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4日电 当科学家遇上企业家,总能擦出火花,而将智能化思维运用到家电制造,势必会引起制造领域的“大爆炸”。
在长虹总部,我们见到了工程技术中心工业工程部部长巫江。与印象中的技术研发人员不同,巫江颇有学者气质,言谈中既有严密的逻辑,又不乏风度和幽默,更有一份长虹人的精气神。“长虹人就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但又得让自己时刻保持年轻的心态,紧跟时代的步伐”,巫江笑着迎接我们。
十多年前,巫江来到长虹,从最初的“小鲜肉”,成长为项目部长。“我把’黄金十年’奉献给长虹,而长虹给了我更多。”巫江颇有感慨。“看着长虹的工厂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到今天的智能工厂¬,欣喜的同时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更需要努力下一个十年。”
长虹智能工厂
说起长虹的“智能工厂”,巫江的话匣就打开了。其实,在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之前,长虹就开始了这项智能化生产的实践。巫江经历了长虹智能工厂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为了让生产过程更加智能,长虹在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制造理念的基础上,对生产系统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绵阳建立了智能工厂的雏形——F2(第二彩电制造厂)工厂。 过去的生产流水线标准化程度高,但也容易引发很多问题,一个环节出了故障,其他节点都无法继续工作,很容易影响到生产周期。同时,预估失灵,供需不匹配,还会出现库存过剩或是不足的情况。F2工厂采用“流水线+U型线”的方式,以物联网信息系统为核心,以传感器、企业服务总线(ESB)、制造执行系统(MES)等技术为支撑,实现对生产系统、产品、设备工作状态的动态实时监测,通过RFID技术为每台产品建立了身份信息,如果产品的某个路径出现了问题,生产线会自动选择其他路径继续生产,在充分满足大批量生产的同时,也满足了多品种小批量混线生产的需求。
“智能工厂是一个比无人工厂还先进的理念。”巫江介绍道,长虹深化了互联网思维,提出了区别于传统生产制造模式的智能制造概念,这完全是一个全新的标准化模式,我们管它叫“多阶段混联离散生产模式”,通俗点说,也就是“智能工厂”。如今,该模式已成功运用至长虹集团旗下的电视、冰箱、空调、注塑无人工厂等多个领域。其中,以绵阳彩电生产基地为例,工厂占地面积由4万平方米节约到2.3万平方米(场地利用率提升42.5%),在多品种混线生产的情况下,人效提升40%以上,库存周转率提升25%,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达20.8亿元,成效明显、效果显著。这就是用科学武装企业带来的奇妙反应。而长虹,也一直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智能制造,面向未来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凸显,顾客和企业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企业需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将消费者的需求作为智能制造的最高标准,反向考量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讲求高效和敏捷,长虹的智能制造就是为解决这种问题而生,长虹对智能制造的理解就是——“大规模个人化定制”。
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让现代人的生活大爆炸,而科学的体系能够让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大规模个人化定制”不仅仅局限于工厂本身,更是将顾客、企业、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打通,实现了设计、销售、制造、物流、售后数据的联动。未来长虹的“智能工厂”将更加的人性化和个性化,既可以满足了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又能够让企业生产更加高效,一举两得。
比如你想要一台刻着你名字的CHiQ电视,而他想在CHiQ上写上座右铭,在原来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就算实现,也要付出巨大成本。而有了“智能工厂”以后,就大不相同了。通过把不同种类的个性化工件分散在不同工序,用一套生产标准,就可以生产出种类不同,又用户深度定制的个性化产品。生产中,我们可以使用物联网技术,赋予不同的工件,不同的数据信息,把用户的定制需求也设定成为数据,这样工厂就由加工产品转变为对数据的加工,让机器人和设备共同完成这些复杂的工作,用数据和标准化的操作实现我们的大规模个人化定制……
在智能制造领域,无论在技术还是理念,长虹都是带头人,长虹智能制造获批工信部“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是四川省唯一一个国家试点示范企业。同时,在工信部“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行动中,长虹积极参与智能制造标准编制:主导“彩电行业智能制造新模式关键应用标准试验验证”项目,并参与了“智能制造评价指标体系及成熟度模型标准化与试验验证系统”项目。
2015年,随着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长虹更把“多阶段离散型生产模式”模型搬上了2015年上海工博会,引起了国内外生产制造界极大的关注。
在采访末尾,巫江告诉我们,“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目标实现的主要突破口之一,长虹作为国有企业,肩负着民族品牌振兴的使命,必须走在智能制造的前列,这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长虹的智能工厂已经点燃了家电业智能制造的导火索,笔者相信长虹“大规模个人化定制”将推动家电制造模式、标准以及产业链的变革,中国“智造”的时代正在到来。(中新网IT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