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相对于太阳能、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更为成熟、成本更低、对环境破坏更小。它是最丰富的一种电力资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担任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的布朗先生说,中国是风力资源储量非常丰富的国家,推广先进的风力发电技术,就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的用电需求,这既节省煤、油资源,又可减少环境污染。
据测算,全球可利用的风能为2×106万千瓦,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高10倍。作为一种温室气体零排放的替代能源技术,风电被广泛认为有可能在未来取代传统的化石燃料,成为新增发电量的主力军。中国是最早利用风能的国家,风电在我国的发展,可用“风光无限”来形容。一望无际的风机已傲然矗立在广东沿海、江苏滩涂、甘肃戈壁、内蒙古草原、河北丘陵……描绘着一幅幅壮阔的画卷,展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政府扶持力度加大
近5年来,世界风能市场每年都以40%的速度增长。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风电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并已经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风力发电市场。过去7年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56%。至2008年底,装机容量再翻番,上网电量继续提升,全国风电装机已超过1000万千瓦。其中,2008年新增风电装机400多万千瓦,我国风电装机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五。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此前表示,按目前的发展速度,要不了几年,中国风电装机就会达到两千万至三千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一。
目前,国家在政策上对风电开发是鼓励和积极推动的。对于风电场的上网问题,国家要求电网公司无条件接收风电场发出的电量;在税收上,风电场实行“减半”政策,即增值税按8.5%的税率征收;在电价上,按照“微利”的原则,由政府部门审批,网内平均分摊;对于进口的风电机,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申请减免进口关税。
2005年5月28日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及后续配套法规的出台,更为风电开发扫除了障碍。它明确规范了政府和社会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责任与义务,确立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包括中长期总量目标与发展规划、鼓励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和技术开发、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优惠上网电价和全社会分摊费用、设立可再生能源财政专项资金等,并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保障了企业利益。
2007年9月中国政府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然而,国家发改委目前正在酝酿的目标计划是,要按照融入大电网、建设大基地的要求,力争用十多年的时间,在甘肃、内蒙古、河北、江苏等地形成几个上千万千瓦的风电基地,实现2020年供电装机规模1亿千瓦。
不仅如此,按照《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0年“形成江苏、河北、内蒙古3个100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而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支持力度,对我国未来风电产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风电基地数量被提高到5个。
2008年,财政部出台了《财政部关于调整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关键零部件、原材料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通知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对国内企业为开发、制造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而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所缴纳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所退税款主要用于企业新产品的研制生产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目前风电设备的国产化率已经远超过70%。此外,记者还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在2008年下半年经济萧条的局面下,在新增1000亿元的中央投资中,还有8亿元以补助形式投向一批核电风电装备制造企业,支持它们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我们将从国内核电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中,选择一批已具备一定规模和生产能力的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大概补助的比例10%左右,要求这些企业通过这次拉动内需提高装备水平,提高自主研发的能力,适应国家核电和风电这两种能源发展的需求。”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黄鹂表示。
“发展风电的关键是将风电电价降下来。”这是龙源电力集团总经理谢长军着重谈到的一个观点。
由于我国风电设备主要依靠进口,风场规模小,联网和道路交通设施在风电场建设中所占比重较大等原因,我国风电场建设成本普遍较高。高昂的造价和较低的机组利用率致使风电场发电成本大大高于火电,从而决定了风电价格也比较高。
