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如何成为两化融合新抓手

admin 74 2024-07-18 编辑

智能制造如何成为两化融合新抓手

  两会期间,“智能制造”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去年年底,工信部提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这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精神相吻合。为何在两化深度融合上选择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在中国智能制造水平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市场会被国外的产品和技术所覆盖吗?智能制造提高了生产效率,剩余劳动力所带来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智能制造如何发力?

  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智能制造,被认为是两化深度融合的切入点和主攻方向,这其实已经成为了业界共识。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各国都在研究如何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我们认为,互联网和传统工业行业的融合是要认真重视和抢抓的机遇,这也是所说的制高点问题。还有一个切入点的问题,或者说主攻方向。我们经过研究认为,智能制造就是主攻方向。前几年我们已经做了一些探索,比如两化融合的试点示范,在这个基础上把智能制造抓在手里,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

  转型升级任务繁重的工业大省河北的做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国资委主任王昌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前河北工业外有宏观经济下行、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内有化解过剩产能、治理大气污染的压力,加上本身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的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是唯一出路,而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成为了河北实现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

  据了解,从今年开始工信部将开展为期3年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在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开展智能制造的试点。近期,工信部相关司局已赴一些省市展开智能制造调研活动。

  方向明确了,如何发力?对于我国智能制造未来的着力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烈宏表示,我国应该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部署高速、宽带、移动、泛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发展和应用。此外,工业互联网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必备基础,因此还要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并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

  产品和技术会受制于人吗?

  不过,我国智能制造的产业环境并不容乐观。刘烈宏认为主要问题体现在4方面:一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智能制造技术及核心基础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二是产业规模小,产业组织结构小、散、弱,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三是产业基础薄弱,高档和特种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高档数控系统、机器人市场份额不到5%。四是智能装备制造行业高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缺口较大,无法满足企业走向智能化的需要。

  这其中,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令产业界备感压力,甚至有人担心,倘若我国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我国的高端制造业生产线、相关装备市场可能会被国外先进产品和技术吞并,进而导致我国高端制造生产线沦为国外产品技术“展示厅”,制造业依然受制于人。其实,这种想法并非“杞人忧天”,政府主管部门及产业界均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下大力气提升国产装备及软硬件实力,强调自主可控。

  “无论是电子信息产业自身发展,还是智能制造,关键都必须要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原创技术,如果没有自己的原创技术,单纯依靠别人,将始终落后于人,不可能参与前沿竞争。”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省长娄勤俭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也表示,我国很多装备国内满足率是很低的,比如工业机器人,我们如果按照台数来算的话是25%,如果按照价值链比例,就是国内生产比例还很低。很多高端装备国内的满足率很小,比如像高端传感器、数控都是要大量进口。所以在这里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键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研发能力,这个是非常关键的。

  2013年底,工信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培育3至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至10个配套产业集群,高端机器人方面国产机器人占到45%左右市场份额。记者了解到,这几年国产机器人发展有很大的进步。过去大约一半左右的机器人是用在汽车行业,现在已经突破了这个界限,在电子信息行业等其他工业行业里都开始得到普及和应用。

  在硬件领域,我国的网络设备、服务器等已经具备了与国际大牌的竞争实力,国产智能手机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有的高端机型还走出国门畅销国外,国产芯片实力也在不断加强。在软件领域,近三年来,中国国产Linux操作系统在Linux操作系统整体市场所占份额逐年提高,我国首款国产手机操作系统“元心”也于去年年底亮相。2014年工信部在重点领域开展了安全可靠信息系统应用示范,充分发挥市场应用对软件技术创新的决定性作用。工信部软件司今年将以智能制造为重点,以安全可靠信息系统建设为抓手,加强产学研用融合创新,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在标准制定方面,工信部也意识到了我国的引领作用,并在今年2月成立了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包括工信部装备司、科技司、电子司、软件司、通信司、信息化司,以及制造业、互联网及电子信息领域代表,工作组将充分立足国情开展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

  在记者采访中,代表委员一致认为,我国推动智能制造的同时,也为国产产品和技术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动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王昌就表示,智能制造不仅可以改造提升生产制造水平、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新型业态,而且可以带动自主可控的重大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打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刘烈宏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说,一方面,本土企业不断推出自主生产的芯片、服务器、操作系统等,对于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智能制造的发展也将促使我国不断增强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产业支撑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

  剩余劳动力问题如何解决?

  智能制造提高了生产效率,那么,一部分工人是否会失业?这对社会的稳定是否会产生负面影响?这些问题在产业界不绝于耳。对此,业界专家表示,推动我国智能制造要立足国情,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

  “大量的机器人取代了人,就业怎么办?所以我们还要兼顾好中国人口比较多、还有很大就业压力的情况,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进行。同时预示着劳动力的培训越来越重要,干简单劳动的劳动力找工作越来越困难了,懂得软件、计算机,会操作的劳动力需求越来越多了。从职业教育方面还要跟上去。”苗圩表示。

  冯飞也认为,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和发展阶段,和劳动力成本,都是有很大的关系。就业和机器人应用这样一个关系,实际它对就业结构发生的变化和影响更大。比如国外有一家公司在研究中国问题的时候谈到,可能会因为机器人的应用而减少1000多万人的就业,但是由此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比如说工业机器人应用当中又涉及软件开发,涉及能够驾驭机器人的人才,新增的就业人口就达到了3000多万人,因此它是一个就业结构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攀钢集团研究院钒钛冶金研究所所长孙朝晖以亲身经历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攀钢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升生产效率、节能减排的同时也确实削减了很多岗位,但是这些剩余劳动力并没有被浪费掉,攀钢通过开展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发展“非钢”领域的服务业让这些从生产线上下来的工人得到了再就业,也促进了攀钢的转型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的创业环境日趋改善,这对解决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剩余劳动力问题带来巨大帮助。去年我国通过政府改革,特别是工商注册登记制度的改革,取消了实缴制变成了认缴制,把很多前置性审批变成了后置,带来了很多创业冲动,新增了大量创业企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一方面是传统的引擎,扩大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构建众创空间,降低创新创业门槛。

智能制造如何成为两化融合新抓手

上一篇: 未来惯性环上料领域的发展将受益于3D视觉技术。
下一篇: 智能制造释放中国制造全球红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