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时提到,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落实和完善“双创”政策措施。
2016年是“互联网+”和智能化全面爆发的一年,“互联网+”渗透到各个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与之相关的信息化建设、智能制造技术全面提升。
今年两会期间,关于互联网与智能化应用方面的建议和提案比往年要多,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对于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这其中,家电行业尤为热衷于“智能装备”的话题。
格力:董明珠带来了机器人
去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首都大酒店办了一个“饭局”,“盲测”电饭煲煮出来的米饭口感,结果国产电饭煲完胜。今年的两会,董明珠不再请人“吃饭”,而是带记者们看机器人“做饭”。
今年3月4日下午,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董明珠带来的机器人在台上表演切萝卜,切出来的萝卜片只有0.5毫米,不逊色于顶级厨师。除了精通“厨艺”,董明珠的机器人还会在玉石上篆刻文字,与小提琴乐手合奏《茉莉花》、《歌唱祖国》。
为了在北京举办这场别开生面的智能装备发布会,董明珠说,格力准备了4年。“我们不仅研发、制造机器人,包括工业自动化、检测等一系列自动化的需求,我们在每个领域都深入进去了。”
“三四年下来,我们的智能装备已经小有起色,在我们企业内部运行中感觉不错,基本可以开始对外销售。”董明珠说。
2012年,格力开始布局智能装备产业,2015年成立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同年8月又在武汉成立首个智能装备产业园。在更早前的2010年,格力就已切入模具制造业,成立了珠海格力精密模具有限公司。2016年,智能装备公司和模具公司实现销售额均超过10亿元。
据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分四类,分别是控制器、驱动器、伺服电机和减速器,都是格力自主研发和生产。按照格力内部规定,所有设备都要先在格力内部自用两到三年,确保质量稳定之后才能对外销售。目前,格力自产的智能装备已经在格力空调、冰箱、生活电器等生产线装备到位。
在格力两会期间举办的智能装备发布会上,珠海银隆、九牧厨卫、亚细亚控股、元朗食品等格力智能装备的合作企业相关负责人都对格力自主研发的智能装备“点赞”。
据了解,通过与格力合作,珠海银隆生产效率提高了11%,在人力成本方面节约了55%;元朗食品采用格力智能装备后,产能提高了6倍。
贝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智铭表示,合作的最大体会是格力有非常成熟的标准化、智能化产品供很多行业选择,有能力做智能化环境集成,格力可以把贝发想到但没做到的一些事情通过智能化制造把它串联起来,大大提高了公司总体的生产效率。
董明珠表示,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及德国“工业4.0”的启示,工厂自动化、无人化生产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潮流趋势,未来格力电器将紧密围绕机器人和精密机床两大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在完成格力自身制造系统转型升级的同时,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一批完全自主研发的高端装备。
美的:从“智能工厂”到“未来厨房”
“不是冤家不聚首”。3月8日,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也在上海举办了一场名为“智启未来”的战略发布会,同样展示了美的集团的“家电产业智能升级+机器人产业全球布局的发展新图景”。
美的集团副总裁胡自强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一台小型机器人从取玻璃杯、冲洗杯子、开啤酒瓶到倒满一杯啤酒,整个过程不到2分钟,40分钟便可准备一顿健康丰盛且针对个性化需求的聚会大餐,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健康云平台展现了对健康管理的全过程。这是美的未来厨房要实现的梦想。
“未来厨房不只让烹饪变得有趣便捷,关键在于让智能为用户的健康服务。未来厨房是美的智慧家居落地的重要成果,升级用户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可能重塑厨电产业的生态链和商业模式。”胡自强说。
“智能化”的不仅仅是厨房,还有美的的厂房,借助远程连线,美的家用空调事业部副总经理乌守保在发布会现场展现了一座“智能工厂”的真实场景:设备自动化、生产透明化、物流智能化、管理移动化、决策数据化,在反向定制的制造模式下,客户从下订单到收货,12天便可完成,并可实现全程订单跟踪。
实现这一切,得益于美的集团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早在2015年,美的集团便与另一家机器人巨头安川电机签订合资公司协议,发力中国市场。
2017年初,美的集团以约292亿元的代价,完成对全球四大机器人厂商之一的库卡(KUKA)的要约收购,持股比例升至近95%,此后,美的集团又宣布收购以色列运动控制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高创(SERVOTRONIX)。两笔收购,使得美的集团一跃成为全球重要的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系统厂商。
美的集团副总裁顾炎民表示,美的有成熟的产业链整合经验,对机器人产业有着多年的亲身参与和全面考察,市场与技术结合,将产生协同效应,创造多方共赢的未来。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美的控股副总裁袁利群也谈到了美的集团为何要布局智能制造领域。
“制造业通过大规模、低成本生产的模式已经属于过去,新的成本优势如何去实现?”袁利群认为,中国制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上没有享受到品牌溢价,所以要通过科技投入,提升产品的领先性,智能制造既能降成本,对产品的品质也有保障。
