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在中国

admin 59 2024-08-22 编辑

机器人在中国

   

   法国历史学家雷蒙·阿隆在叙述当今机器人时代时说:“这些人工智能的建构,把之前存储在人脑中的智能嵌入机器中,这在人类史上是重要的时刻。”

  中国正在大踏步地跨入这个时刻。2014年最新估算出的“万亿市场”是以机器人产业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的概数,可以参照的硬指标来自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万台,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总销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到2020年,这个体系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3万亿元。

  我原以为机器人产业的调查非常枯燥。结果并非如此。我们的记者走遍了长三角的机器人国际巨头生产基地,造访了珠三角异军突起的年轻机器人群落,深入采访了国内唯一上市的沈阳新松这样的老牌国产机器人研发、生产带头企业后,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得更多是思想深处的震动和感染力。一切都如此新奇有趣。

  工业机器人最早应用于汽车制造业,目前这个行业仍是机器人使用数量最多的领域

  这种感受绝非一份全是数字和图表的报告可以涵盖。不同的机器人企业发生的故事截然不同,他们对于同样的环境、数据和市场,做出的反馈也是百花齐放。这些新的机器人诞生和生存的环境如何?机器人是一个如此综合性的产业,以至于采访调查出的结论,更像是给中国制造业做一个典型性剖面。

  追赶发达国家速度的技术革新,在世界工厂开始了。根据经济学家对先行工业化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研究表明,一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该国通常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2011年中国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达到5444美元,2012年更是达到6180美元。2002年至2012年间中国人均GDP的增速保持在10%以上,增速的中位数为17%。这个增速带来的现实是,前一阶段的高速发展的经济对资源过度消耗,投资已很难驱动经济健康增长,在劳动力增长方面又受到约束。

  于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以后的第一个特点已经到来,维持经济增长更重要的动力不再是投资和能源,经济学家将创新、技术与效率提升称为全要素。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证明,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全要素对经济增加的贡献是趋势性上升的,要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提高效率、鼓励技术创新是必然选择。中国制造业经过改革开放30来年的发展,已具备规模优势和技术基础,产业资本充足,涌现出了像通讯行业、物联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在前一段的能源型经济社会里,计算机、数控机床、微电子软件等领域,成为这一时期中国起点低但增长很快的部门,而这些技术正是机器人技术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关键基础。

  因此,中国现在进入机器人需求加速临界点的时间节点是很特殊的。实际情况是,中国开始机器人研究的时代并不晚,但是步伐却落后了。世界工厂中国,现在正处于“三明治”时代。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使中国制造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从技术、贸易等多个方面压制中国制造业;另一方面,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纷纷凭借劳动力等方面的低成本优势,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阵地。而工业机器人从诞生之始,就旨在提高制造业的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从而降低整体成本。在此背景下,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和应用,将引领经济转型继续升级。

  晚于需求,投资从今年开始不断涌入。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我,仅他个人经手,上半年投放于机器人领域的热钱已经超过10亿元。这股风潮的规模尚在膨胀。全球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以中、欧、美、日、韩为主。日、美、德、韩、中五国存量占全球比例达71.24%,销量达69.92%。从机器人使用密度上看,我国目前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仍然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离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更有很大差距。韩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国家,每1万名工人中拥有机器人数量347台;日本次之,339台;德国位居第三,251台;中国仅21台,不及国际平均水平55台的一半。

  有意思的是,这个产业不为热钱所动,依然按照以往步调平稳增长。“机器人产业在中国不是投资拉动的,而是真正的需求。”安信证券跟踪机器人行业的分析师告诉我。经历了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后,201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经历了复苏,201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销量已经突破了16万台,2012年增速略有下降,2013年全球机器人销量为17.9万台,同比增长12%。根据IFR统计,2014年前4个月机器人的订单快速增长,预计今年销量增速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这其中,外资企业在华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2.7万台,较上年增长20%。国内机器人企业的统计数据,2013年国内企业在我国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9600台,相比2012年同比增长了3倍。机器人在国外用了几十年经历的高低起伏的产业化过程,在当今中国正在加速以特殊的方式推广。

