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由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与中国工业报社联合举办的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四届四次理事会扩大会议暨“2010中国内燃机工业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中国工业报社社长陈卫,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理事长谭旭光、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邢敏,以及商务部、国家统计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的领导在会上讲了话,200多名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会议还表彰了由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和中国工业报社评选出的我国内燃机及零部件行业排头兵企业。
成绩卓著的“十一五”
谭旭光在论坛开幕致辞中肯定了我国内燃机行业“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成绩。他表示,我国内燃机工业对我国汽车、工程机械、铁道机车、船舶、内燃机发电设备、农业机械,乃至国防军工建设等多个行业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去年,我国内燃机工业产值已达2739亿元,内燃机总产量超过6700万台。今年以来,随着经济复苏和各相关产业发展向好,产销同比增长创历史新高,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0%以上,预计行业总产值将突破3000亿元,总产量将超过7000万台。
谭旭光说,创新是企业和行业发展的根基。“十一五”期间,中国内燃机工业扎实推进自主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有51个项目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
“十一五”期间,中国内燃机企业也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谭旭光指出,我国内燃机工业通过贯彻中央“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指示精神,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更新换代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经过调整,企业优化了资源配置,产业集中度大大提高,有6家企业进入全国机械工业百强;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自主品牌份额等均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内燃机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企业重组步伐加快,中小企业、民营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
行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作为与“十二五”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企业如何选择发展方向显得尤为重要。国家统计局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在会上说,随着节能政策的推动,我国未来经济将“温和回落”,从市场风向中我们能捕捉到更多发展的机遇,那就是高端装备的增长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邢敏在2010年协会工作报告中阐述了内燃机行业目前所出现的机遇。首先,美、日、欧三大市场存在不确定性,但我国市场份额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以印度为代表的一批新兴经济体有强劲需求。其次,高端制造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活动正向中国移动,我们应抓住引进高端产业的机遇。此外,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可通过海外并购,低成本获取海外技术、研发能力、品牌、市场渠道等资源。
商务部机电产业司石永红处长也表示,从汽车产业出口结构的变化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节能与新能源产品将成为内燃机企业发展的又一新机遇。
然而机遇出现的同时内燃机企业也面临着挑战。
邢敏就认为,国际竞争进入更高层次的较量,这是对该产业综合竞争实力的考验。据了解,我国内燃机工业在国家产业分工上还处于低端,特别是国家对提升发动机及零部件核心技术水平的扶持力度不够;受投资和消费需求紧缩的影响,保持行业稳定较快发展的困难增加。加之现在外商投资和市场准入条件更加宽松,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同台竞技,市场竞争更加严峻。
“十二五”重点锁定节能
从明年开始,我国内燃机工业将面临新能源产业兴起、国内经济起伏、外围市场不稳定和国际竞争局势复杂多变的影响。“十二五”规划的推出也就备受关注。
谈到“十二五”规划,谭旭光提出,中国内燃机行业的工作思路也将调整并集中到以下四个方面: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节能减排的技术开发工作;更加注重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更加注重人才培养。
受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正在参与编制内燃机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何光远谈及行业的发展时,概括出六个字:“开源、节流、高效。”他阐述,开源就是大力开发高效利用替代能源的推广应用,以直接减少石油消耗。目前煤炭生产出的甲醇燃料用车在技术上非常成熟,目前工信部正在测评与推广这个产品。节流就是要以降低油耗为中心,开展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高效就是从系统、关联部件和总成的角度出发,用智能的模式,全方位地提高热效率和机械效率。何光远强调,产品生产要从源头把好每个环节的试验,提高加工精度,积极改进发动机试验方法。
针对发动机燃料消耗限量值的测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教授金约夫也表示,目前我国的发动机与发达国家生产的发动机还有一定差距,而这个差距其中一方面则由于我国工况落后。他一再呼吁,要发展我国的发动机行业就要推出我们自己的工况测评体系。
听取了部分企业与专家的建议后,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表示,“十二五”期间工信部将从政策方面支持内燃机行业的发展,而目前正在做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鼓励开发核心技术,积极采取能耗标识管理。其次是发展再制造业。内燃机是汽车工程制造发展重点,切实引导生产企业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再制造产业,中央将给予再制造者和消费者一定的补贴。三是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替代能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