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的迂回战

admin 38 2024-06-20 编辑

工业互联网的迂回战

现如今的工业互联网圈,没点折腾的「功夫」还真是难以立足。

因此,不乏一些通过立人设、刷流量、拿大奖而存在感十足的厂商,另外,也有一些不慌不忙,闷声发财的重磅玩家。

比如PTC,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方面率先提出“快速连接、快速存储、快速分析、快速应用”;比如海尔,COSMOPlat平台获得工信部公布的2019年十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清单中的第一名;比如施耐德电气,独辟蹊径地提出“绿色智能制造”,在工业制造、智能楼宇领域斩获颇丰;比如富士康,基于工业云平台Fii Cloud打造的“熄灯工厂”,目前已在深圳、成都、郑州、太原等进行试点;比如华为,将FusionPlant定位为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黑土地”,并以华为云EI作为他的核心利器 ··· ···总之,各有各的玩法,各有各的特色。

当谈及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市场环境与竞争策略,海尔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CTO谢海琴表示,“国内有数百家工业互联网平台,说明这个市场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海尔COSMOPlat赋能了15个垂直行业,在整合、研发或者合作开发一些行业解决方案时,我们通常是跟这个行业中很有特色的企业去进行合作;或者,基于自身的经验和能力,对方正好能切入到一个特别的角度。”

然而,在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庞邢健看来,市场竞争中,不在于多少个平台将来会怎么发展,或者引进多少平台,留下多少平台。更重要的是,面对每一个工业场景,谁能够真正为用户带来价值,去解决用户端的问题,谁就可能会生存下来。

相比于海尔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赋能有着细致的规划,其平台技术架构采用五层设计,以及母平台与子平台相互嵌套的方式,施耐德电气似乎云淡风轻。据雷锋网了解,EcoStruxure主要分为三层,未来EcoStruxure平台技术和功能的升级,主要是在住宅、基础设施、数据中心以及工业四大市场,以及楼宇、工厂、机器等六大专业领域,在每一个细分的领域不断地去迭代技术。

不管是背景深厚、IT或OT基因较重的厂商,还是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厂商,在应对数百家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市场环境时,大都有自己的一套「组合拳」在不慌不忙地应对着,而关于谁将取的最终的胜利,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解的问题。相比于众多比较活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厂商,有些厂商就低调多了。

近日,研华科技执行董事何春盛以自己犀利的观察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在我看来,现在做工业互联网的有这三类企业,一类是从云端下来的企业,比如阿里、华为、微软等;第二类是从底层上来做硬件的企业,比如研华等;第三类是从中间杀出来的,主要是做代工的企业,比如富士康等。”何春盛认为,“做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这些企业,我更看好从硬件上来的工业互联网厂商,我认为这些企业最后会是赢家,而不是从云端下来的厂商。”

另外,何春盛就研华工业互联网的战略部署、赋能路径,以及他对于行业的一些观察进行了阐释。而在雷锋网看来,相比于其他工业互联网平台厂商又快又狠的招数,研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战略部署更像是一种迂回战略,避其锋芒的同时,寻求更大范围的渗透。

一个硬件厂商的抉择

前面提到做工业互联网的企业可分为从云端下来的企业、从底层上来做硬件的企业,以及从中间杀出来的代工企业,而何春盛认为,第二类企业很可能是最后的赢家。

这是为什么呢?

上面我们提到企业的不同出身,下面从企业自我的定位开始说起。

目前,众多传统工业技术解决方案企业已发布了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比如西门子、海尔、树根互联、华为、阿里、航天云网、宝信、浪潮、紫光等;此外,也有大型制造企业孵化独立运营公司在专注平台运营,比如富士康、徐工、TCL、中联重科等。

然而,有观点认为,“制造型企业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商业逻辑上行不通”,其主要是考虑到制造型企业不可能无私、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积累的先进经验分享给竞争对手,同时,它的竞争对手也很难做到放心地加入这个平台。雷锋网通过和多位业内人士交流得知,这种担忧确实存在。

