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主题为“融合的工业——下一步”,反映出其对生产集成化及行业未来影响的重视。“融合的工业”被习惯地称为“工业4.0”,意在将传统工业生产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最终实现工厂智能化,提高资源利用率、生产灵活性及增强客户与商业伙伴紧密度,并提升工业生产的商业价值
工业4.0释放生产力
所谓“融合的工业”简单来说就是工业的集成化。去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就以此为主题,今年可谓是去年的“升级版”。本届展会上“工业4.0”的概念贯穿始终,成为本届展会的最大亮点。“工业4.0”被德国人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其前提是在工业自动化基础上,实现从机器传感器到因特网通讯的无缝对接,生产自动化技术通过自我诊断、自我修正和功能最大化程序变得更加智能,以更好地辅助工人完成生产。
德国政府将“工业4.0”视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高科技战略工程,表示出高度重视并极力推动。有专家认为,其原因在于:一是保持竞争优势。德国制造业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通过发展“工业4.0”,德国将发挥并保持它的竞争优势。二是可以灵活制造。“工业4.0”让整个工业生产流程透明化,企业可以随时掌握生产情况,并能及时反应、快速调整生产流程,这在国际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三是满足私人定制。“工业4.0”可以满足客户的定制要求,有利于扩大产品销路。四是有利于发挥创新能力。“工业4.0”给德国中小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能力。五是解决劳动力问题。德国社会老龄化问题严重。智能工厂的生产简易化以及智能生产辅助系统,为延长工作寿命提供了可能。
“工业4.0”经济增长潜力巨大,而且能带动各行业普遍增长。德国联邦信息技术、通讯和新媒体协会的一份研究显示,德国的区位优势将从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受益。该研究重点调查了德国的6大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即机械设备制造业、电子工业、化工行业、汽车制造工业、信息通讯业和农林业。其结果显示,通过“工业4.0”,这6个行业的生产力至2025年预计共增长780亿欧元,平均每行业每年增幅可达1.7%。该协会主席迪特·肯普夫表示,“工业4.0”是真正的生产力驱动器,生产价值链将被数字化和生产与智能产品的联网改变。从产品开发到生产和物流,再到质量检验、顾客服务和私人定制等支持性行业,“工业4.0”的应用将无处不在。
未来工厂初具雏形
博览会主办方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有200家企业在5700平方米的展区展示了智能化工厂的相关展品。对于未来工厂,这里的众多参展商给出了自己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就记者的体会而言,未来工厂的特征:一是智能互联。几家德国公司联合研发的“数字工厂”生产线,用制造最简单的产品——名片盒给我们展示了生产设备与制造零件之间的智能互联。在这条智能生产线上,制作名片盒的每个零部件上都带有客户的定制信息。这些零件可以根据客户需要,与生产线互联“交流”,指挥生产线进行自主生产。
二是操作简单化、具象化。德国软件企业PSI展台的工作人员展示了如何通过IPAD、XBOX等家用电子产品对生产流程进行操作和检查。未来的工厂里,不需要有工作人员在厂房工作,工作人员也不需要面对复杂的程序界面和烦冗的海量数据,利用手边的平板电脑,甚至游戏机就可以指挥生产。
三是生产标准化、模块化。德国EPLAN公司的战略客户经理毛煜介绍称,未来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零部件等都将实现标准化、模块化。这样一来,生产就简化为对模块化零件的排列组合。因为工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成本是主要成本之一,而劳动力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流失的情况,无论是跳槽还是人员老化等。标准化的好处是有利于将技术和知识固化到生产工艺中,有效避免技术人才流失对企业所造成的冲击。
中国企业崭露头角
本届展会上,中国以近600家参展商成为东道主德国以外的最大参展国。博览会主办方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董事局成员柯克勒表示,灵活性和效率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得以生存的关键。要保持竞争力,工业企业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资源利用效率。企业需要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同时还要满足日益增长的产品个性化和定制需求。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进行产业集成,确保生产流程具有最大灵活性。他表示,在这次展会上,“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将在自动化技术全球市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记者在博览会上看到,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13号展馆,多达数十家的企业大多数展示的是工业零部件,但也有像特变电工、大全集团这样的中国大企业。他们的企业在“工业4.0”的道路上已经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大全集团的自动化产品经理陈先生告诉记者,大全集团提供的变电站自动化监控技术,已实现了数字化和互联网接入。特高压无法直接进行数字化监控,一直是一项技术难点。公司用一年的时间进行研发,成功实现了500千伏特高压直流变压器的数字化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