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国民经济飞速增长,被誉为经济发展晴雨表的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世界范围内,数字信息技术风起云涌,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建筑技术与数字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智能建筑”应运而生,并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国内智能建筑正处起飞阶段 目前,智能建筑在我国还处于起飞阶段,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各类公共建筑中已基本普及,只是各种类型建筑因需求不同智能化程度有所差别;住宅小区智能化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普及程度较高,大约在90%左右(功能差别较大),在小城市有待普及。
工程项目的分布情况是,经济发达地区约占80%,欠发达地区约占20%。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厦门、珠海、青岛、烟台、大连等城市已建成的智能建筑约5000多座,中西部地区城市,如武汉、成都、重庆、西安等,也有一些智能建筑。
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投资额:公共建筑约占建筑总投资的8~10%,较高的可达15%。住宅小区智能化的基本配置为40元~60元/平方米、中档配置为80元~100元/平方米,高档配置为100元/平方米以上。
青岛强力推进智能建筑的发展
我市智能建筑的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已逐步进入良性发展。据调查,我市上世纪建设的写字楼,大多只有消防设施,近年来新建建筑的智能化系统投资额每年都以30%的速度增长。
为加快我市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促进“楼宇经济”,市建委自2005年开始在山东省内率先对智能建筑市场加强管理,先后于2005年6月选取部分写字楼和住宅小区进行调研,于2005年12月对在建建筑工程的智能化系统进行专项检查,并对发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通报。两年中先后出台了《青岛市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青岛市智能建筑等级评估试行办法》、《青岛市智能建筑系统工程专家论证管理办法》和《青岛市智能建筑(住宅小区)工程“优智杯”奖评选办法》等,使我市对智能建筑管理的文件已初步形成体系,并走在全国的前列。其中,《青岛市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是我市加强智能建筑管理的纲领性文件;《青岛市智能建筑等级评估试行办法》和《青岛市智能建筑系统工程专家论证管理办法》是以强调智能建筑功能为主,配合开发项目销售、出租的政策措施;《青岛市智能建筑(住宅小区)工程“优智杯”奖评选办法》是以智能建筑工程质量为重点,促进施工企业加强质量、技术管理的引导性措施。市建委又于2006年4月成立了“青岛市建设智能化协会”。
智能建筑将城市推向“数字化” 国家建设部在2005年对全国近千个楼盘的住宅生态及智能化应用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约有96%的楼盘将成为智能化项目,51%的楼盘在初步设计时已按照建设部《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进行设计。发展智能建筑正成为发达城市、品牌开发商的必然选择。其结论是:生态智能建筑即将全面步入我国房地产业,智能住宅将成为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国内外有关专家普遍认为:21世纪全球新建的智能建筑有一半在中国,21世纪世界最大的智能建筑市场就在中国。
在智能建筑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应成为行业发展的先导。
智能建筑目前正面临着向多网融合、三网合一的技术发展,逐步实现在同一个网络上音频、数据和视频的传送。
由于智能建筑属于新兴行业,发展中存在着很多技术盲区和管理盲区,所以加强行业管理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加强管理,首先要抓应用、减少工程应用的盲目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是抓项目的优化设计、方案论证、等级评估、合理价中标等方面,以示范工程为导向,以点带面,促进智能建筑工程整体水平的提高。
其次要抓工程质量。对材料、设备进行备案管理,严格把关;加强施工过程的
质量控制,在竣工验收时严格实行工程监测和综合评估,全面提高工程质量。
同时还要抓维护管理。据2003年某市的一次调查表明,楼宇自控系统运行正常,能够发挥作用的仅占20%;部分系统运行,尚可使用的占45%;有35% 的系统不能开通使用或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生故障,因无人修复而废弃。因此,要大力扭转“重建轻管、重硬轻软、建管脱节”形象,重视物业维护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系统运行保障机制的建立,让智能化系统的投资实现最大效益。
短评:“数字城市”是“智能建筑”概念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扩展。可以想见,在将住宅、社区、写字楼、医院、银行、学校、超市、购物中心等各具特色的“智能建筑”、“智能小区”通过信息网络连接在一起,加上市政公用领域的智能控制、城市管理领域的数字城管、城市交通领域的智能交通等等,更大地发挥它们的功能和作用,将整个城市推向现代化、
信息化和智能化,“数字城市”自然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