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电结合”云南优势凸显

admin 59 2024-06-30 编辑

“矿电结合”云南优势凸显

    “云南省矿产和水力资源都很丰富,矿产业、电力产业在云南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很大,在目前国家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如果能利用矿藏和水能的同区分布优势,妥善处理开矿和发电的结合问题,将对搞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水库分院工程师肖银松发表论文认为,在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的云南省,矿电结合对培养“绿色支柱产业”具有积极的环保意义。
  矿产开发的现实忧患
  据资料统计表明,云南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矿产种类齐全的省份之一。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42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5种。根据国土资源部截至2004年底《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统计,云南省有25种矿产保有资源储量排在全国前三位。有色金属和磷是云南省的优势矿产。煤炭、黑色金属、贵金属为云南省的特色矿产。
  利用有色金属锡、铜及磷等先天资源优势,云南省上世纪80年代初,就曾提出了走矿电结合的工业发展思路。到目前为止,全省已经形成和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矿产资源采、选、冶工业。诸如云南铜业、昆明钢铁、云南锡业、云天化等产业发展已颇具规模。
  虽然云南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储量,但是,矿山的开采不当同时会带来生态的破坏。肖银松介绍称,矿山在剥岩、排土、采矿、选矿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对地表植被、景观的破坏,可以引起水土流失。同时,采剥、矿场、尾矿及其它矿业废弃物,覆压耕地、林地,对环境、资源造成破坏,而且采完后场所无法恢复原状。在矿产资源分布较丰富地区,如果不统筹规划,大中小采矿企业并存,产生的大量矿洞和矿业废弃物,远远看上去地表就像一件绿色大衣上缀满了补丁。
  其实,更严重的是,不当开采还能对环境造成深层次的污染。云南省一位环保人士说,矿石、废渣等固体废物中含酸性、碱性、毒性、放射性或重金属成分,不仅污染矿区及周围的环境,同时,含有毒性或放射性及残留选矿药剂的尾矿,污染土壤后,还能直接造成土地退化、沙化、盐渍化;更为严重地是,农作物、地面水和地下水受污染,会给矿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及人身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健康损失。如果废气中二氧化硫控制不严,致使酸雨成灾,将造成更大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矿洞的直接废弃和大量采空区的存在,常导致地表沉降、滑坡、塌陷、地裂缝、河道堵塞等地质灾害”,这位人士担忧道。
  水电资源优势明显
  一边是丰富矿藏开发的生态困扰,一方面却是水力发电的环保优势。肖银松说,根据最新全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云南省1万千瓦及以上河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0439万千瓦,年发电量9144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的水电站装机容量9795万千瓦,年发电量4713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分别占技术可开发的96%和95.8%。
  其实,水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它的优势已经被业内广泛认识。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教授、三峡工程水轮机专家组专家黄奋杰认为,水电的环保优势首先表现在,水力发电只利用水体内涵的能量而不消耗水体本身,其可循环、可再生,使水资源的利用更充分;在发电及用电的过程中,均没有有害气体产生,也不会形成新的环境污染源。因此,大力发展水电对环境保护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发电的同时,水电开发还兼顾有防洪、航运、供水和灌溉等功能。通过流域和梯级电站的滚动开发,利用形成的库容可有效控制上游洪水,提高下游防洪能力;利用形成的河道水面,可有效地促进和发展库区航运;通过调节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质,改善区域供水状况;结合移民安置,兴建水利工程,为区域农田水利灌溉提供便利条件。
  “水电开发还能改善局部小气候和生态环境。”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英认为。李英说,比如一些高坝创造了大型人造湖泊后,当地环境和景观得到了改变,水位的升高,改善了库区干旱缺水的自然环境,库区周围居民和人为活动的减少,植被的逐渐恢复,一些被迫离开的野生动物又可能重返栖息地。而且库区局部气候改善后,通过库区综合的开发计划,可改变当地栽培结构,有利于当地库周围区域农业和工业化栽培的发展。许多水库都已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吸引了大量旅游者旅游观光,带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库区宽阔的水面可促进渔业发展,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


