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上市公司半年报发现,新时达、机器人、华昌达、科大智能与智慧松德5家公司的工业机器人业务业务营收均值为3.49亿元,毛利率均值为30%,盈利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投入研发、收购专利、并购。尽管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在短期内难以追上海外巨头企业的步伐,但从中长期看,国产机器人“钱景”依然看好。此外,中国企业应着重解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高端产品低端化、品牌认知度不高等问题。
工业机器人被称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自《中国制造2025》发布以来,各地纷纷上马工业机器人项目。
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在爆发的同时,其弱点也暴露出来,如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高端产品低端化、品牌认知度不高等。业内经常拿世界工业机器人“四大巨头”(瑞典ABB、日本发那科、安川、德国库卡)作比较。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追问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赚钱吗,赚了多少钱?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上市公司半年报发现,至少有5家公司的工业机器人在上半年营收过亿元,迈入“亿元俱乐部”,分别为新时达、机器人(即“沈阳新松”,下称“新松机器人”)、华昌达、科大智能与智慧松德。
2016年,这5家公司的工业机器人业务业务营收均值为3.49亿元,毛利率均值为30%。其中新时达以6亿元人民币的业务营业收入在6个样本公司中排名第一,排名第四的科大智能的相关业务毛利率为5个样本公司中的最高,达到40%,相关业务营业收入为2.37亿元。这些毛利率比重大约可占一半,盈利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投入研发、收购专利、并购。
不过,2015年世界主要机器人巨头的销售收入中,库卡为16.46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23.6亿元;安川为13.57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0.6亿元;发那科为15.17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01.3亿元。在海外巨头面前,这些企业只能说“小巫见大巫”了。
平均研发收入比9.6%
5家样本企业加入“亿元俱乐部”,原因何在?可从三个层次分析,分别是并购、研发和政府补贴。
并购方面。21世纪经济研究院选取的5家样本企业中,除了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深度合作的新松机器人,其余四家公司都有相应的收购行为,其目的是收购核心技术、拓展产业链等。
其中华昌达在2014至2015年两年间,分别斥资6.3亿元、3.3亿元收购机器人公司上海德梅柯100%股权、DMW100%股权。科大智能在继2014年以5.26亿元购入上海永乾机电100%股权后,于今年作价8亿元收购上海冠致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另作价5.49亿元收购华晓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100%股权。前述收购案的标的,均是汽车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方案提供商。
而智慧松德则在去年以5000万元增资莱恩精机(深圳)有限公司,增资完成后公司持有莱恩精机20%的股权。莱恩精机是一家以光机电技术为核心的中高端冲压工业机器人及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前述收购案显示出国内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切入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便捷通道”。标的公司拥有一定的技术、生产能力和渠道,通过收购、并购,可以直接“拿来”,避免研发不适应市场的沉没成本。
并购、收购是一种来钱快、快速上手的行为,不过要找好的标的并不容易,同时对公司的财力有较高要求。所以,即使是“土豪”公司,也难免不默默埋头研发,以攻克技术难关。这也是追赶海外巨头的必要途径。从5家样本企业的相关营业收入、研发投入及期末专利价值看,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的研发投入并不小。
首先进行当期研发支出与相关营业收入的比较。对应指标是当期研发支出与业务营业收入之比。该值对应新时达、华昌达、新松机器人、科大智能与智慧松德分别为10.42%、7.13%、5.69%、16.47%与8.31%。上述5家上市公司在该指标上均值为9.6%,其中科大智能以16.47%的研发投入比位列第一。
其次是相关营业收入与无形资产中专利资产价值的比较。对应指标是相关营业收入与报告期末专利资产价值之比,目的是测算每单位专利资产能提供多少营业收入,衡量专利投入的效率。该值对应新时达、华昌达、新松机器人、科大智能与智慧松德分别为7.78、7.50、25.19、7.36与2.71。其中新松机器人在该项指标获值最高,达到25.19。
