97.8%和98.2%以上;农网35kV及以下综合线损率分别降到4.75%和4.70%以下。

  研制规划将进一步修改

  2009年6月,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成立专项工作组,启动了《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系统)研制规划》(以下简称《研制规划》)研究。最近,国网公司智能电网部又对智能关键设备集中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对《研制规划》进行滚动修订。

  调研的主要范围涉及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六大环节。

  调研的重点是对试点项目中关键设备的研制状态、种类和数量、总体研制时间进度、试点状况等。

  对于设备制造业而言,应该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有明确的产业方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忌见钱就赚。

  第二要把控好产业或业务进取速度,在发展中协调好踩油门与踩刹车的动作。

  第三要深度打造自身潜力,在继承基础上创新,提升内控能力,真正增强内在实力,体现后发优势。

  第四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处理好风险防范和危机处理措施的关系,准确把握智能化电网建设的最新动向。

  第五要明确参与智能化电网建设的责任,平衡好经济责任和和社会责任的关系。

设备研发:智能电网、农网改造“两手抓”

上一篇: 电气中国:盘点低压电器行业
下一篇: 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中国的前世今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