  “矿电结合”得天独厚
  “不是每个地区都像云南一样具有矿电结合的优势。”肖银松认为。据记者了解,世界级的西南三江成矿带云南部分资源丰度等于川藏青三省区总和的2.3倍,已成为国家规划中一个重要的有色金属后续资源基地。而三江流域云南部分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三江干流上分布着许多大型水电站,占全省经济可开发量的86%。肖银松觉得,这种矿产资源与水能资源的同区分布,为云南走矿电结合道路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云南省矿产资源总量大,矿种多,矿产资源配置组合关联度好,原料基本自成体系,“矿电”结合,发展高耗能工业条件独一无二。
  “矿电结合”要体现其环保优势,在水电开发的流域内,将矿产资源、水能资源作为资源开发整体进行规划,合理确定开发时序至关重要。肖银松说,在同一区位里,可先开发库区内易被淹矿产,再开发淹没线上矿产,避免矿产资源的淹没、浪费,造成矿产资源开发难度和成本的增加;对新开矿山,应设计在规划淹没线以上,避免搬迁复建,浪费时间、资金和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在进行矿山规划设计时,应加强环境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对排土场、选厂、尾矿库要合理选址,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少破坏或不破坏林木草场,对废水的排放必须符合标准。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严格按照环保设计,落实环保措施,开发后要做好矿洞回填和植被恢复工作,切实保护和恢复库区生态环境。针对现有矿山,可以结合水电建设征地补偿费用,进行矿山的整改:整顿矿业秩序,坚决制止乱采滥挖、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矿山整合,取缔无证开采,关闭开采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企业管理差、环境破坏大的矿点,规范矿山企业开采管理,减少资源浪费,从环保上达标。
  “矿电结合”的环保意义
  肖银松认为,通过水电开发,可以调整原有产业规划、种植和耕作模式,便于农业的综合开发和集约化管理,积极高效的生态农业,可持续减少库区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另外,移民搬迁后,库区和矿区人口将大大减少,库区(矿区)人为活动的减少,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环境,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和减少矿区地质灾害的损失;通过水电开发投资,如新建环库公路,可改善库(矿)区交通条件,便于库(矿)区环境监测和管理,落实环保措施。通过以上途径,可以有效减少入库泥沙和有害尾矿废物,改善矿区水质和水生环境,避免库区水质恶化,增长水库和机组使用年限,减少水电站运行管理成本,提高水电站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云南某高耗能企业负责人说,低廉的水电,可以有效降低矿产品深加工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更有能力加大在更新旧设备,增加科研投入,研究新工艺,降低能耗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减少采矿过程的损失,保护矿区生态环境。企业还可以增加环保投入,从源头上预防环境问题的产生,同时采取相应环保措施,治理已存在的环境问题,最终实现生态矿业。
  “矿电结合”,不仅有明显的环保效益,还能转化为一定的经济优势。云南省某经济学专家觉得,“矿电结合”的一个战略意义是,采矿和深加工可以消纳将来云南成为水电大省后富余的电力。云南省一位地方水电投资商说,随着全国电力投资的增长,到2020年云南水电第一支柱产业形成后,电力供应将会出现阶段性饱和,局部地区将会出现电量富余。在电力供求基本平衡时,在云南水电装机比例偏大的电力系统中,汛期富余电量是不可避免的。而矿业开发是电力供应的耗能大户,发展“矿电结合”项目,吸收汛期电量,不失为一条多方共赢的路子。
  这位专家说,云南有些城市还属于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前期开发,经过增产期和稳产期,必将进入衰退期。为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思考进行产业转型或发展其它接续产业。通过“矿电结合”,一方面利用和消化低廉的中小水电,另一方面使矿产品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耗能产品,从而使电能优势和矿产优势迅速转化为地方经济优势,加速培育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矿电结合”模式有待深化
  在国家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矿电结合”的环保优势显然已经不容质疑。但是,到底“矿”、“电”以何种模式进行结合,才能更好地凸显它的对环境的贡献呢?上世纪80年代初,云南省提出“矿电结合”这一思路后,20多年来就未停止过对这个问题的求解。2002年底,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实施“网厂分家”之前,致力地方中小水电开发的云南滇能(集团)控股公司曾经尝试过用自己所发的电力,通过云南电网直接向云南高能耗企业马龙化建供电。低廉的电价所带来的经济效能曾是云南省“矿电结合”的成功典范。但是“厂网分家”后,全国除了吉林和广东两家发电企业和大用户直接交易的两个试点,其它发电企业不能再自行直接售电给用户,滇能和马龙化建的短暂联姻才宣告结束。
  “矿电结合”是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发电企业和大用户直接交易呢?肖银松的理解并非如此。“矿藏和水电同区分布,统一规划,然后发电企业在该区域投资兴建电站,采矿冶炼企业在该区开矿加工产品,”肖银松认为,“矿电结合”的环保优势更强调的是“矿”和“电”在规划开发上的协调性,避免多次规划,不当开发对环境和生态带来的多次破坏,而并非狭隘意义上的“发电企业直接向大用户卖电”。
  据了解,在云南水力和矿产资源丰富的文山州,目前已经由当地政府牵头,尝试进行发电企业和开矿企业的同区发展的“矿电结合”模式。也许,这将使我们惯有的“高耗能带来高污染”观念得到全新的认识改变。

“矿电结合”云南优势凸显

上一篇: 未来惯性环上料领域的发展将受益于3D视觉技术。
下一篇: “联合设计、合作建设” 助力EPR快速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