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防疫管控优化,此前被抑制的供需需求得到释放,经济上升的回暖也被看作是制造企业持续恢复向好的风向标。在经济持续向好的展望之下,2023年机器人市场将走向何方?
2023年,市场的回暖势必到来,但其“报复性复苏”的可能不及预期。其中,受到疫情限制的核心原材料领域,将拥有相对较大的回升和反弹空间,如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而钢是机器人制造商最常使用的材料之一,增长空间巨大。但是有几类消费恢复会较为缓慢,如消费级、服务类机器人。制造生产等机器人的品类将会持续保持稳定,这也意味很难出现行业性的高速增长现象,其中的机遇在于能否诞生一系列的新技术、新品类,实现在存量竞争中脱颖而出。
协作机器人“新势力”势如破竹
协作机器人新势力在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中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随着全球机器人进入3.0时代,“人机共融”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协作机器人作为机器人的重要分支快速崛起,成为智能化、协作化、数字化的代表,应用场景愈发丰富,演变出了非常多的商业业态,走进了我们的生产生活中。
协作机器人具备超强的技术优越性与市场可能性
从技术特性而言,协作机器人近年来才起步,在例如表面力感知能力、关节力矩传感器、电流估算力反馈模型、3D视觉等技术上,国内外技术差距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处于同一水平,新技术的发展无疑将使企业能够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从市场占有情况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在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上,虽然丹麦优傲机器人依然占据了领头羊的位置,但在中国市场,以遨博、节卡、艾利特、珞石、中科新松等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已经占据了70%左右的份额。
除了守好国内市场,近两年内资厂商也逐渐在将部分市场延伸至海外。例如节卡机器人在日本设有技术中心,并且有专门的海外事业部负责市场开拓;总部及研发中心位于北京的遨博,也有海外业务部门专门负责欧洲、北美等市场的开拓,并会在当地配置技术人员配合当地代理商进行推进;艾利特、大族机器人、珞石机器人等也均设立了海外办事处以更好地开拓海外市场。
在协作机器人领域,中国有望带动全球市场节奏。根据MIR DATABANK数据表明,2022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同比增长1.5%,在整体市场增长疲软的态势下,协作机器人的增速却远高于市场平均增速及其他机型,同比增长达22.2%。随着国产协作越来越成熟,技术也逐渐接近外资,叠加较为激进的市场策略,2022年上半年外资厂商在汽车、3C行业受到了国产较大的冲击,市场占比出现下滑,协作机器人已经成为中国机器人势力的代表。
随着市场对协作机器人的认可度持续提高,资本对于协作机器人也表示了极大肯定。今年上半年,机器人行业整体累计融资金额在120亿元左右,其中协作机器人领域的融资金额就高达40亿元左右,协作机器人已然成为机器人行业最炙手可热的细分领域。其中节卡机器人公布近10亿元D轮融资,艾利特公布数亿元C轮融资,珞石公布4亿元战略融资,协作机器人新势力企业融资金额居前。
协作机器人市场发展将持续强劲
市场研究机构ABI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20年至2030年间,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达32.5%,市场规模于2030年预计将增至80亿美元。对机器人的庞大需求背后,不仅是市场对效率的极致要求,也是全球制造业普遍面临的劳动力短缺难题,中国也不例外。招工难首先体现在普工岗位,因为低薪的重复性工作对年轻人而言缺乏成就感和吸引力。
同时,招工难也体现在高技能人才的缺口上。自动化手段在代替基础任务的同时也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岗位,催化了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近几年中国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2以上,一名技术技能人才至少对应两个岗位,抢手程度可见一斑。
通过使用安全、灵活、便捷的协作机器人来代替繁琐的、危险的、重复的、劳动强度大的任务,能够使工人得以聚焦更具价值的工作,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提升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成就感。伴随数字化转型的不断加速以及劳动力成本高企不下,优傲预计2023年中国及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将继续呈现一片蓝海,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总结
疫情的反复持续对全球供应链造成冲击,使制造业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性再度被放大。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全球制造业企业亟需通过数字化、自动化手段提升生产的柔性和管理的精益度,实现敏捷生产。
除了全球宏观环境以外,数字时代终端消费者需求的瞬息万变也对企业生产构成了另一重压力,倒逼企业必须“以需定产”,敏捷回应市场需求。传统的人力模式无法适应柔性生产的快节奏,企业必须对工厂系统进行全方位的自动化升级。在企业拥抱自动化的过程中,传统的工业机器人由于缺乏柔性、难以部署从而限制了其应用场景。为了更好地适应灵活、快速、安全部署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转向了协作机器人。
2023年行业将继续对自动化手段提出极高的柔性要求,从而敏捷回应柔性制造万变的需要。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不同,协作机器人能够与员工直接近距离交互,匹配现有的工作单元和工作站,无需额外设置安全护栏或改变现有的厂房布局。由此,协作机器人迎势而上,将会成为了企业自动化升级路上的助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