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为何水土不服?

admin 34 2024-10-20 编辑

  工信部副部长苗圩日前在参加“两会”湖北代表团讨论时,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当前国内各地纷纷上马的风电项目中有很多并不符合我国国情,“风力发电场大多是形象工程。”苗部长举出的理由是,国外有风的地方没有沙,因为多是海洋风;而我国则是有风的地方就有沙。虽然风电设备理论寿命是20年,但风沙对风力发电设备磨损非常厉害,甚至只消5年就会出问题。

风电为何水土不服?发电场大多是形象工程

  应当承认,苗部长的担心不无道理。作为我国风电的主管部门之一,工信部对风电行业的了解,显然大大超过发改委对于外管局外储收益率的认识,在这一问题上应当是有一定发言权的。

  不仅如此,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工信部还多次发布过关于光伏、风电行业产能过剩的警讯。令人疑惑的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但能源极度短缺的大国而言,尽管光伏、风力发电相对于传统煤电成本要高一些,但也不至于短短几年工夫就要“投资过剩”了吧?

  “风电热”出现并非偶然。从供给方面来看,风电设备组装的低技术门槛和高达30%的超额利润率是驱动众多国企、民企涌入的关键因素,这几乎就是1990年代群雄并起疯上VCD生产线故事的翻版;从需求方面来看,则既有发电企业的非理性投资冲动,也有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的内在激励。

  但就整个国家能源安全而言,大力发展风电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这不仅可以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清洁能源是未来破解中国能源困局的钥匙。核电当然也是选项之一,但绝非唯一的选项,因为其原料与石油一样,从长期看摆脱不了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自1986年风电首次进入我国以来,一直乏人问津。原因无非是,与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其他新能源一样,风电在成本和市场售价上不敌煤电――当时人们还没有将环境污染也视为成本的习惯,如果将事后治理成本算上,煤电其实也未必真的便宜。最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碳排放等环境问题引起世人广泛关注,特别是中央出台《可再生能源法》及相关财政配套措施后,我国风电投资规模明显提速。

  但即便是这样,目前风电发电量占我国总发电量的比重也不足0.5%,说中国风电尚处于起步阶段绝不为过。2009年底,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已达2000万千瓦,规模位居全球第三,落后于美国和德国。既然连国土面积不过中国两三个省之大的德国都不嫌“过剩”,那么说中国风电行业“过剩”实在言之过早。

  事实上,工信部一直在说的风电行业“产能过剩”,第一层含义是指风电设备生产企业的供给严重超过每年实际风电装机规模;而更深层次的含义则是指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落后风电整机设备产能过剩。目前中国80家风电设备生产企业中,90%以上都是靠从国外高价买图纸,然后依样画葫芦进行加工组装。

  依据这些“舶来”图纸仿制的风电设备,正如苗部长所言,主要是基于欧美近海条件,在中国东南沿海可能还问题不大,一到内陆就水土难服了,只能沦为风电场上充当风景的“花儿”。因此,当大部分企业开足马力生产根本不适合在中国内陆地区使用的风电设备,产能过剩也就在所难免了。

  问题在于,西北五省区恰恰蕴藏了我国最丰富的风能。因此,对于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前景还要一分为二来看:既要看到眼下落后技术重复引进的事实,也要对中国风电行业的未来充满信心。据笔者所知,目前国内一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风电设备厂家已经能通过增加防护罩来解决风沙地区风电设备寿命短的难题;而那些单靠买国外图纸的企业,却受制于外方“不得随意改动图纸设计”的附加条款,无法对此进行相应改进。

  至于电力企业盲目上马风力发电场的现象,也并非“不治之症”,因噎废食更没有必要。发改委、工信部等能源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技术标准来提高风电设备招投标的门槛。若国外设备生产商不屑于为中国内陆市场重新量身设计风电设备,那么对不起,这一块市场就只能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设备生产企业来分享。

  相比之下,要让地方政府学会“安分守己”倒更为棘手――要想打消其搞“形象工程”的惯性,就不能不对当前的官员考核和任免制度进行深入改革,这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

  

风电为何水土不服?

上一篇: 未来惯性环上料领域的发展将受益于3D视觉技术。
下一篇: 机器视觉系统帮助杜绝食品安全瑕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