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工业40

admin 33 2024-12-03 编辑

德国的工业40

  德国近年提出的“工业4.0”概念,意在升级国内的工业体系、保持其在全球的领先地位。这个由政府出资、注重中小企业的“工业4.0”计划,背后是德国工业界面对信息时代的巨大危机感。很多德国企业都参与到其中,也包括西门子和蔡司这样的知名企业。

  所谓“工业4.0”可以理解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不过,回忆起来,现在市面上还有人在说着“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有人提出了“第六次工业革命”。

  那么,我们到底身处在第几次工业革命的大潮中?

  说实话,这个问题已经让我有点疲惫了,因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会有人站出来声称新的工业革命开始了。但是“革命”的光环终究会失色,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就知道这“革命”要么只存在于狂热分子的臆想,要么是商业利益的过度包装。总之,“革命”与“革命者”常常是名不副实的。

  工业革命之所以配得上“革命”一词,并不是说其能对生产效率有多大的提高,而在于其通过对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变革实现了人的解放,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从这个标准来看,蒸汽机、电与内燃机、信息技术的出现都做到了这一点。而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生物科学以及五花八门的新能源技术,至少现在还没有。

  那么,如果把信息技术列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德国的“工业4.0”实际上还未能跳脱出这个范畴。因为,通过信息技术使得工业生产智能化、个性化只是信息技术在工业上的发展和延续,而算不上是革命。人类先是用互联网连接起电子产品,接着就想把更多东西联网,比如IBM公司在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

  “工业4.0”想连接的是生产设备。这就是生产的“一体化”。把不同的设备通过数据交互连接到一起,让工厂内部,甚至工厂之间都能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工业设备生产数据的交互在德国正在变为现实。蔡司集团在今年欧洲机床展上展出的一套名为PiWeb的系统,通过PiWeb能够把跨国公司分布在不同地区工厂的测量数据进行网络共享,生产经理在办公室里即可看到每一个工厂的数据,实现全球数据的同步监测。德国的奔驰公司和大众汽车已经开始使用了这套系统。

  “一体化”其实是为了“分散化”。也就是“工业4.0”提出的工业生产“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这与“Web2.0”时代的“去中心化”殊途同归。

  “分散化”后的生产将变得更加灵活。这样,不同的生产设备既能够协作生产,又可以各自快速地对外部变化做出反应。这完全是信息时代产生的大量个性化需求反映到生产端的结果,它要求工业生产告别上一个时代的标准化。而由此产生的庞大数据流必然也要求各个生产设备实现一定的智能化,即智能的控制系统。

  西门子驱动技术集团机床事业部主管Joachim Zoll认为,这种“智能化”要求数控系统做到操作简单、功能多样、让设备与工厂结合、出色地完成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在汉诺威欧洲机床展上,西门子与库卡机器人公司签订了排他性的合作协议,旨在通过智能数控系统实现机器人自动化,使机器人与生产线无缝集成,其中数据交互也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我们大都见过生产线上的机械手臂,好像也没有很“智能”。但想一下凯文·凯利在他的著作《失控》中提出的“涌现”:大量遵循简单规则的个体的交互会导致整体出现复杂度极高的状态。而这种复杂的程度是任何单独个体都不具备的。比如,由神经元构成大脑。

  这个概念也可以用来理解“工业4.0”中提出的“智能工厂”。分散的、具备一定智能化的生产设备,在实现了数据交互之后,就形成了高度智能化的有机体。

  当这个有机体的智能化不断提高,会不会“涌现”出人工智能?如果真的实现了这一步,我可以接受“工业4.0”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只是我曾以为它会是库布里克式的敏感男孩儿,而从没想过它会是座工厂。

  不过,从“工业4.0”来看,德国工业界在技术与理念上的更新从未止步,这一点是在中低端市场上紧盯销量的中国企业需要关注的。

德国的工业40

上一篇: 未来惯性环上料领域的发展将受益于3D视觉技术。
下一篇: 厚积薄发,利德华福打造国有高压变频领先品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