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到2009,六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中华儿女却用一个甲子的轮回书写了一部充满智慧及奋进的史诗巨作,用自己的坚强脊梁挺起了中国震荡环宇的磅礴气势。变频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问世,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却是在最近的十几年,在共和国六十周年之际,我们回望历史,回顾变频器的发展之路。 陈伯时:回望六十年里的变频器发展
早在20世纪40年代在国外就已诞生了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技术,不过那时的变频器是由直流电动机-同步发电机组成的变频机组,50年代在我国的胶片厂等易燃车间已经采用了变频机组实现交流调速。60年代在国际上才出现用电力电子器件组成的静止变频器,1963年,上海整流器厂就已研制出国内第一只可控硅,比当时的日本还要早一年。1965年,我国开始了研究可控硅变频器。直到80年代,国内许多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积极开发GTR变频器,后期更进一步研制了IGBT变频器,并将技术转让给企业生产,但由于没有自动化生产线而无法生产出高可靠性的变频器。90年代中期,国外生产的变频器陆续进入中国市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也使国外的生产设备迅速涌入中国,国产变频器厂家纷纷崛起,国产的VVVF通用变频器才开始涌现。最近十年,采用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的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高动态性能变频控制技术逐渐升温,是否具备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技术成为高性能通用变频器和一般通用变频器的分水岭。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虽然变频器已经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但其核心器件IGBT始终依赖进口,成为制约国产变频器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多位在国外有丰富研制IGBT经验的专家回国办厂,使国内企业具备了IGBT和MOEFET的制造技术,完整的变频器产业链才开始形成。 马小亮:我与交-交变频技术在中国
上世纪八十年代,电气传动领域出现了一项重大突破,在轧机主传动和矿井提升等大功率、高性能要求的关键场合用交-交变频器调速取代传统直流调速获得成功。中国连续从德国西门子公司引进5套此类高端设备。1986年,马老赴西门子学习交-交变频技术,发现它无论从设备的容量,还是从系统的复杂程度上看都是前所未见的,非常值得在国内推广。1987年马老回国后,积极展开宣传,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并组织攻关,终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天津电气传动研究所和冶金自动化研究院分别研制成功并顺利投入运行。当时马老在想,这样关键的重大技术装备,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能有10年的寿命,上几十套就不错了,却不曾想它至今生命力旺盛,每年都有几十套订单,总量达几百套。当年是几年做一套,现在是一年做十几套,如此显著的差距,是近年经济飞速发展的最有力证明。
李永东:我与变频器的几个第一次
1980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我第一次听说恒压频比(VVVF)控制,在1985年做博士论文期间,发现了电压定向矢量控制规律。1984年初,在法国老师带领参观实验室时,第一次看到了实际的变频器。1985年,我第一次接触到了矢量控制,并于矢量控制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91年开始,我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直接转矩控制研究。1988年回国之初,我开始了实验室第一台VVVF变频器的研制工作,研制成功后再和平宾馆连续运行了24小时并开了鉴定会。1996年,我们与北京凯奇公司合作开发高压大容量变频器技术,虽然很多人认为是异想天开,但是经过我们的刻苦钻研,很快申请了自己的高压变频器技术专利,并于1998年通过技术鉴定,投入试运行。从此,一个高压变频器的国产化时代在我们手中拉开帷幕。目前,国内大约已经有二十几家企业有能力生产高压变频器,国产品牌占市场的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