风电的价格在发展风电中是最关键的因素,如果过分强调谁报价低谁中标,而不全盘考虑项目的合理电价,将形成不正常甚至是恶性的竞争,不利于风电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谢长军提出很多建议,要求在评标时不应把价格作为唯一的标准,而应该从技术方案、国产化率、包括项目的效益分析,从技术层面和经济效益考虑。风电应走一条“合理电价—扩大规模—降低造价”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才合适。国家的政策也应考虑进一步保护风电,不使其与常规电力进行市场竞争。
降低风能成本要从两方面入手,政府要用法律及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来促使开发商发展风电,从而保证足够的市场;同时,要依靠技术更新降低风电成本。
中国要加快风电发展,需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政府要确定风电所占比例,即风电发展战略;二是要有长期稳定的激励政策。中国政府重视风能开发,并决定在2010到2020年之间使风电有一个快速发展,这是十分聪明的选择。
我国的风电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作为一种清洁能源,风电技术已经走向成熟,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国际资本的关注下,风力发电必将在中国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解决好风电发展中的问题
电网问题是风电发展的根本问题,电网问题解决不好,也就意味着风电没有市场,从而导致风电所有的一切都成为无本之木。
与一般人所想的不同,风机发出的电力在上网供给工厂和家庭之前,需要一个复杂的“并网”(并入电网)过程。过去20多年间,全球顶尖的风电专家们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都与这一过程有关。
问题的关键在于:电网对入网的风电有着极其严格的技术指标,入网的风电必须能够满足电网的稳频、稳压和稳相要求。自然风是不稳定的,因此风机所发出的电也不稳定。不稳定的风电将会对电网产生巨大冲击,导致电网崩溃或设备损坏。为了使风电满足并网条件,人们必须在风机到电网之间加入复杂的调节装置,使上网风电尽可能稳定。同时,接纳风电的电网运营商还需要投入巨资改善电网的可靠性。风电并网过程因此带来了三大问题:设备和技术复杂化;风能利用效率降低;前两者所导致的风电成本大幅提高。
风电的间隙性和不稳定性也使之不受电网的欢迎——对电网来说,它的负荷变化较大,甚至被电网认为是垃圾电力而受到排斥。为了推进风电产业发展,近30年来,全球的风电研究方向、目标几乎只有一个,就是如何解决并网这一世界性难题。为了满足并网的苛刻条件,设计者不得不将风电机的结构无限复杂化,以牺牲风电机的最佳动力学特性和最佳风能区间为代价,造成风电成本翻番、风能利用系数下降30%以上,最终换来的仍是“不受电网欢迎”的上网资格。
是否只有并网才是发展风电的唯一道路?能否不并网、避开并网复杂的技术条件,找到一条简洁、有效的发展风电的新路子?
“高新技术研发及成果产业化往往会遇到很多难题。破解这些难题,有时一味地顺势攻关,不仅问题解决不了,还会走进‘死胡同’。如果换一个角度,另辟蹊径,就可能柳暗花明。”这是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为东研究员谈到自己的体会。也正是这种“换位”思考,使他在风电非并网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所谓“非并网风电”,是指风电的终端负荷不是电网,而是将风电直接用于某些特殊的工业生产。世界风能协会主席Preben Maegaard将这一理论称之为风电“顾氏非并网理论”,并认为它是世界首创,为风电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建议。
风电非并网运行,可以简化风电并网运行所需的大量辅助设备,大幅降低风电场成本;特定产业使用仅经过简单处理的低廉风电,极大地节约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可减轻风电并网对电网系统的影响和冲击。
设备制造技术要自主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风机制造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国家研发机构、公共测试平台和标准、检测、认证体系,风机制造基础薄弱,不掌握大型风机总体设计和集成技术,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低。中国大部分企业只能组装风机,还不能设计风机。由于核心技术尚未成熟,很多国产风电产品性能不是很好,设计出来的风机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企业更愿意采用国外质量有保证的产品,或者是直接购买国外风机设计公司或制造企业的产品许可证。
西方发达国家开发风能是在已经解决了能源供给和环境问题的背景下追求更加环保的能源结构,是锦上添花,因此可以承受较高的风电成本;而中国是在能源紧缺压力下被迫开发应用新能源,同时国家财力不足,因此,中国必须找到一条降低风电成本的途径,才能使风电加速发展。
国内风电行业刚处于成长期,风电发展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还存在着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低、发电成本高、专业化人才稀缺、研发力量薄弱、核心技术落后、市场发育不良等问题,风电运营企业内外部环境不佳。然而,正因为竞争格局远未定型,市场容量与发展空间巨大,因此具备技术优势、关键零部件配套及充足订单储备与获取能力的风电整机企业,都有机会占据国内风电市场一席之地。
风电设备国产化的优势,能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好处。本土企业产品参考了国外先进技术,还考虑了中国风电场的风资源特点,产品适合中国部分地区气温低、风腐蚀严重的风况,更适合中国风资源特点。二是能够降低风电电价。由于在风电成本中,风电设备所占比重约为70%,长期依赖进口产品的结果导致风电电价居高不下,如果改用国产设备装机成本,至少可以降低30%。与进口产品相比,本土产品有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运输费用低和不需要进口关税等方面的优势。三是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中国到2020年,可以建设4000万到1亿千瓦装机风电场,形成一支庞大的风电制造和服务业产业,为中国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本土产品在售后服务保障等方面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对风力发电设备的需求将持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随着中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重视及支持力度逐渐加强,众多企业扎堆进入风电市场,大举进入风电设备制造业,有的上马风机叶片,有的上马整机制造,为我国的风电场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技术,使得中国风电机组整机单机容量、产品型号、生产能力、产品布局、产品开发能力等都有了一个新的飞跃!
