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这对电力设备商来说,又是一场热闹的盛宴。】
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十二五”期间将使全国农村电网普遍得到改造,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
与此同时,国家电网公司透露,未来5年,拟建设交、直流变电(换流)站约60座、变(换)流容量4.2亿千伏安(千瓦)、线路4万多公里。巨大的设备投资有望拉动本土电工电气设备工业发展。
双重利好,对电力设备商来说,又是一场盛宴吗?
工程技术人员在维护输变电设备。 资料图片
农网改造拉动一次设备市场
“实施农网改造无疑将给电力设备行业带来重大利好,”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此次农村电网改造针对性强,主要还是传统的电网设备升级和更换,低端输配电设备制造企业是此次农网升级的主要受益者。”
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农网改造升级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曾透露,为期3年的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预计投资规模不少于2000亿元。安信证券分析师黄守宏认为,农网改造2000亿元投资,按照60%-65%投资为设备测算,有1200-1300亿元会用于购买输变电设备,包括变压器、开关、电线、电缆、铁塔等。由于农村电网改造投资区域广,电压等级较低,集中在110kV及以下,因此,电力设备一次设备公司普遍受益。
启源装备在深交所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上表示,在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中,低压电力设备包括变压器、开关、电线电缆和配网自动化设备等将迎来市场大幅扩容,作为生产变压器专用设备的启源装备会迎来一定的市场机遇。
不过,许继电气相关负责人表示,农网改造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输送能力问题,覆盖范围主要集中在低压电网改造,这类电网的升级改造对输配电设备的要求不太高。对设备制造商的影响不尽相同。
东莞证券研究员卢小兵分析称,配电变压器基本处在电力系统的末端,广泛应用于农网系统,由于农村电网中的季节性负荷居多,全年轻载或空载运行时间长,现有的配电变压器的损耗约占农村电网损耗的60%-70%,而整个配电网损耗又基本占到全网损耗的70%,是整个电网损耗的主要部分,因此,此次农网改造升级,节能型变压器必然会受到热捧。
特高压智能电网带动高端设备
大同证券投资顾问付永翀认为,目前我国电网投资逐渐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即特高压投资与110KV 以下的农村电网和城市配网投资两个“头”大。农村电网改造主要是传统电网设备的升级和更换,对设备行业的拉动主要体现在中低端;而特高压建设则对我国高端电力设备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
业内预计,“十二五”期间高端电网投资额将达到7500亿元,是“十一五”的2.5倍。而全国电网总投资将达到2.5万亿元,较“十一五”大幅增长,增量部分主要来自于特高压建设投资。
据分析,电网网架建设是“十二五”电网投资的核心主题,也是电网建设中,与能源优化配置、能源结构调整的大主题结合最紧密的环节。未来5年,输电环节投资中,输电电缆、铁塔、绝缘子占比超过50%。
根据公开的信息,在已经建成的特高压交流工程中,变压器、高压电抗器、开关(包括接地开关)等设备均采用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其他特高压设备,如1000千伏避雷器、支柱绝缘子、接地开关和控制保护设备,采用邀请招标方式。
据称,国家电网计划,在设备采购问题上,只要是国内企业具备生产能力的,全部进行国内采购;国内企业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则由国内厂家中标,国外厂家作为国内厂家的分包商进行供货。
推动国内设备企业技术升级
有业内人士举了个简单例子,ABB生产的设备性能稳定,用上10年基本不出故障,而国产的设备可能只能坚持5年,就不断需要修修补补。对国内设备商来说,要顺利实现中标,要想分享利好带来的盛宴,还需要在提升关键技术水平上下足功夫。
有专家告诉记者,国内企业的技术储备仍显不足。以特高压直流设备为例,虽然国内部分企业实现了直流场成套设备的自主制造,但是在产品稳定性上仍有待改进。更为严峻的问题是,由于在基础研究、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等方面欠缺,部分设备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仍需进口,导致国产设备造价不菲。例如,特高压变压器产品的核心部件铁芯,其使用的取向硅钢片大部分需从国外进口。
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国内企业要加强科研和生产、技术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增强技术储备,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使电力装备整体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不过,业界也有一个共识: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态势,行业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国内电力装备制造业转型高端发展路径已经初步显现。一方面,以特高压电网和智能电网建设为动力源,将促进电力装备制造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幅度提升全行业的技术水平,使我国今后在从高压、超高压到特高压的整个电力系统建设中,进一步摆脱对国外重大装备技术的依赖,取得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国内电力装备行业也有意识向“清洁”转身,强化节能减排,促使产品向高端转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