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高基础差 中国创新竞争力仍待提升

admin 48 2024-08-01 编辑

产出高基础差 中国创新竞争力仍待提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在京发布了《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3)》黄皮书(下称《黄皮书》),对各国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持续竞争力等5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测算。结果显示,美国、日本、德国位列G20集团各成员国前三名,中国排名第八,成为G20集团中惟一能够进入前十名的发展中国家。

    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黄皮书主编李闽榕博士在战略研讨会上指出,我国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强项是“创新产出竞争力”,弱项是“创新基础竞争力”,特别是科技投入长期不足,精英人才缺失等问题突出。

    提升快 差距大

    记者了解到,这是继2011年首次发布《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0)》黄皮书之后的第二部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报告。从数据对比看,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

    2001年,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在G20集团中排名第12位,到了2011年,排名上升到第8位。值得一提的是,2001~2011年,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得分增长最快,11年中增加了13.9分,远高于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得分的平均水平,说明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于此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创新能力还有明显差距,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创新持续竞争力来看,中国呈现波动上升,并仍有上升空间。2001年中国创新持续竞争力得分为31.7分,比最高的美国低了44.6分。2011年中国得分46.6分,排名上升明显,并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李闽榕表示,2001年以后,我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持续快速提升,这与党和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有密切关系,也是我们长期努力的结果。尽管如此,我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美国依然遥遥领先。

    从相关要素看,我国创新基础竞争力有待提升。尽管中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综合得分在2001~2011年间呈稳步提升态势,而且增长幅度也比较大,共增加了20.2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这也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点。

    产出高 基础差

    《黄皮书》指出,G20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呈阶梯状分布,各国差异非常大。2011年,只有美国的创新基础竞争力得分达到88.8分,其余没有一个国家的得分能超过60分。创新基础竞争力较高的国家几乎全部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它们打下了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发展中国家的创新基础竞争力普遍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大,排第19位的印度尼西亚仅有2.8分,仅是排在第一位的美国的3%。

    从创新产出竞争力来看,中国有显著提升,但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从综合得分来看,2001~2011年间,中国创新产出竞争力增长幅度最大,增加了19.5分,与最强的美国得分差距也缩小了57.7分,并且超过了英、法等多个发达国家。排名也从第10位上升到了第2位,仅次于美国,全面超越其他发达国家。

    于此同时,专家提醒,产出的情况不能代表内涵和实质。在创新产出方面,我们还有一些是比较粗放型的增长,芯片等核心产品还需要进口,这些方面是未来我国需要提升和加强的方面。

    需求弱 投入少

    “现在创新主体规模很大,但创新积极性不够高。我感觉我们创新的需求不足。”中国社科院城市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指出了中国创新竞争力有待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

    他说,由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加上制度因素的考虑,我们的需求是大量的资源、要素投入来推动经济的增长、企业的扩张,但是讲到创新就不足了,水平也比较差,我国的创新需求水平总体还处在较低的程度。

    “要素也是同样。”倪鹏飞说,从目前来看,人才、科技资源和30年前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一般性人才已经基本饱和了,但是关键要素还是比较低的。对于基础设施,倪鹏飞认为,这几年有很大的提高,现在面临的很大问题是利用水平太低。关于创新制度,他提出,一是产权保护制度缺乏,二是没有建立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他强调,“可以肯定地说,我们的制度不合理。”

    李闽榕博士提出了另一个有待提升的方面,即“投入”。他说,和G20当中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劣势是过去长期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不足,美国和发达国家是几十年来一直重视科技投入的结果,我们也就近十几年加大了投资力度。

    《黄皮书》指出,中国创新投入竞争力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从综合得分来看,2001年中国得分只有30.4分(比最高的美国低了64.9分)。2009年上升到48分,2011年却又下降到40.5分。从排名变化来看,2001年中国创新投入竞争力排名第10位,2009年上升到第5位,2011年又下滑到第9位。

    基于对G20国家竞争力的分析,倪鹏飞强调,创新竞争力其实是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竞争力说到根本上还是一个国家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能力。结合当前国家的总体发展,他总结出“五要素”的国家竞争框架:一是经济发展仍然是中心,是根本的。二是社会发展是软件环境,或者称之为下限约束。三是生态属于硬件环境,或者是上限约束。四是科技创新是驱动力。五是制度保障。

    上述五个方面实际上是相互作用的。倪鹏飞认为,通过科技创新,既能够解决经济增长的问题,也能够解决环境约束的问题,同样能够解决社会和谐的问题,所以科技创新能够驱动经济、社会、环境整体的向上发展。

    规模大 效率差

    对于科技创新,倪鹏飞给与会者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包含六个要素:一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二是科技创新的需求;三是要素的供给;四是联系;五是联系的硬件基础设施;六是联系的软件基础设施,即制度和文化。基于六个要素的分析,他判断认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无论是从总体表现还是从具体构成来看,总体特征为:规模大、增长快;水平低、效率差。

    为切实改善“软、硬”件条件和环境,李闽榕建议,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提升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

    从国家层面看,要积极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先机,不断提升国家科技地位和国际话语权。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加强对国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和统筹协调,不断提高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要完善创新制度,加强创新投入强度和力度。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产学研有机结合机制。要改善创新环境,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

    从产业层面看,重点推动科学前沿、高新技术与产业转型发展融合创新,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根本任务,把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主攻方向,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深化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

    从企业层面看,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着力培育企业成为国家创新行为的主体,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妥善处理好自主创新与技术利用、技术转化之间的关系。着力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继续完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人才、知识产权等优惠政策,建立相应的专业市场以及生产力转化平台,为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名词解释

    国家创新竞争力

    所谓国家创新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对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和创新空间的扩张力,以及对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它是增强一国竞争力的原动力,对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它由五个要素构成,即创新基础竞争力、创新环境竞争力、创新投入竞争力、创新产出竞争力、创新持续竞争力。这五个要素通过经济、科技、政策等多种手段,综合反映价值链环节的竞争、选择性的竞争、综合能力的竞争和国际化领域的竞争。这五大要素又是由一系列相关的要素构成,它们依次是资源要素、国家基础设施、政府政策、市场需求、创新网络、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国际科技合作、竞争结构与创新策略、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等等。

产出高基础差 中国创新竞争力仍待提升

上一篇: 电气中国:盘点低压电器行业
下一篇: 产销强劲增长 仪器仪表行业全年预增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