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发布《制造业“双创”平台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采用总体目标和细化目标相结合、定性目标和定量目标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了2020年制造业“双创”平台的发展目标。其中,在总体目标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底,围绕“双创”平台要素汇聚、能力开放、模式创新、区域合作等四个领域分别培育一批试点示范项目,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由目前的60%提高到85%。在细化指标方面,《行动计划》则从新生态、新模式、新动能、新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目标。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早已被赋予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重要引擎”的定位。而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也是“双创”的主战场。根据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我国制造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达60%,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集群发展的制造业新生态正在形成。
正是基于制造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才将打造“双创”平台主战场的定位赋予制造业之上。实际上,围绕制造业“双创”平台建设部署有关任务,势必将有助于发挥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独立完整、规模庞大的优势,为实现中国制造“换道超车”营造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战略机遇。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对我国而言,赋予制造业如此定位,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逐步形成的经济结构不无关系。无论是对外出口拉动经济腾飞还是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都离不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然而,伴随“中国制造”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特别是在2010年,我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一场注定会快速到来的制造业革命正蓄势待发。
近年来,促使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早已写入政府决策,制造业正迎来变革的政策风口。与此同时,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推进,近年来的创业创新环境也在不断优化,与之相匹配的国民经济创新能力更是呈现全面提升的态势。
可以说,当前,创新正在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力量。为维持“双创”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正面贡献,2017年以来,政府一直在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方面重点下功夫,采取诸如不断深入实施简政放权、鼓励创新创业、优化投融资环境等措施建立健全的“双创”生态环境,同时不断加大对创新创业服务业推进,一些阻碍改革推进以及拖累并增加企业负担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综合表现在行政审批、融资环境、转型升级、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
正是有了这样的前提条件与融合环境,才使制造业与“双创”平台形成了难得的结合点。围绕制造业“双创”平台建设路径,聚焦要素汇聚、能力开放、模式创新、区域合作等四大关键环节,《行动计划》也提出“双创”平台+要素汇聚行动、“双创”平台+能力开放行动、“双创”平台+模式创新行动、“双创”平台+区域合作行动四大行动。其中,值得重申的是,要素汇聚是基础,能力开放是核心,模式创新是重点,区域合作是落脚点。
显然,未来三年,制造业“双创”平台的培育将按照既定部署安排稳步发展,依托于此,制造业的稳步升级也将如期而至。毕竟,鼓励创业创新,就是希望营造并搭建更有利于创业创新的平台。在重视市场作用的同时,激发每一个市场参与主体的活力,形成人人创新创业的格局,这一点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同样如此。
但需要认清的是,与经济平衡发展相一致,“双创”本身就是匹配供给和需求的过程,正如政府鼓励社会群体参与市场经济建设一样,“双创”同样需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共同作用。而依托“双创”平台,促使我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平稳度过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的多重挑战。
对于制造业而言,想要顺利实现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变,从而确保制造业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必须按部就班地推动制造业稳步升级,坚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始终坚持发展制造业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利用好制造业既有基础和优势,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实施更高层次开放战略,加快培育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其中,按照《行动计划》既定任务安排,积极培育制造业“双创”平台的正面积极作用,值得包括制造业企业乃至各类市场主体在内的经济参与者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