何春盛表示,研华不把自己当成是制造型的企业,我们实际上是技术服务提供商,产品只是我们赋能的工具而已,所以我们不存在这个问题。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Know-How,这是别人拿不走的。当我们了解了客户的痛点后,我们设计了一些软件、中台、工业APP等提供给客户,可以让他方便导入整个AIoT或者工业互联网。因为最终的Know-How在客户手上,而我们的Know-How客户也不见得能完全套用,并且我们的Know-How也不见得是最好的。

比如客户需要做机台连线,可以用我们的软件去采集你的注塑机的数据,以及冲压机、SMT(表面贴装)的数据。关于数据如何读取,比如当客户的OEE(设备综合效率)出来以后,每一家企业具体如何去判读,研华是没有办法替代他们完成的,仅仅可以告知客户其机台运行的状况,以及提醒他采取相应的对策。

此外,雷锋网了解到,研华的WISE-PaaS工业物联网云平台不是单独销售的,主要是连同其硬件设备等一起服务于客户。WISE-PaaS更多是采用分享经济的方式,只需付较低的费用就可以连同硬件一起去使用。

工业互联网“四步走”战略

工业企业的应用场景,很多时候会有很大的差异,其碎片化的应用问题比较突出。

工业APP不像消费型APP那样,一个APP出来后可以覆盖很多人,比如打车这种比较简单的情形,会涉及到选车、确定路线和付款等这些共通的环节。

具体到工业现场的话,可能有很多的判断需要做,并且流程会比较复杂。比如用工业APP设计一款图纸,可能需要两三步大家一起协同来判断,那么这个时候,不同工业企业实际的情形可能就不太一样。同一款产品很难大面积地普适于其他的工业用户。

因此,在打造工业APP时,如何处理场景中共性和差异化的问题,以及到底要做多少款工业APP一直是让专业人员犯难的事情。

然而,在目前的工业互联网圈中,像研华这样以发展众多工业APP破解工业物联网碎片化的应用困境,并提出对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解耦」(de-coupling)和「重构」(re-factoring)这些新鲜概念的厂商却还是开创性地。

前不久,也就是12月上旬在台湾林口举行的研华工业物联网全球伙伴会议上,研华官方宣布,在面对工业物联网极为碎片化的应用困境,研华以发展行业应用的工业APP破解现有挑战,并通过对WISE-PaaS平台进行「解耦」再「重构」,以模组化及微服务让垂直行业系统集成伙伴(Domain-focused Solution Integrator, DFSI)更容易撷取并运用功能模块。在此之后,即可再进一步与其「共创」(co-creation)开发完整行业服务方案。

此外,研华还对外宣布了自身工业互联网的整体发展战略。雷锋网了解到,其工业互联网战略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

第一步,从2014年开始至今,这是WISE-PaaS的创建阶段,主要是形成工业PaaS平台。

第二步,从2019年开始,主要是WISE-PaaS平台的「解耦」与「重构」,打造众多工业APP。其策略方针包含锁定垂直市场、提升产品技术动能、接轨创新趋势,完善营运与导入WISE-PaaS Marketplace 2.0,以及加强伙伴深度链结、共创思维交流等三大策略方向。

WISE-PaaS Marketplace 2.0 包括:边缘功能模组(Edge.SRP)、中台(Common App)、产业通用APP (Industry App)、行业专用APP (Domain-Focused App)、AI模组,及顾问服务与教育训练。

第三步,主要是使得WISE-PaaS与外部应用程序更好地互通,可交換信息,完善应用程序、微服务和分析模块;「共创」产业生态,实现跨平台共享。

第四步,最终实现创新驱动的大成长。通过集成商的创新,使得众多创新解决方案迅速形成。

现如今,研华的工业互联网部署正处于第二步,其主题是WISE-PaaS平台的「解耦」与「重构」,那么研华到底要做多少工业APP才能覆盖如此碎片化的工业场景呢?