立足自主研发企业才有生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企业才有竞争力。中国风电设备制造须走自主创新之路。本土产品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的关键原因,在于风电专有技术不足。作为工业后进国家,如何及时引进国外成熟技术,并消化吸收国产化,成为中国风电制造企业求生存的当务之急。如何快速提高生产工艺和装备制造能力,去开发大容量的现代化风电机组。如金风科技首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及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项目600千瓦机组研制。凭借多年风电场建设与运行维护所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方法,通过专业化协作,加上国家及自治区科技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成功开发了国产600千瓦风电机组,整机性能国内领先,机组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当。通过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使金风实现了企业技术发展的跨越。金风科技通过构建自主创新的网络化平台,建立了面向社会的风电工程技术平台,广泛招揽人才、整合国内外优秀设计资源,提升公司研发团队设计能力,形成国内最具实力的风机设计队伍,促进民族风电工业的发展。另外,公司在新疆、北京、德国分别设立研发分部。金风科技构建持续创新的技术优势,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利用公司在新疆达坂城的试验风电场,进行样机试验,保证了机组的先进性与可靠性。研发平台,实现自主创新
总之,风电企业想要把自主创新的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就必须把技术、融资、制造、运营联合起来,要进行人才基地、示范基地、测试基地的建设,形成连续不断的市场生产力,来保证中国风电产业拥有持续的技术人才来源,扩大自主创新成果的影响和市场竞争力,促进风电测试认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高产品质量,建立监督机制。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是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改善“环境”,加快风电步伐
2008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新增630万千瓦至1221万千瓦,第一次超越印度成为亚洲第一,在全球也已经排到了第四位,仅次于美国、德国和西班牙。
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不断增大,运行可靠性显著提高,风力发电已经成为21世纪最具开发利用前景、最具发展潜力、安全可靠的能源产品。从长远看,风电技术进步不断深化,不论工程投资还是发电成本,都会逐步接近火电成本。风力发电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宏伟产业。
近年来,国内企业进步神速,在国内市场份额也节节攀升。2009年中国在建的1000万千瓦风电装机规模中,国产装机市场占有率将达55.4%,而2003年时这个数字只有15.3%。2009年,中国的风电新增容量很可能以接近翻番的速度增长,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
中国已经不满足于仅仅依靠外国先进技术来发展大有可为的风电产业。发展风电国内就是要建立比较完善的风电产业化体系,提高风电自主化建设,为把风电产业做强、做精、做大打下坚实基础,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形成风电大规模发展的市场体系,使风电产业成为重要的电力来源。
具体地说就是要克服当前工业领导分散现象,统一领导一次、二次能源资源,进一步对工业领域的产业结构优化、重大装备的产业化规划制定、重大装备的技术政策确定、推进重大装备研制国产化等实行强有力的领导,协调和管理。
尽快着手建立国家风电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尽快着手建立能源发展规划及能源政策研究机构,尽快着手建立重点高校设立能源专业,加强能源系统化方面的教育。
掌握风电机组系统设计技术,大型风电企业、创造条件建立风电技术研究中心,对风电机组的关键部件,不断研究开发,特别是要建立关键部件的研究实验室,进行可靠性试验,以保证风电机组稳定运行。
建立国家风电发展基金,国家发改委曾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如支持国产化项目,开拓融资渠道,并且鼓励利用国债资金支持风电项目,以及在税收、信贷、投资、价格、补贴、奖励等方面,出台一系列鼓励发展风电的政策。
此外,由行业领导组建全国若干风电工程公司,掌握系统技术,择优采购,工厂组装,现场安装,现场调试,现场服务,技术培训。此举对我国风电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风力发电已成为继水力发电之后最具商业竞争力的可再生能源。未来几十年世界风力发电产业将持续高速发展,在风电相关的设计、制造、运行、维护、管理等领域将形成一个大规模的风电产业。
增值税减半、并网优先、电网企业全额收购……以《可再生能源法》为基础,国家不断出台各种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涉及国产化要求、价格扶持、上网保障、税收优惠等,推动了风电产业的迅速发展,为风电企业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与坚强后盾,也为风电这类蕴藏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政策及法律保障。
在这些利好消息的鼓舞下,投资商、开发商和制造商纷纷涉足风电开发和风电设备制造领域,形成了一股“淘风”热潮。
目前我国风电已进入“百舸争流”时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风电企业想要做大做强,进行产业大跨越,只有采取垂直整合上游零部件企业、横向并购相关企业、介入与壮大风电业务、海外扩张至新兴风电区域等兼并与收购策略、发展策略,才有望胜出领航。
通过对中国风电发展调查,我们就中国风电开发的现状、政策扶持力度、特许权招标、风电并网问题、设备问题、人才问题进行了专题报道。目的只有一个,凸现风电发展的亮点,发现风电发展中的软肋并寻求解决之道,力促我国风电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