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装备制造业大军多为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占据的现实,往往给另一头的民营企业造成很大的发展障碍。“老品牌”、“大品牌”向来备受行业青睐,使得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不断遭受来自不同方面的挤压。一般的民营企业没有足够的能力与大型国有和外资企业抗衡,于是,如何突出重围成为摆在民营装备制造企业面前的课题。
凭自主研发获通行证
前有面对大型国有企业的“阴影”,后有外资品牌的“围攻”,沈阳远大集团依然寻出“喘息”之道,创立了旗下的博林特品牌,在电梯生产领域博得一席之地。
我国电梯行业的以往格局多被大型国有企业雄踞,在行业拓宽市场受众面每况愈下的时候,竞争的加剧迫使一些企业纷纷落马,三洋、奥的斯等洋品牌电梯把国内市场几乎围了个“水泄不通”,能在兼并成为行业主题的时候脱颖而出,并在如今国内电梯行业十强中成为独秀一枝的民族品牌,事实证明博林特的路走对了。
“全部都是中国制造。”博林特某技术人员对记者表示,“电梯生产的60%部件是自己制造,新厂建好后这一数字还将提升至95%。”
起初专门成立的博林特电梯技术研发中心成为公司日后发展的重大之笔。每年上亿元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增加着自主研发的含金量。据了解,沈阳远大企业集团开发出的第三代无机房电梯专利产品,拥有23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能耗比传统曳引机低40%,并避免了齿轮油污染,创下年出口1000多部的业界“传奇”。而且,企业已经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欧盟CE认证、俄罗斯GOST强制认证,并且成为德国电梯协会会员。现在博林特的产品可以满足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技术标准和使用要求,从而拿到了进军欧美市场的“通行证”。
“目前,我们已成功研发出4米/秒的直梯和18.5米的自动扶梯。”上述技术人员表示。
据了解,占地90万平方米、拥有177米高电梯实验塔的博林特电梯工业园将落户沈阳铁西工业区,2010年建成后生产能力将达到每年5万台,瞄准全球最大的电梯生产基地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从行业弱点着手
作为敢第一个吃“螃蟹”的民营或合资企业来说,盲目选择与强势的大型国有或外资企业硬碰硬是不可取的,能清醒认识到市场导向的需求,从阻碍行业发展的弱点“下手”搞研发、做首创,才是明智之选。
日前,首台民营制造的大功率重型发动机在杭州成功下线交付,它将成为宁波一艘大型海运货轮的动力之源。
这台标定功率为4500千瓦、价值1360万元的大功率柴油机由杭州中高曼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从2月23日开始投产,目前订单合同额已达7.3亿元,生产计划已排到明年7月。”中高曼恩公司董事长施庆哲表示,民企“杭州制造”的发动机将为成品制造企业节省15%的成本。预计到2011年,中高曼恩将形成年产1000台(套)的产能,将改变以上领域70%主机、发电机组依赖从德、日、韩进口的局面。
“零部件国产化比例正在逐步提高,尤其是国家关于装备制造业、船舶工业等一系列振兴规划的出台,帮助企业顺利打开了市场。”施庆哲同时透露,企业目前还有60亿元左右在谈的意向合同,采购商中除国内企业外,还包括中东、非洲等国家。
从最初的为其他企业配套生产零部件,到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再到接轨国际市场,民营装备制造业摸索出一条“往高处走”的路线———抓住市场契机占领技术制高点后,再冲击高端市场获得成功。从跟着行业风向标跑,到通过自主研发的成果品尝到与国有、外资企业抗衡的收获,民营企业正在逐步实现各自的蜕变。
国企、民企应享受同等待遇
既要占领国际上前沿技术的制高点,掌握其核心技术,拥有话语权,又要符合中国低成本的国情。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正在寻找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制造业之路。
远大机电装备有限公司在开发高效、节能、环保的风力发电机组的项目时,投入了巨额资金在先期研发方面,仅建一个模拟现场实验台就花掉数千万元人民币,但他们并没有得到国家“863”计划的项目拨钱。公司总经理靳伟说,“相反,一些企业从国外花巨资买‘图纸’,还要承担每台设备给人家提成50万元的重负,造成人家买什么就生产什么,完全被人家牵着鼻子走的境地。”
据了解,一些发达国家曾采用过行政和立法等手段支持国产制造设备。比如在法国,当国产设备研发出来时,即使价格高于进口产品,或者质量的可靠性及完善程度还达不到其他国家产品的水平,他们仍旧提倡甚至是强制使用国产设备。韩国颁布过《首套截止法》,规定同类大型成套设备只准进口一套,其他需求必须以自主的消化吸收哪怕是仿制来解决。
中国装备制造业也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是有目共睹的选择,以市场换技术只会使中国企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对此,靳伟认为,应加强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调控力度。“经济主管部门应有一个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长期规划,拨出专项资金,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强化扶持政策。”靳伟表示,“特别要向民营制造业倾斜,民营制造企业生产成套设备涉及垄断行业的,要统筹安排,国有、民营应享受同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