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视联网等新概念,新技术的提出更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智能建筑正在跨向智慧城市。然而,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智慧城市到真正标准化、工程化项目落地至少还需要几年。
俄罗斯著名剧作家果戈理曾经说过:“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建筑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筑是时代的历史书。如果要从这本书最近十年的内容中提取一个关键词的话,那就是——智能建筑。6月3-4日,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成立十周年大会暨2013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回顾了智能建筑所走过的历程,分析了智能建筑当前所面临的形势与所要完成的任务,展望了其美好前景。
孕育:智能建筑应运而生
智能建筑作为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诞生。继美国之后,日本、西欧、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开始了智能建筑建设。“智能建筑当时只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对大楼内的空调、电梯、供水、防盗、防火进行有效控制和综合管理,极大地提升了大楼的工作效率。”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会长黄久松介绍说。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一些涉外的酒店开始在建筑内设置程控
交换机和有线电视等通讯系统,为用户提供通信手段,还利用计算机对建筑中的机电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为设置火灾报警系统和安防系统提供保护手段,以实现对建筑物的电子化控制和管理。这时的建筑内部各个系统是独立的。
广东宏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庄贤才介绍,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广东的经济在国内率先崛起,因此成为国内最先引进智能建筑概念的地区之一。
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开始崛起。房地产开发商发现了智能建筑的巨大商业价值,智能建筑迅速在中国推广。庄贤才指出,九十年代中后期,广东等沿海地区新建的高层建筑几乎号称是智能建筑,并迅速向其他地区扩展。综合布线和系统
集成技术在这一时期被引入智能化建设,并吸引了一大批通信网络和IT企业进入智能建筑领域,促进了信息技术行业对智能建筑发展的关注。
成长:协会成立 规范行业
房地产企业、信息技术企业对智能建筑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行业发展速度与建设规模的提升,技术规范、行业规章的缺失极大地限制了行业发展。
“智能建筑的小幼苗,在当时房地产开发的热潮中备受热捧,以比拼‘A’的多少作为卖点进行商业炒作。这棵幼苗逐渐成长为小树,且有枝叶横生之势,若不尽早规范,无疑是要影响建筑行业健康发展的。”黄久松形象地比喻说,“这棵新生而充满活力的小树,开始受到了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的重视。”
2003年是我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迎来了经济建设高峰,一批城市基础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大型体育场馆纷纷上马,国家“十五”计划也把加速
信息化发展、大力推进
信息化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
黄久松说,在这样的形势要求下,智能建筑分会应运而生。2003年原建设部批准成立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2010年更名为智能建筑分会。全国各地智能建筑分会也相继成立,成为智能建筑行业的主要推动者。
“十年来,智能建筑分会本着以服务创新为重点,紧紧围绕政府主管部门的中心工作,针对智能建筑行业的特点和薄弱环节开展工作,配合政府主管部门抓住重点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标准规范制订,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分会还对行业内企业单位自主创新和科技领先,开展创新工程评审等工作。”智能建筑分会秘书长李翠萍表示。
展望:智慧城市箭在弦上
十年的稳健发展使智能建筑行业让人刮目相看。一批批标准规范相继出台,一项项先进技术先后问世,一个个民营企业茁壮成长。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智能建筑行业总体规模已达到每年4000亿平方米,行业涌现出了一大批民族品牌,上市企业20余家。
更大的“蛋糕”还在后面。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有600-800个城市加入到智慧城市队伍中来,2013年1月29日,住建部公布了作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90个城市(区、镇)。随着智慧城市从概念导入期进入实质推进期,几乎所有的一线城市和50%的二线城市,都在朝着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向努力。
“立足智能建筑,面向智慧城市,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黄久松指出,“行业和企业为了走得更高更远,必须不断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有步骤地向智慧城市延伸发展。”
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视联网等新概念,新技术的提出更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智能建筑正在跨向智慧城市。然而,黄久松认为,智慧城市落地还需要一段时间。整合信息资源、智慧城市顶层规划设计、标准规范、技术架构、工程实施体系、运行管理模式、市场模式等方面正在规划和探索中。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智慧城市到真正标准化、工程化项目落地至少还需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