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垃圾围城”是长期困扰人们的一道难题。最近,一项叫作EMK垃圾自动分类机的技术在北京获得成功,使人们看到了垃圾分类处理新的前景。
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会议提出,到201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目前,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在于垃圾分类,而我国的垃圾分类起步晚,且受到居住面积、公众意识、运输及处理环节的局限,难以实现源头分类。记者最近了解到,如今这一难关已经借助一项叫做EMK垃圾自动分类机的技术在北京获得突破。有关专家表示,如果该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北京将成为运用科技设备进行垃圾分类的标杆性城市之一,“垃圾围城”将不再是难题,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化的梦想将得以实现。
人工垃圾分类效果不佳
再生资源是一种被重新发现的资源,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如何合理搭建再生资源回收和再利用的有效平台,不仅关系到再生资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实需求,也关系到城市的运营质量和形象。
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是再生资源的两大来源,其中又以生活垃圾为最主要源头,因此要解决再生资源回收难题,就必须高度重视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转变思维变废为宝。目前,垃圾分类是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的最佳途径。
据了解,在我国主要是通过人工分选回收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资。在输送带上靠人工手选可将有用物质捡出,这是较经济、简单的办法,但劳动量较大,且在人工分选过程中,进料系统不能实现自动进料,需要人工将废物从周转箱转移至料斗中,进料口达不到密封和负压状态,环境卫生问题比较突出。即使使用分类机,采取筛选法、磁选法、水选法等都是对单一物料的分类,不能将复杂的混合物料分离完整,解决不了我国垃圾含油、水、容易堵、挂、粘等难题。这些垃圾分类技术局限性较大,不仅工艺流程繁琐复杂,而且不能实现各类组分的有效分离,存在垃圾处理成本高、处理效率偏低,组分分离不彻底等瓶颈。
现在我国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性认识不高,政府制定相应的法规,要求居民将生活垃圾分类袋装,做到分类收集、分类运送、分类处理利用难度很大。当前垃圾处理的方法主要是卫生填埋、生物处理和焚烧,但是混合收集的垃圾,各种处理方式均有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且贻患后人。因此,垃圾分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将成为“十二五”解决垃圾问题的当务之急。
垃圾分类实现自动化
记者了解到,北京依米康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技术团队将自动化识别器引入研发理念,经过十余年的研究,研制出全国首个利用模糊识别控制模拟机械手手段实现垃圾分类的EMK垃圾分类机,已在北京市试点成功,攻克了现有垃圾分类技术的盲点,通过技术手段有效地解决了生活混合垃圾再分类这一世界性难题。
据北京依米康公司研发总经理曹东民介绍,该机不仅可同时具有破袋和分类两种功能,而且一台机器就可将塑料、织物、纸张等各类物品有效分离,且分离出的物品干净、完整,分离出的塑料和织物不缠绕、不粘连,分出的有机物组成纯粹、均匀、杂质含量低。该系列垃圾处理机不仅比同类设备处理成本低,而且有占地面积低的特点。以500t/d垃圾分选设备的占地面积为例:传统垃圾多级分选流程需占地73亩,垃圾水力+多级分选流程也需占地74亩,而EMK垃圾自动分类机占地仅100平方米。不仅如此,该分类机还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及垃圾处理量,研发出针对于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及陈腐垃圾三大类别的6种不同型号的20余款机器,使分类机可以适应不同处理量及不同类型的垃圾。
符合中国国情的垃圾分类机
在城市社区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占了很大比例。有关资料显示,北京厨余垃圾的比例为32%、上海为42%,广州甚至高达47.86%,而在西方发达国,其厨余垃圾比例一般都在20%以内。也正因为存在着这个差异,一些从国外引进的垃圾分类设备很难适应中国城市垃圾的组分结构要求,无法有效分离厨余垃圾,连续运行甚至会出现粘连现象。而EMK垃圾分类机适应我国国情,对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的含水率、油脂均无特殊要求,在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上的分离率达95%以上,与手工分选相差无几。
记者调查了解到,北京1个人工,如果工作24小时,能分类出2吨的生活垃圾,用EMK垃圾分类机1小时能分类出50吨的生活垃圾,每吨成本不到3元,而人工成本1天却需要150元,成本效率显而易见。
北京市环保专家贺世群、孙吉民等在考察了EMK垃圾分类机情况之后,一致认为,EMK垃圾分类机的这一分离技术,从源头治理出发,设定的技术路线思路新颖,符合中国国情,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EMK垃圾分类机完全符合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后续产业化的要求,不仅实现了从人工到技术、单一到复合的垃圾分类突破,而且消解了垃圾分类过程中耗费人力最大的中间环节,为垃圾资源化生态处理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