  把机器人只当作是一种生产工具的定义已经过时。在美国和日本,机器人产业已经发展了数十年,发生过几次大的跌宕起伏。一批传统机器人公司在汽车制造业转移后倒闭,只剩下几个世界级巨头。接受我们采访的ABB、KUKA等巨头公司,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进驻中国,并在制造业市场占领了绝对的优势。从摩根士丹利的数据上看,中国机器人在应用市场仍属于发展初期,尤其严重依赖汽车行业。从2007到201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有近一半贡献给了汽车行业。汽车行业占中国机器人需求的59%,电子行业占17%,在这一点上,中国似乎在复制德国和北美国家的情况。日本经过了汽车工业发展和萎缩的几十年,机器人的应用领域达到了世界第一,而在韩国,机器人应用也比中国广泛得多。

  但又并不这么简单。正如经济学家弗里曼所述:“技术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正相反,技术创新是解释经济周期的关键因素,而且通常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新技术经济模式扩散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它从最初的产业或应用领域,向范围广得多的产业、服务和整个经济扩展。在中国我们的考察正是基于这个理念,事实证明,这比寻觅月球车还有趣。

  “(机器人)为人类的信仰、欲望和渴求所塑造……我们的体制,包括我们的习惯、价值、组织、思想的风俗——都是强有力的力量,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我们的机器人。”没有技术是独立存在的,在机器人的周围,是作为主人的组织和网络,在设计它、制造它、扩散它、推进它和规范它。如果我们要理解机器人产业的命运,就必须理解这些制度内部的和外部的动力。

  这一整体化形式的内部考察,主张技术与社会编织成“无缝之网”。机器人产业被类比为汽车行业这样综合性的带动整体国民经济的特殊行业,甚至是开拓了比苹果手机还要广阔的应用领域。在采访中,我们从完全一样的数据中却得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比较悲观的观点认为,中国只是机器人购买和使用大国,绝大多数市场和技术的制高点都被机器人巨头公司占领着;也有专家认为,中国机器人在走“高铁”模式,以合作代替购买,先变成大规模的制造国。无论哪种观点,我国已经到达机器人需求加速的临界点,这个可以追赶发达国家的窗口,开放的时间是8年到10年。这是国内机器人业界最大的共识。

  美国和日本正在试图夺回制造业已经失去的优先地位,这正是机器人产业新世纪以来崛起的大背景。2014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埃里克·布林约尔松(Erik Brynjolfsson)和安德鲁·麦凯菲(Andrew McAfee)研究了这一快速的转变。他们在《人工对机器》中写道:“最近的机器人对人类技能的替代速度和替代范围有深远的经济影响。”在他们看来,低成本自动化技术的出现预示着规模足以与上世纪农业技术革命相媲美的巨大变革,农业革命导致美国的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比例,从当初的40%降到了如今的2%。麦凯菲认为,此次变革不但可以类比于农业的工业化,同样也可比肩上个世纪制造业的电气化。

  “把制造业带回美国”的大标语树立在加州的公路牌上。一方面,机器人技术创新加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宽,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机器人成为发达工业化国家重获制造业优势的重要砝码。美国提出通过发展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提高劳动生产率,谋求制造业回归。作为机器人强国,为应对制造业萎缩,日本提出通过加快发展协同式机器人、无人化工厂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安倍政府今年6月汇总的经济增长战略中提出了“机器人带来产业革命”的指导方针,提出要将之作为农业、建筑等人手短缺行业的劳动力充分运用。2013年3月,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了《从互联网到机器人——美国机器人路线图(2013)》白皮书,其中有这样的叙述:“我们所看到的是,中国也将使用机器人技术,在这事情发生之前,我们才有机会将制造业带回美国。”

  而真实的前提是: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

机器人在中国

上一篇: 电气中国:盘点低压电器行业
下一篇: 机器人制造成为产业巨头抢食的新领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