“生产环节都是数据化,通过系统集成来进行控制,并对质量检测、跟踪,可以设置很多产品质量的检测点来全流程控制产品品质。”袁利群表示,全流程的系统控制到分分秒秒,算得非常精准,在效率上同样也有很大提升,也就降低了成本,“质优价低,智能制造就是你的一个出路。”
美的要进入智能制造,除了自身家电的生产需要运用之外,同样也有广阔的应用市场。袁利群介绍,美的集团通过收购库卡之后,以库卡为平台发展工业机器人、商用机器人以及服务机器人,与全球的机器人企业竞争。
TCL:没有智能化很难存活
与两家白色家电企业不同,黑色家电龙头企业TCL集团并没有布局机器人,而是在半导体领域发力。通过投资半导体显示产业,TCL集团旗下的华星光电在短短几年间已经发展成为世界领先的液晶面板提供商。
不过,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对智能制造同样深有体会:“华星光电的工厂,大概有1000个机器人。”
“大家讲机器人,可能有误会,认为一定是跟人一样,其实不是,智能设备就是一个机器人。”李东生说,华星光电的工厂基本上看不到人,只有设备出现问题的时候,人才会到,所有制造流程都不是人工干预完成,因为智能设备的精度很高。
李东生认为,从工业企业来讲,智能制造是一个重点发展的领域,中国政府在2015年就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当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30年的规划,并提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力争10年时间,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看到了中国工业能力提升的艰难性,所以国家提了一个30年分三步走的计划,确实我觉得是很客观的,也是很谨慎的一个布局。”李东生表示,TCL集团正在开始大力导入智能制造。
李东生认为,从设备制造来讲,智能化程度已经很高了,但是整个信息化管理,搜集相关的数据,对生产中可能发生问题的预判,还有很大改善的空间。“现在的工厂正在进行智能化系统的改善和提高,不断积累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对可能发生的问题预判,及早去解决,不要让它影响到实际生产的流程。”
在应用领域,TCL集团早就提出“双+”战略转型,包括“智能+互联网”和“产品+服务”两个方面。
“现在的终端产品没有智能化很难存活下来”,李东生说,电视是智能电视,手机是智能手机,各种家电都是智能的家电,不但是单个产品的智能化,而且正在努力成为一个联网的智能化——智能家居,所以TCL集团提出的“智能+”战略,就是顺应这一产业趋势。
业界观点:中国智能制造不可闭门造车
就像过去30多年里,如今屹立世界的中国家电企业抓住了贸易全球化、世界制造业转移等机遇一样,在“中国制造2025”的窗口期,家电企业又一次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智能制造”。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机器人联盟理事长宋晓刚认为,政府部门、各行各业对机器人行业都非常的关注,正是因为机器人是智能制造里面的核心要素,也是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一个主导。
宋晓刚引用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与中国机器人联盟共同发布的数据表示,从2009年开始,已经迎来了新一轮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的新周期,到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的平均增速为15%,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已达25.4万台,连续三年创了新高。
“这里面有一个比较关键的驱动力就是中国的市场,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2015年是6.9万台,占了全球市场份额的29%。”宋晓刚认为,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现在已进入到智能化的转型期,中国制造业产品在整个市场趋缓的情况下,为满足不同客户高质量的新产品需求,必须应用机器人和机器人的集成应用系统来促进量大面广的制造业转型升级。
对于如何推动智能产业蓬勃发展,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认为,政府要推动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需要在多个领域加大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力度。
徐林认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有赖于现代化高速、便利、互联、互通的互联网和物联网这样的信息基础设施,政府要提供更强有力的基础设施网络支撑;在大数据发展方面要提供好的基础性制度保证,包括一些法律法规的支撑,使得海量数据的利用有必要的、合理的、法规的支撑;同时,政府要为智能制造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的培育和保证,包括高端人才、各类人才引进使用的宽容环境;政府要组织必要的人力资本和资源,强化对智能制造领域的薄弱环节和短板的开发。
“虽然我们现在有大量的企业已经在从事机器人的生产,而且机器人生产的水平、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我们在机器人制造的一些关键元器件方面,比如说传感器、减速器,还需要大量的进口,包括一些芯片,可能也需要进口。像这样一些智能制造的短板、一些技术的瓶颈,需要突破,在这方面,政府是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的。”徐林说。
“毫无疑问,要强调自主创新,要形成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我们在科技领域还不能算是强国,还有大量的技术瓶颈,可能有些技术还需要来自海外,有些还需要和一些先进的国家去进一步合作,共同发展”。 徐林表示,“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智能制造”,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也需要一个开放的视野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