“我们现在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这种阶段,”何春盛继续补充到,当每一个工业APP在客户使用的过程中,如果他们反馈一些信息给到我们,我们就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实际的场景不断地去优化我们的工业APP,到最后,一些APP可能会拆开,也有可能会合并,所以这个得完全看客户使用以后效果,并做进一步的验证。

“研华是第一家提出这样一个战略思维的企业,这也是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很快,也可能会很慢,甚至我们在里面可能要再经过一些修正,比如每一个APP要算多少钱,我要怎么跟贡献的人拆分等,这些细节的讨论我们还没有开始。”

当谈及什么时候研华工业互联网的部署可以进入第三步,雷锋网了解到,大约到了2030年时,研华的「解耦」与「重构」基本可以定型,慢慢过渡到外部互通,可交换的阶段。

寻求更大范围的渗透

现如今,众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很多都是通用型的,可以同时赋能多个行业,尤其在数百家的平台厂商这样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要如何顺利出线、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呢?

雷锋网了解到,部分厂商在赋能具体的垂直行业时,会首先选择一些头部企业或比较有特色的企业进行合作,落地一些标杆性的案例。而研华在开辟垂直领域时,对于目标案例企业并不会刻意去选取,而主要关注如何用一些硬件、软件等产品更好地赋能企业,解决他的实际问题。

“越大的企业,越难做。在给大企业进行赋能时,甲乙双方的磨合会是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何春盛表示,对研华来说,我们并不会刻意地选择一些头部企业进行合作,而更关注有没有真真正正地深入了解某个产业,有没有相关比较好的赋能经验等,以及是否能更好地为更多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现阶段,海尔COSMOPlat平台主要是对家电、电子、服装、农业、化工、模具、机械、房车、建陶、能源、教育、食品、大健康、交通、智慧城市这15个垂直行业提供全场景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而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平台的赋能涵盖了四大市场,包括住宅、基础设施、数据中心以及工业,提供六个专业领域(楼宇、工厂、机器,电网、信息技术、配电)的解决方案。

研华WISE-PaaS的赋能方向是如何选取的呢?

何春盛表示,研华现阶段主要是在工业、环保能源、交通、零售、医疗、物流等领域进行赋能,另外,我们的社会还会不断有新的行业出来;当新的行业出来以后,如果它需要服务,我们就会马上去赋能这些行业。比如光伏光热,现在是一个新的方向,或者之前电动车出来以后,随之而来的需要充电的充电桩产业,这是过去没有的产品。所以研华工业互联网的赋能方向是动态变化。

另外,在本次研华工业物联网全球伙伴会议上,安捷物联宣布与研华科技一起联手,共同出资成立一家公司来推动综合能源服务行业的发展。

安捷物联董事长刘柏呈表示,安捷物联与研华此次成立合资公司,刚好可以共赢。首先,WISE-PaaS可以看作是物联网管控平台,它需要有很多的应用场景或者相应的APP,安捷物联现在已经为研华在电力、暖通、消防等需求侧管理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反过来,研华在国内有700多个销售,并且已深入到各行各业,在研华的销售人员给安捷物联做了培训后,现在已经有一些项目对接了。具体到线下的服务、改造的工程等可以交给我们去实施,而线上则可以配合WISE-PaaS相关的、丰富的一些应用。

雷锋网了解到,WISE-PaaS平台现如今已经是4.0版本了,其中在1.0到2.0版本进行升级时,其技术架构经历了一次大的调整,当谈及未来研华WISE-PaaS平台随着赋能的行业不断增多,其技术架构是否还会有大的调整,何春盛果断表示:会的。

相比于其他厂商在开拓新的垂直行业时的亦步亦趋,研华的杀伐决断,以及寻求更大范围的渗透等显得痛快多了。

硬件上来的,会是最终赢家

在前面我们曾提到工业互联网三类出身的企业,也提到了作为一个硬件厂商,研华如何看待对外赋能。

此外,据何春盛分析,做工业互联网的这些企业,从硬件上来的工业互联网厂商,会是最终赢家,而不是从云端下来的厂商。

何春盛表示,比如Google为什么要去买HTC的产品,首先,Google是一个纯粹的软件企业,一个云端的企业。如果他要做工业互联网,就必须从云端下来,就要拥有硬件,要拥有连接客户的端点。如果没有端点,将很难掌握最终的用户,所以像我们研华这样从硬件上来的,然后往中台去做,然后构思怎样帮客户提供更多SaaS的完整解决方案,比如我们正在进行中的「解耦」和「重构」,其实都是在探索如何让赋能的过程更简单、更快。

