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制造”的升级样本

admin 81 2024-06-19 编辑

一个“中国制造”的升级样本

导读:从长三角一个县城起步,左冲右突,成长为单打冠军、模块化冠军,再到横跨四大产业全球布局,引领智能制造,万丰浓缩了一个“中国制造”的升级样本。

在多年前的一天深夜,陈爱莲突然从梦中惊醒,一下子从床上坐了起来。“你怎么啦?”丈夫问她。她平静了一会儿说:“没事!”

在那段时间里,一笔大额投资可能不能如期收回本息,陈爱莲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毕竟,作为万丰集团董事局主席,她是决策者和最后拍板人。而且对于那个时候的万丰来说,这也不是一笔小钱。

几个月之后,这笔投资被成功收回,然后像时间长河上的一朵浪花,慢慢被人遗忘。而从始至终,所有人,包括她枕边的丈夫,都不知道她曾经为这笔钱焦虑失眠过。在万丰集团一万多名员工的眼里,他们的董事局主席一直是那个永远也难不倒、永远也不会焦虑的女能人。

摄影:史小兵

陈爱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在公开场合,只要她出现,都会穿着颜色鲜艳亮丽的长裙,画着浓淡相宜的妆容,优雅而精致。在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家群体中,她绝对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是一个充斥着阳刚之气的行业——铝锭被倒进熔炉,化成通红的金属液体,再经过压铸、冷却、打磨之后,变成一个个坚硬的轮毂,似乎连空气中都充满着男性荷尔蒙的气味,行业竞争之激烈,超出人们的想象。

和陈爱莲所在的浙商群体一样,她低调、敢闯,也时刻感受到危机感。如何找到切入口进入市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如何在不同经济周期控制风险,以及如何选择转型和国际化的契机 陈爱莲带领万丰集团寻找着这些命题的答案,也浓缩了一个“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典型样本。

目前,万丰集团已从汽车部件转型升级,进入到万亿级产业——通用航空,再加上智能装备及机器人、金融投资,万丰集团形成了四大产业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拥有八大事业部、二十多个生产基地,遍布三大洲、十多个国家,实现了资本、管理、科技、品牌、人才等五个国际化。

每次转型,万丰都进入一个比以往更大的市场,新的风险和挑战也会随之而来。对于陈爱莲来说,转型如果成功,那么她将万丰打造成一家百年企业的梦想往前又踏出了一大步,而如果失败 “万丰不会失败!”陈爱莲斩钉截铁地说。

植入“匠心”

1995年正月,万丰摩轮产品供不应求,陈爱莲安排工人加班加点超负荷生产,赶制出价值60余万元的1470件产品。出厂检验时,这批产品被发现有极其细微的裂纹,但仍达到行业产品标准,不影响正常使用,好多厂家抢着要。

陈爱莲却作出了一个令许多人不解甚至震惊的决定:全部报废!

随即召开的现场质量分析会上,生产人员、质量检查人员、车间主任一个个上台检讨,对责任人作出了严肃处理。陈爱莲告诫大家:企业如果生产劣质产品,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对社会的犯罪。

要知道这是刚刚起步的万丰集团,60万元的损失很可能就会让企业陷入困境。彼时的中国制造,对质量也并没有如此苛求。但陈爱莲显然看得更远,她要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内心深处,成为公司的灵魂。

这种远见对一家还在“夹缝”中艰难挣扎的企业,殊为不易。但发生在陈爱莲身上,却似乎并不令人意外,她的骨子里天生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

在陈爱莲还是个年轻姑娘的时候,新昌县给她所在的乡分派下来一辆拖拉机。在当时,拖拉机绝对是一件稀罕物,新昌县所属的绍兴市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总共才有4辆。而且,开拖拉机在那个时代也是一个非常光荣的职业,绝不亚于现在的开飞机。在1962年开始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一元面值的背面图案就是一位开着拖拉机的少女。

陈爱莲此前就已报名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手扶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她的表现比班上绝大多数的男学员都要出色,培训第二天就敢上车操作。但问题是,按照当时不成文的规矩,拖拉机手的名额其实“内定”给了一名退伍转业军人,陈爱莲显然没有机会了。如果是别人,可能就放弃了,但她没有。她瞒着家里人,一个人来到县城,找到了负责这件事的县农机站站长,软磨硬泡,终于打动了站长,硬生生地又拿到了一个名额,和退伍军人一起成为了一名“拖拉机手”。

