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1月22日从国家科技部了解到,为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国际化进程,科技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制定的《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已于本月发布。
“《计划》的着力点明确,即促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国际创新研究和产业化,鼓励我国国内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同国际上著名企业研究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科技部副部长尚勇做出上述解读并明确表示,科技部将集成各种资源,投入大量资金到清洁能源和环境领域,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项目的发展。在《计划》实施方面,国家每年将投入数亿元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化发展。

科技部:必须依靠国际协作
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战略的研究和部署不够,严重制约了我国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整体发展。在未来的几年,我国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可能会远远超过目前的预测,为此我国必须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战略的研究和部署缺乏,不利于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整体发展;二是技术还比较落后,一些核心技术尚没有完全掌握;三是开发成本高昂,限制了我国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发展;四是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复研发和重复建设,加重了发展的负担。
对此,他指出,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利用必须依靠国际社会共同协作完成。要实现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国际合作,聚合国际资源,开发环境友好的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要通过《计划》的实施,让具有较强实力和较高科技水平的外方合作伙伴加入到项目中,进一步提高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发展。
发改委:明确产业化支持重点
记者在《计划》中看到,我国将在优先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重点支持太阳能发电与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生物质燃料与生物质发电、风力发电、氢能及燃料电池、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等五大领域的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
《计划》同时列出了六项重点内容,包括开展基础研究,鼓励和支持中国研发机构与大学积极参与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建立产业化示范,重点合作开发其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合作建立国际化的检测中心;面向规模应用;实施“走出去”战略,并推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等。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司长许勤表示,促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产业新产品、新技术的产业化是重要一环。据透露,“十一五”期间,发改委将与科技部联手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发展。
首先,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产业,推进两兆瓦以上的风能发电机组、新型太阳能生物质能源、地热、海洋热等技术装备计划实施。
第二,加强新能源技术产业化体系的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大型新能源企业,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成若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技术研究设施。
据悉,围绕这些重点,发改委将推动在资源、技术、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同国际社会的全方位合作,同时继续加大投入,攻克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