从两组数据对比来说,新松机器人研发收入投入比重最少,但专利投入效率最高,而科大智能研发投入最高,专利效率却最低。这一方面是由于新松机器人原是老牌的数控机床企业,拥有渠道优势和较强的管理运营能力;另一方面则说明研发投入还需要更多时间才能显现效率。
政府的扶持主要在税收优惠与项目补贴上。税收优惠方面,上述5所上市公司皆获得政府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资格,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项目补贴方面,在归于政府补贴的营业外收入中,新时达、华昌达、机器人、科大智能与智慧松德在报告期内分别获得3700.43万元、228.20万元、3904.47万元、635.58万元与2041.22万元,递延收益中涉及政府补助的项目数量分别为18、2、50、5与16个。其中报告期内获得政府补贴的新松机器人、新时达及智慧松德位列前三,占5所上市公司获得补贴总额的91.7%。获得补贴最多的新松机器人相应也获得最多的政府补助项目数量,达到50个。
从数据上看,政府补贴对5家样本企业进入工业机器人“亿元俱乐部”的影响效果不一。剔除政府补贴的影响,智慧松德将落选“亿元俱乐部”,其工业机器人过半毛利也来源于政府补贴。而对于另外4家公司,政府补贴虽然还占据很大比重,但不影响其成为营收和毛利的“亿元户”。这也从正面说明政府补贴的好处:政府补贴摊薄了企业的运作成本,促使企业有更多资源、财力投入研发,智慧松德成为5家公司的研发投入“状元”便是例证。
需走出低端市场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尽管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在短期内难以追上海外巨头企业的步伐,但从中长期看,国产机器人“钱景”依然看好。
第一,市场需求驱动,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潜力巨大。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人口老龄化与总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问题困扰中国制造业,而工业机器人是解决问题的方向之一。美银美林在2015年1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机器人市场全年销售额达到107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预计到2020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830亿美元。
该报告认为,中国已是全球最大机器人购买市场,中国每10000名员工的机器人拥有量已达到35台,而日本和德国分别达到约300至385台。中国仅达到全球均值的一半,居世界第28位。再加上我国高端工业机器人仍相对依赖进口的状况,国内工业机器人若能“进口”转内需,又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第二,政策红利正助推机器人产业发展。去年《中国制造2025》规划落地,明确将工业机器人列入大力推动突破发展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根据《工信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要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万亿元,实现装备的智能化及制造过程的自动化。这无不在体现国家对推动制造业智能升级的重视程度。
第三,相关技术基础正逐渐形成。由于国家科研经费逐年上升,加之欧美政府放松中国海外并购,因此无论是内部技术攻关还是对外买技术,阻力都越来越小。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年来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持续以高于经济增长率的速度增长。除去2014年增长率为9.9%,2010-2013年增长率均在两位数以上。而国家在科研方面的大量投入也会通过产学研合作化为社会生产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各国对中国限制较多的产业领域逐步开放。并购通常能让企业快速得到先进技术,美的集团对德国机器人领域业界巨头库卡的收购就是例子。
不过,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不少挑战。
首先,目前我国的科研经费虽然持续高速增长,但因为国内科研基础过于薄弱,加上科研成果产业化需要时间的等待,因此短期内消化科研成果,使其产业化服务于高端工业机器人制造业显得不太可能。
其次,目前全球经济形势普遍低迷,国内制造业也面临困境。国内企业想在现金流普遍趋紧的情况下进行转型升级,进入资本密集型的工业机器人制造领域,融资压力更大。
最后,在相关工业技术积累方面,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科研水平较为落后,核心零部件技术含量低。因而出现国内企业主要集中于低端市场,国内大部分市场被外企占据的局面。由于技术水平欠缺,我国厂商生产的机器人大多只能用于一般机械加工和装配等精度要求不高的领域,而在汽车、电子等机器人应用较为成熟的领域,市场基本被国外品牌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