陈爱莲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失败。想清楚了就去做,并且一定要做成,这是她一贯的风格。

1993年底,万丰决策切入铝轮项目,没有自己的厂房,就在两幢厂房间的夹道上方搭了个简易棚,开始起步。“当时我们是‘三无’企业,一无资金,二无装备,三无厂房。”陈爱莲说。

要保证基本的年产规模,除了厂房,还需要价值100万元的生产设备和50万元的流动资金,这些陈爱莲都没有。贷款的50万元流动资金,赊销的4台重力铸造机,这是陈爱莲的全盘筹码。

她决定放手一搏。进入轮毂试制阶段,她又做了一件几乎疯狂的事,她将丈夫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一辆崭新的日本进口雅马哈摩托车轮毂拆卸下来,充当试制样品。她和技术骨干小组测量技术参数、绘制图纸、制作铸造模具,“依样画葫芦”地搞起了铝合金摩轮的试制,通宵达旦地鏖战。

历经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第一个产品终于做成了。

经过1995年初“挥泪砸轮毂”事件,万丰铝轮的品质在千军万马“厮杀”中得到市场认可。到了1996年,仅仅两年时间,万丰的铝合金摩轮生产规模就位居国内第二。这激发了陈爱莲更大的创业雄心,紧接着又上马了汽车铝轮项目。

也是从那时起,陈爱莲率领团队频频走出国门,汲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有一次,她率领技术骨干团队前往日本,专门考察冈谷钢机株式会社等12家百年企业。“这其中有些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所表现出来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并不都是很出色,有几个总经理甚至还不如当时万丰的车间主任水平高。”陈爱莲回忆。

但打动陈爱莲的是,这些百年老店都有着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特别注重“匠人匠心”,这成为了每家企业的血液和骨髓,根植于每名员工内心深处。

那次考察回来后,陈爱莲下决心将“匠心之魂”锤炼并深深融入企业文化,并把“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作为企业的使命。

“我们后来总结了三句话:没有战略就没有方向;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陈爱莲说。

并购转型

在万丰每一次转型升级中,陈爱莲都是最主要的发起者和推进者。她对于自己的战略眼光非常自信,每次都能准确地找到万丰应该转型的方向。

“这可能就是一种天赋。”她说。但一开始,执行团队可不像她自己那么自信。对她而言,每一次转型升级都是一场“战争”,除了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更有来自集团内部的不同意见,比较典型的就是海外收购。

“我们陈主席非常注重博采众长。”和陈爱莲共事多年的万丰集团前党委副书记徐志良说。在他看来,陈爱莲特别擅长洋为中用,走由拿来主义到自主创新这种路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收购兼并。

每整合成功一家海外企业,陈爱莲都会让中国国旗和万丰司旗,在海外上空高高飘扬。图片来源:由被访者提供

2013年11月,万丰集团斥资15.3亿元,将镁合金行业的全球领导者——加拿大镁瑞丁收入麾下。

当时业界都说这笔买卖万丰亏了。陈爱莲不这么认为,她说真正做企业的,目光不能盯着眼前一点利益。“镁瑞丁的产业价值非常强,不仅可以做强,更可以做大做久!”她所说的产业价值,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中,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及未来的市场前景。

镁瑞丁目前在全球五个国家设有六个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与特斯拉、保时捷等世界高端汽车品牌都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在北美的镁合金压铸汽车零部件市场中,镁瑞丁的市场占有率高达65%。

在陈爱莲看来,镁合金产业后期的增长潜力巨大,特别是在中国,由于航空、航天领域对镁合金材料的需求旺盛,至少还有三五十年的高增长期。

事实上,万丰收购镁瑞丁后,市场竞争能力、经营管理水平、溢价能力等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为万丰下阶段其他产品领域的市场开拓和海外并购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思路。”陈爱莲说。

