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西班牙ADHK公司今天签署出口销售合同,总额为22亿美元,包括10台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7台陆上钻机和两艘浮吊,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装备制造业最大的出口合同,也标志着振华重工向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进军迈开了成功的第一步。
振华重工是世界最大的港口机械供应商,主产品集装箱机械已进入73个国家和地区,占本行业全球市场78%以上的份额。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振华重工积极转型,大踏步加速开拓海工市场,已成功制造出浮吊、铺管船、挖泥船等海工装备。
7月20日,振华重工签下22亿美元出口合同,成功叩开海洋工程市场大门——
海工装备,诱人的“蛋糕”
未来几年,全球将有超过100个海上油气项目进行开发,全球海洋油气投资额将达1890亿美元,其中浮式生产平台的订单就将价值约900亿美元。
面对这一巨大的市场,中国企业不应放弃。中国装备制造业应勇于走出国门,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上海振华重工与西班牙ADHK公司20日在上海签署出口销售合同,总金额为22亿美元。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装备制造业出口销售合同,也是振华一个崭新的开始——从产品单一的港口机械,转向海洋重工与港口机械并重,并逐渐转向以海洋重工为主。
一张订单包括10座钻井平台!这是中国海洋工程装备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标志。
虽然合同销售的都是硬邦邦的钢产品,但在上海大剧院望星空厅举行的仪式却华丽而优雅。
可以说,振华的转型,优美地起步了。而振华迈出的这一步,也是中国装备制造业进军海洋工程领域具有标志性的一步。
开垦海工市场处女地
振华紧盯海工市场,缘于其巨大的诱惑。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杨新发介绍,据有关统计,世界海底石油总蕴藏量有1400亿—2000亿吨,2009—2013年,将有109个海上油气项目进行开发,全球海洋油气投资额约1890亿美元,浮式生产平台约900亿美元。订单数量约为150座,其中四种主要钻采平台的投资额约300亿美元。
虽然这一市场极其广阔,但是,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它还是块处女地。 “这是一个巨大的蛋糕,如果中国企业不在其中分得一块,不仅会将海工制造市场拱手相让,还将会在海底资源的开发上失去先机。”杨新发如是说。
正是看到了市场空间巨大,振华把目光盯住了它。“我们要从零起步,用3—5年时间与国际上现有的优秀企业并驾齐驱。”振华重工总裁管彤贤说,要用做港机的气魄做海工市场。
为了让海工技术快速提高,早在今年4月,振华就成立了海洋工程研究院,以及钢材应用、重型齿轮与传动、船泊疏浚、电气应用、电气自动化、海工配套件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今年5月,“振华港机”正式更名为“振华重工”,更是显示了振华向海洋工程进军的决心。与此同时,振华还利用上海的技术与人才资源,成立了产学研联动机制,以保障海工市场的顺利推进。
以转型突破“天花板”
上海振华重工是世界最大、最著名的港口机械供应商,主产品集装箱机械已进入73个国家和地区,占本行业全球市场78%以上的份额,已进入“天花板”阶段,要有新的增长,必须要有新的开拓。
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振华的转型。虽然金融危机对振华的冲击并不明显,但是,出口货运受到明显影响,港口进出口必受影响,港口机械的需求也必定受到影响。虽然这样的传导到振华还会有一两年的时间,但是,振华早已未雨绸缪,开始向海工市场进军。
此前,振华开始涉足海工产品,先后生产了南海一号7000吨大型起重机、蓝鲸号7500吨全回转大型浮吊,以及铺管船、挖泥船、各种工程辅助船、采油气各种平台、动力定位装置、巨型锚绞机等等。这是振华敢于大踏步进军海工市场的基础。
“当然,振华还有一些独到的优势,十公里临水岸线、一万亩土地、几万名员工,这样的条件为振华进入海工领域创造了条件。”管彤贤说。
顺应上海产业发展重点
对于振华海工装备出口的第一单,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这样评价:“这是令人激动与振奋的事情,买卖双方实现了双赢。”不过,在记者看来,不仅是双赢,还是三赢,因为上海也赢了。
今年5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出台《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这是我国首次对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出台科研项目指南,明确了在主流海洋移动钻井平台(船舶)、主流浮式生产系统等领域的22个重点研发项目,以提高我国海洋工程领域在自主创新、关键设计技术、配套、基础共性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今年6月,上海市委、市政府也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作为上海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9个重点领域之一, 目标是上海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规模在2012年达到1500亿元。
令人遗憾的是,上海市有强大的海工装备设计制造能力,但因种种原因至今尚没有生产过一座海工平台。振华重工这一合同的签署,不仅顺应了上海产业的发展重点,也标志着上海在这一领域零的突破,对上海装备制业也是一次巨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