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之后 风电新发展

admin 51 2024-06-29 编辑

“大跃进”之后 风电新发展

  导读:今年“两会”,温家宝总理指出要“防止太阳能、风电设备制造能力的盲目扩张”。虽寥寥数语,但将风电产业发展背后的问题掀开了一角。

   从近乎“大跃进”式的发展,到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的暴露。风电行业经过几年"脱缰"的发展,已经不再能简单凭借"风"势而取胜。在2012年,风电俨然走入了"僵局",继续前行,需要的是更为合理的规划和更为完备的规范;向后倒退,则面临大量资源的浪费和难以处置的资产。

  “到2015年,风电将达到1亿千瓦,年发电量1900亿千瓦时,其中海上风电500万千瓦。”国家能源局在“十二五”规划中为风电产业绘制了一幅美丽蓝图。

  然而,不同往昔的是,风电产业在繁华过后,也在经历阵痛。

  今年“两会”,温家宝总理指出要“防止太阳能、风电设备制造能力的盲目扩张”。虽寥寥数语,但将风电产业发展背后的问题掀开了一角。

  据我们了解,在风电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发电量也在迅速攀升。但是,与之相伴的还有项目“上马易、并网难”、设备制造产能过剩以及行业规范缺乏等问题。

  “在政策的鼓励下,中国的风电产业发展得过快了,是时候对发展中的问题做反思和总结了。”一位业内人士对我们感叹。

  风机闲置“晒太阳”

  2005年,可谓是中国风电产业大规模发展的起步之年。这一年,在“十一五”的风能指标计划中,国家计划推出10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

  当年2月,我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颁布。诸多利好政策随后也密集出台。地方政府上马风电项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激情随之被点燃,五大电力集团纷纷开疆拓土。一时间,风电场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冒了出来。

  我国风电装机容量有了爆发式增长2005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仅为126万千瓦,2010年已高达3131万千瓦。

  2008年,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甘肃酒泉风电基地开始建设,总投资额高达1000亿元。在酒泉方圆1100平方公里的戈壁滩上,瞬时上马了32个大型风电场,到2010年年底,完成装机容量560万千瓦。相当于平均每20平方公里就有1个10万千瓦风电场。

  除甘肃酒泉风电基地外,中国还有蒙东、蒙西、东北、河北、新疆、江苏、山东共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也在规划和建设之中。而山西和黑龙江两省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也已纳入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划中。

  一方面是不断上马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项目;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抢得风电市场的先机,加快审批进度,而出现的“4.95万千瓦现象”。因为根据此前中国风电项目审批制度,5万千瓦及以上的风电项目规模需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审批,5万千瓦以下项目由地方政府自行审批。

  “为规避这一规定,一些风电场投资商便将项目拆分成若干个5万千瓦以下的项目,从而出现了"4.95万千瓦现象"。”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发改委副主任郭少军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乌兰察布市就有多个4.95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项目。

  不只在乌兰察布,“4.95万千瓦”在整个内蒙、东北,乃至全国都非常普遍。一份数据显示:在风电项目快速上马的2009年,全国共核准风电场项目187个,其中4.95万千瓦的项目111个,占当年总核准量的59%。

  地方政府和发电企业的共同冲动导致发改委的一系列统筹规划被架空,首当其冲的就是电网建设和风电场建设严重脱节。由于风电场的“泛滥”,使得很多无法并网的风机只能闲置着“晒太阳”。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家能源局于2011年8月出台了《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风电审批正式纳入国家统一规划。《办法》明确指出,未列入国家能源局计划中的项目,地方政府不得核准,不能并网,也不享受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审批制度的调整或将意味着“4.95万千瓦”现象将得到改善。

  过分饱和的市场

  国家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的倾斜优惠,使得诸多设备制造厂商蜂拥而至。

  起初,我国的风电设备市场几乎是外资企业的天下。2005年,我国开始启动大规模的风电项目建设,庞大的市场蛋糕着实吸引了一批制造企业涉足风电机组研制,我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数量迅速攀升。据统计,2004年之前,我国仅有6家风电整机制造企业,截至2009年年底,这一数目高达86家。