万丰集团董事长办公室主任石利明介绍,过去中国企业最多只能制造拳头大小的镁合金产品,但现在通过万丰独有的薄壁压铸技术,能够制造整块的镁合金汽车内门板。在收购镁瑞丁的时候,这家公司一年的盈利还不足3000万人民币,但经过万丰的整合经营,仅2016年一年就给上市公司万丰奥威贡献了数十倍的盈利。“我们陈主席是一个看准了就一定要做到的人。”他笑着说。

万丰的智慧工厂,是陈爱莲另一个一定要做成的项目。

2014年开始,“机器换人”成为工业领域的一个热词。陈爱莲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她根据万丰实际,亲自动笔画了一张“智慧工厂”概念图。当她在董事会上抛出这张概念图后,大家都傻了。因为按照她的这种图纸,万丰的智慧工厂屋顶要有太阳能,地下要有天然气,中间是机器人,整个生产过程全部由计算机控制。另外,打磨产生的碎屑通过专门的管道及时收集到地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要过滤处理,循环使用、放水养鱼,符合“绿色万丰”的发展理念。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时,万丰集团的智慧工厂一期已动工建设,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当初,对于陈爱莲这个智慧工厂的创意,董事会上很多人都接受不了。“陈主席又不是搞技术的,怎么想出这个来?”有人私下里这样嘟囔。还有的人当面表示疑问,比如“这个从来没有人做过,能做成吗?”“几十亿的投入是不是有些大?”之类的。但她明确告诉大家:未来“机器换人”是大趋势,工厂一定要转型,这个事情万丰必须做,而且要走在行业前列,做成样板,成为全球行业细分市场的领跑者。

于是,经过专家团队及技术人员论证设计,董事会专题讨论、决策后,智慧工厂项目很快落地生根。

如今,万丰汽车部件智慧工厂一期工程已初具规模,第一件产品今年4月13日正式下线,6月份实现了满负荷生产。这座崭新的工厂里干净整洁,和传统的铸造车间完全不一样,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按照这个工厂的生产规模,原本需要2500名工人,但现在只需要500名。“现在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人均达到200万元以上,关键是成本进一步降低,产品质量得到保证,核心竞争力更强了!”陈爱莲说。

智慧工厂最核心的内容是“机器换人”。此前,万丰集团在工业机器人的研发上已有十多年时间,以高端铸造机器人和机加工机器人的业务发展见长。但长期以来,因为焊接机器人技术门槛较高,是国内装备行业的软肋。

陈爱莲决定再次实施“中国资源嫁接全球动力”。她派出万丰集团总裁吴锦华(陈爱莲二儿子)为首的收购团队,在全球范围物色优质标的,自己则在国内坐镇指挥,快速决策,短短5个月内,万丰就以3.02亿美元的价格,全资收购具有80年历史的全球焊接机器人领跑者——美国PASLIN公司,使万丰的工业机器人至少提前10年登上了国际舞台,直接与库卡、ABB等国际同行同台竞技。

万丰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后,再“请进来”,引进美国PASLIN公司的先进技术和全球市场,成立PASLIN中国公司,并投资20多亿元建设万丰锦源高端产业园,实现了并购的协同效应。未来几年,万丰机器人产值有望突破100亿元,在智能制造上快速升级。

每整合成功一家海外企业,陈爱莲就会让中国国旗和万丰司旗,在海外上空高高飘扬,她的这份民族自豪感与生俱来。“万丰要真正树立工业4.0全球行业细分市场的一个标杆,继续引领行业发展。”陈爱莲说,“到‘十三五’期末,万丰要完成汽车部件传统产业的全面切换,实现智慧工厂全覆盖。”

通航起飞

三年前,陈爱莲开始悄悄布局一个全新的领域——通用航空。当时,这还是一个很少人关注的细分市场。

2016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发展通航的指导意见》,中国通航作为一个产业真正开始迎来春天。根据这份文件,这个产业五年之后将会被培育成为规模万亿的产业。随着低空空域管制放开,这个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而此时,万丰已经在这个万亿产业领域投下100多亿元。在国外,万丰并购控股了世界前三强的钻石飞机工业、捷克DF飞机制造等公司;在国内,总投资百亿元、建设面积5.5平方公里的万丰航空小镇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二期工程正在兴建当中。