“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是不一样的。消费互联网一般是跟人有关系的,而工业互联网是跟机器有关,跟场景有关的。从云端下来的工业互联网厂商,更擅长于将各种场景的数据收集起来进行一些分析。因此,我认为从硬件上来的工业互联网厂商会离最终的赢家近一些。”

不管是公有云Public cloud,还是私有云Private cloud,未来企业的云,一定会进入hybrid时代。

何春盛对雷锋网进一步解释到,就比如现如今我们每家都有很多的银行户头一样,每一个银行户头的用途都是不一样的。缴水电费的可能是招商银行,做投资的可能是建设银行或工商银行,而做股票的可能又是另外一个,此外,家里可能又有自己的一个小金库,专门存放珠宝或美金、日元等,因此,未来每一个企业都不会只用一套云,而是会用很多云。

私有云一定是工业场景里必要的,但同时,企业也不会把全部的数据都放到公有云,而且不会只有一家。

在这种情况下,在我看来,像研华这样从硬件上来的工业互联网厂商,我们会比其他厂商更有优势。除了拥有专业知识,我们还更懂得设备的数据采集以及关键数据的提取,我们有Know-How,我们的WISE-PaaS 也支持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客户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即可。

雷锋网总结

现如今,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从概念走向应用落地,平台之争将更加加剧。数百家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到底有多少会被留下?

海尔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CTO谢海琴曾表示,“这么多家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从用户角度来看,其实是各有特色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而最终这些平台,肯定会历经大浪淘沙只留下一部分,在这些工业互联网平台中,最后可能会有些合并。”

现如今,PTC 在平台构建中,积极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与其他龙头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从而弥补自身的短板;比如GE,将软件与数据分析作为企业的战略核心,基于 Predix 平台整合 Proficy、APM、OPM等软件服务;比如西门子MindSphere,在边缘控制器上集成分析引擎,通过运行 RMS 速度、零峰值速度等七类算法进行振动分析,实现设备预测性维护;比如华为FusionPlant,集成自动化代码检查工具 CodeCheck,基于近 2000 条检查规则对代码缺陷进行准确检测和分析,提升产品质量分析、供应链管理等应用的开发效率 ··· ···

据工业互联网白皮书(2019讨论稿)的信息,平台经济的集聚效应和边际效应决定了最终只有少数企业能够成为主导。一旦个别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规模优势后,海量的数据、应用、合作伙伴资源和逐渐摊薄的建设推广成本将对同领域内的竞争平台形成降维打击,甚至是将竞争者转化成其生态的参与者。

雷锋网了解到,经过多年发展,平台核心关键技术加速成熟,大企业聚焦具体场景、围绕特定需求、定制化的开发一套完整的平台方案的技术壁垒已大大降低,而如何低成本、快速、灵活的向中小企业提供通用化平台应用服务,依然是平台技术体系中的核心难题。

未来,随着工业数据、机理、知识的沉淀,传统软件功能的进一步解耦,新型工业 APP 可以基于通用功能的组合集成快速交付,具有更好第三方开发者生态的平台将快速兴起。

在强敌环伺的工业互联网圈,一个从硬件上来的,将自己定位于「技术服务提供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玩家,研华他坚定地给自己设定了从「解耦」到「重构」,再到「共创」这样的成长路线。这样的迂回战略,能否将自家的WISE-PaaS以及软、硬件等渗透到更大范围,成为工业互联网的最终赢家?平台之争的大幕即将慢慢拉开 ···

工业互联网的迂回战

上一篇: 未来惯性环上料领域的发展将受益于3D视觉技术。
下一篇: 工业互联网如何赋能高端制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