  在国内企业的价格优势面前,国外风机厂商的市场占有率逐步下滑。中国风能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外商风电厂商的市场占有率还高达75%,然而到了2009年这一数字就降到了11.3%。

  张迪飞(化名)2007年进入风电行业,先后在歌美飒和苏司兰从事风电设备销售工作,他对我们说:“由于国内风机制造企业的崛起,外商的风电设备销售空间越来越小,很多外企在中国建立的生产线也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尽管从外资风电厂商手中夺得了市场,但并不意味着中资企业就可以安享盛宴,中资企业的相互厮杀随即开启。

  据我们了解,我国风机的国产化已由2004年的10%提升至2009年的90%以上。目前风电产业中,风电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的国产化率都比较高,然而由于技术门槛比较低,希望分得一杯羹的新企业不断涌入。

  于是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价格战被派上用场,这也在一次次撞击着制造商的成本底线。产能过剩的声音也不时响起。

  其实早在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委就联合发布了《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文件,其中风电设备就赫然在列。在随后出台的一些文件,风电产业的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也被多次提及。

  据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按规划规模投产后,风电设备年产能已达3500万千瓦,而此后五年中国市场的平均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在1500万千瓦左右。风电设备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已很明显。

  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重提风电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对我们介绍,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产业的现状是大而不强,低水平重复竞争严重,价格战频发。大部分中小型风电企业确实不具备风电机组总体设计核心技术。

  为了给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退烧”,工信部2010年也发布了《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一些实力薄弱的新进入企业被挡在了门外,而像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宝南机器制造有限公司等晚进入企业也先后退出了这一市场。

  电网的苦恼

  “弃风”、“限电”的大量存在,风机产能的过剩,使得承担“全额保障性收购”义务的国家电网备受诘难。然而,国家电网似乎也有着自己的苦衷。

  自2006年以来,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连续五年翻番,装机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如此爆发式增长让电网规划措手不及。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经济师兼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白建华对我们表示,一般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风电基地项目因为事先考虑到同电网的协调规划,一般这些大型风电基地的电网接入较为良好。

  “截至2010年年底,国家电网共投资418亿元,建成投运风电并网线路2.32万公里。”白建华告诉我们,国家电网已组织完成了8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输电规划。

  白建华指出,现在出现“上马易、并网难”的主要是地方政府审批的4.95万千瓦项目。

  通过地方政府审批建设风电项目,上马建设速度非常快。“风电场只要通过地方政府审批,建设是非常快的。现在风机设备制造能力相对过剩,只要风机运输到风电场,进行吊装,风电场建设就基本完成了。”一位风电运营商工作人员对我们如是形容风电场的建设。

  相比风电场建设的速度,跨省跨地区电网的建设周期显然要慢得多。

  “电网建设的核准程序非常复杂,先需要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还要到环保、土地等相关管理部门办理一系列支持性文件,才能到发改委核准。而且施工前都要做工程投资预算、融资安排,才能真正施工建设,这中间需要很长的周期。”白建华对我们说。

  而风电场的遍地开花、快速上马显然让电网吃不消,而事先沟通的不畅也让电网颇为被动。白建华说:“很多风电场建之前根本没有和电网沟通过,建到一半甚至是建完了来找电网要求并网。”

  近期,德意志银行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称,“如果中国继续以超过电网扩张和并网风电的速度建设新的风机和风场,那么预计到2020年闲置风机装机容量可能增加到29GW”。根据目前中国的发展情况,此说看起来绝非戏言。