陈爱莲认为,国内通航产业刚刚起步,万丰在通航领域的创举,对整个通航产业、高端制造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片来源:由被访者提供

“我们陈主席的战略眼光,总是契合时代脉搏,并走在时代的前列。”航空板块总裁刘剑平是在万丰进入航空工业时加盟万丰集团的,他对于陈爱莲在公司的地位和作用深有感触。他是航空专家,但对于陈爱莲却很佩服,认为她一眼就能看到哪些事情是可以做成的,哪些是做不成的。“你说这是灵性也好,是阅历也好,反正陈主席就有这种能力。”刘剑平说。

刘剑平曾担任深圳航空公司的常务副总裁,并参与创办多家地方性航空公司。他一开始对于万丰的航空项目是心存疑虑的,因为他此前所在的民航和万丰现在布局的通航,完全是两个概念。通航即通用航空,一般指企业或个人自驾飞机从事的各种活动,这里的飞机通常是小型飞机或直升机,所从事的活动包括喷洒农药、空中摄影、旅游等等。

“中国之前没有几个人懂通航。”刘剑平说,他认为陈爱莲有非常强的魄力和前瞻眼光,“在当前全国通航领域,只有万丰是全产业链发展的。”万丰仅用一个“五年规划”,就完成了通航产业的国际化布局,形成飞机制造、机场建设、通航运营、航校培训、地勤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在这场竞争中抢得先机。

“很多中国企业进入通航领域选择的路径比较单一,多数从事的是简单的飞机零部件配套生产制造,而万丰不一样,我们希望能够形成以飞机制造为核心,构建全产业链运营体系,通过建设航空小镇,在供给侧成为通航产业的‘航空母舰’。”陈爱莲认为,在国内通航产业刚刚起步阶段,万丰在通航领域的创举,对整个通航产业、高端制造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对航空项目很看好,充满了信心。”一位在万丰工作了二十多年的中层管理干部这样对本刊记者表示。当被问及原因时,他的回答是,“陈主席对这个项目很有信心,而且已做好了航空工业未来20年发展的愿景规划,对于人、财、物、供、产、销、市场、机制等要素,都有全面明晰的布局,并在有序推进中。”这位老万丰人说,“毕竟以前那么多年、那么多次陈主席都做对了。”

前瞻性来自哪里?“没有战略就没有方向,我们始终与国家保持同步,每五年制定一个规划。”基于对战略的把控,陈爱莲说自己从未在迷雾丛林中迷失方向。

万丰的第一个五年即“九五规划”,把摩轮做到了全球领跑。“十五”期间,将汽轮做到了全球领跑。“十一五”期间,万丰奥威在2006年成为国内行业首家上市公司,镁瑞丁新材料镁合金实现了行业细分市场全球领跑,环保新工艺涂覆做到了行业细分市场国内领跑。

到了“十二五”,万丰开始向通用航空进军。陈爱莲将航空产业的新项目视为万丰产业转型升级的一次重要举措。“通航做好了,万丰能够再辉煌二三十年,这也是我们打造‘百强万丰、百誉万丰、百年万丰’的一个重要路径。”

陈爱莲相信,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万丰的通航产业必将走在全国先列,中国的通航产业必将走在全世界先列,这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里程碑。

今年是万丰实施“十三五”规划的第二年,万丰通用航空产业已初具规模。按照规划,到“十三五”期末,万丰集团上市公司产业转型升级为工业4.0,成为全球细分市场的样板;航空工业要成为大交通领域的样板,建成全国“标杆”的民用航空集团;历经三年研制的3D打印系列产品将投放市场,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实现成功上市,成为工业机器人行业细分市场领跑者;金融投资产业实现长三角区域行业细分市场领跑。

陈爱莲说,万丰坚持的永远是领跑战略,从不愿意做跟随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全球行业细分市场的领导者。”

更大梦想

当然,陈爱莲也并不是总是这么“固执”。“她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做,但她认为有问题的,也会放一下。”石利明说。

陈爱莲坚持认为,自己还是非常注重公司执行团队的集体智慧的。“最重要的还是团队,靠我一个人怎么行?”虽然有些时候执行团队也有一些人跟不上自己的脚步,但她认为这是很正常的,自己理应走在所有人的前面。

其实,陈爱莲对自己的要求,比对下属的要求严格得多。她要求身边的下属每天看书一个小时,而她自己每天看书的时间要远远超过一个小时。“我们老板只有在一种情况下会开会迟到,那就是在家里看书忘了时间。”她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除了大量读书,陈爱莲还参加过数量众多的大学课程。这些年来,她先后就读过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各种课程,已拥有硕士、博士等多个学位。她还计划接下来到美国哈佛大学深造,进一步学习企业国际化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

“这20年来,我一直在读书。”她说读书几乎是一种享受。对她来说,在公司是“吐故”,因为要做决策,要拍板;在学校则是“纳新”。这至少有两个好处,一个是知道现在正在做的对不对,另外一个则是知道未来怎么走?只有不断纳新,才能保证公司不会走“斜路”,而这一点对于她来说非常重要。“毕竟我是公司的领路人。”她说。

陈爱莲心里清楚,风险一直都是存在的。“有的时候你不知道前面是一个坑还是万丈深渊。”而她绝不会对身后的人说前面有可能是万丈深渊,跳下去可能会粉身碎骨。“我只会说前面是一个坑,一二三,大家跟着我一起跳。”她笑着说。

创业至今,万丰跨过了很多道坎。员工们可能没有感觉,但陈爱莲自己是知道的,有些坎跨不过去,公司可能会受到巨大打击。“经营这么大的一家企业怎么会没有压力呢?但我不能把它传递给大家,我必须自己消化。”她说。

陈爱莲其实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老板,就连她身边被逼着修改了二十多遍演讲稿的工作人员也不否认这一点。陈爱莲希望自己在公众面前的演讲尽善尽美,但她会感谢工作人员的付出,不时自己掏腰包给大家买各种“小礼物”——有的时候会是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

除了在一些重大战略决策上“固执己见”外,陈爱莲在绝大数小事情上对于管理团队比较宽容。她会利用各种交流会、讨论会和下属沟通,营造让大家敢说、敢做、敢提的氛围,让他们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出来。她所做的,就是肯定他们,鼓励他们,在他们做得好的时候奖励他们。而在他们做得不好的时候,她则很宽容。“犯错没有关系,谁没有犯过错,改了就好。”她说。公司里甚至有一些离开后又回来的人,她都会一视同仁。

陈爱莲还很关心万丰员工的薪酬收入。每年万丰都会就员工的工资做一个跨区域、跨行业的调查比较,如果发现万丰员工的工资明显比外部低,人力资源总监会被认为失职。陈爱莲的想法很简单,既然万丰是高端制造企业,那么员工工资就理应比其他一般制造企业的要高。

此外,万丰还保证员工的工资每年至少普涨8%。再加上人才公寓、汽车奖励等一系列针对员工的福利措施,共同组成了万丰独特的企业文化,其核心之一就是“快乐工作,幸福生活”。而在“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陈爱莲另一个更大的梦想。

她的目标,就是将万丰打造成能传承百年的伟大企业。理解了这一点,你也就理解了她为什么对自身的形象如此看重,也能理解她为什么要将所有压力都背负在自己身上,不让负能量的东西干扰她实现自己的梦想。

百年企业需要至少传承三代人,陈爱莲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接班人了。她的大儿子陈滨、二儿子吴锦华已经进入万丰集团,迅速成长为在分管领域能独当一面的“领头羊”。有时候,她觉得自己现在交班也可以。对于儿子们,她更希望他们传承的是责任使命,传承的是企业家精神。但她也像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希望留给儿子们更好的东西。“我要把平台搭好,没有负债,今后十年都不会有大的风险,然后就可以交给他们了。”她说。

如果说她有什么遗憾,那就是陪两个儿子的时间太少。尤其是小儿子,7岁的时候就被她送到杭州住校读书了。

我最后问她,如果一切重来,是否还会选择这条道路?还是会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自己的儿子?她张开嘴,愣了一会,似乎有千言万语,但最后还是化为微微一笑。

一个“中国制造”的升级样本

上一篇: 未来惯性环上料领域的发展将受益于3D视觉技术。
下一篇: 政策与市场齐助力,制造业如何把握工业互联网机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