  “如果不能妥善协调风电和电网的规划,"风电三峡"将是"瘸腿工程"。”中国风能协会理事长贺德馨也曾如是警告。

  白建华对我们表示,风电并网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风电场建设和电网的建设相协调。此外,将“三北”地区的风电大规模外送,鉴于风电具有随机性、间歇性的特点,受端电网也应加快燃气、抽水蓄能等调峰电源的建设速度。

  迟到的“标准”

  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风电行业犹如一辆高速列车,一路疾驰,然而其掩藏的安全隐患也在不断积聚,多年沉疴突然在2011年集中爆发。

  2011年2月24日,中电酒泉风电公司桥西第一风电场出现电缆头故障,导致16个风电场598台风电机组脱网,损失电力84万千瓦。脱网事故导致电压大幅波动,也波及到了甘肃电网,甚至对整个西北电网都造成威胁。这起事故也被国家电监会认为是近几年中国风电“对电网影响最大的一起事故”。

  酒泉风电基地作为中国规划建设的第一座千万千瓦级风电示范基地,也是政府的样板工程,如此事故也着实刺痛了监管者的神经。国家能源局就先后两次下发通知严厉批评。

  然而,风电脱网事故并未就此止步,这仅仅是2011年的序幕。

  2011年4月17日,甘肃、河北张家口两地都发生了数百台风机脱网事故。4月25日,酒泉风电基地再次发生事故,脱网风机更是达到了上千台。

  这一系列风电机组脱网事件被业内人士称为“掉链子”,“掉链子”的集中发生将风电产业多年来的积弊暴露无遗。国家电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月至8月,全国共发生193起风电脱网事故。

  电监会在调查了几次风机脱网事故后认为,当前已投入运营的风电机组多数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在电网出现故障导致系统电压降低时容易脱网。而这背后则是国内风电场并网标准缺失以及技术滞后之痛。

  风电机组的低电压穿越能力是指,当电网发生故障或扰动引起风电场并网电压跌落时,在一定电压跌落范围内,风力发电机组能够不脱离电网继续运行,从而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其实低电压穿越技术在风力发电较快的欧洲和美国已是一项很成熟的技术,然而,我国风电发展之初,关于低电压穿越的技术要求一直没有得到明确。

  2010年国家电网制定风电入网标准时曾加入了“低电压穿越”这一条,但由于只是企业标准,而非硬性指标,对当时的风机制造企业并没有约束力,绝大多数风机在出厂后都没有该项功能。

  有业内人士对我们透露,其实酒泉基地自2010年10月开始验收以来,已经先后发生了多次因低电压穿越导致的风机脱网事故,只是没有2011年年初的那次严重,所以也未引起监管层足够的重视。

  而风机脱网事故的集中爆发终于促使风电发展转向理性和审慎,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陆续出台。

  2011年8月,《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的出台,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新标准在低电压穿越上对风电机组和风电场提出了明确要求。

  沈宏文对我们说,包括《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在内标准的密集发布,最重要的作用是规范了风电场接入电网的技术标准,有利于促进我国风电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确保大规模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和可靠供电。

  于是,为了保障电网的安全性,对现有风场的风电机组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成为了较为现实的选择。

  当然,改造成本也非常高昂。龙源电力内蒙古公司总经理齐来生告诉我们,公司目前共有600余台风电机组,除了去年新开工建设的风场采购的设备具备该技术外,之前风场安装的500余台风机都面临这个技术改造。目前已完成改造100余台,而每台风机的改造成本约30万元至40万元。而这无疑是企业一笔不菲的开支。

  除《大型风电场并网设计技术规范》外,包括《风力发电机组振动状态监测导则》、《风电场电能质量测试方法》、《双馈风力发电机制造技术规范》、《双馈风力发电机变流器制造技术规范》等17项行业标准相继出台,2012年2月16日,《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的国家标准也正式发布,风电行业开始由一匹脱缰野马变为戴着镣铐跳舞。

“大跃进”之后 风电新发展

上一篇: 未来惯性环上料领域的发展将受益于3D视觉技术。
下一篇: “单项冠军”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