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的电气装备业大而不强,缺少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等问题仍然困扰着这个行业的发展。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的滞后效应进一步显现,以及国内常规电气装备市场需求的减少,电气装备业将面临艰巨的结构调整。】
中国电力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截至2009年底,中国发电总装机容量已达8.74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3.68万亿千瓦时。电网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40万千米、公用变电容量16.51亿千伏安,以500千伏为骨干网架的跨省跨区域电网和消费大省的省内骨网架已基本形成,代表世界电网先进技术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在中国已经实现,中国电网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
伴随着中国电力工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在电气装备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代表当今国际火力发电技术的最高水平;压水堆核燃料元件制造实现了国产化,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同类水平;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获得突破,进入了产业化阶段,国产700兆瓦水轮发电机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直流输电、串联电容补偿、同杆并架等技术在电网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330千伏、500千伏交流超高压输电线路已成为骨干网架……
但是中国的电气装备业大而不强,缺少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等问题仍然困扰着这个行业的发展。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的滞后效应进一步显现,以及国内常规电气装备市场需求的减少,电气装备业将面临艰巨的结构调整。
中国电气装备业要进军高端制造业,应该采取何种营销模式与发展战略?
加强技术求升级
中国电气企业最大的问题是,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和自主设计的产品数量少,电气工业的许多装备在国际竞争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这导致出口市场接受范围窄,内需市场被排斥的尴尬局面。尤其是某些企业把有限的科研资金投入到地产、股市之中,这更加限制了产品、工艺、技术、装备的水平。
对于电气企业而言,技术是最重要的。例如:1992 ~1993 年,经济疲软曾导致欧盟电工行业的危机。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电工行业需要大批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然而在欧盟经济不景气时大量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离开了电工企业,这对电工行业的恢复带来极大的困难,这一问题长期影响着欧盟电工行业的发展。由于受此影响,多年来欧盟电工行业的年增长速度始终徘徊在3%左右。
在当前全球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环境下,中国电气企业保障技术能力是首要的选择,其次应当下大力气寻求技术升级。而世界金融危机为中国电气企业制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企业间的资金和技术控制壁垒因危机的到来被打破,“技术并购式重组”与以技术为引导的“合作式重组”变得容易。中国电气企业如果把握得当,将系统改善技术、工艺、装备的综合水平。尤其是在我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的政策环境下,较大型的电气企业利用本土优势结合具体项目开展“重点技术”的合作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内求生存外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行业振兴规划,如西气东输、智能电网、新能源、装备制造、大型水面舰、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有电脑下乡、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广阔的扩大内需市场的政策措施。这些国家项目、社会工程将对电气企业的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大到成套设备,小到电器开关,只要电气企业积极参与,生存与发展都不存在问题。
另外,虽然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出口市场遭遇了异常严峻的打击。但是,随着国家近几年一系列“经济外交”政策的输出,海外合作项目、援建工程方兴未艾,这些都是中国电气企业最优质的行业市场。同时,在专业产品、装备市场之外,海外通用产品市场值得中国电气企业开发挖掘。尤其是拥有一定水准的中国大型电气企业集团,其产品在发展中国家具有相对的技术优势、产品价格又较发达国家提供的产品价格要低廉,极易成功打造电气产品的市场氛围,并成功建立海外品牌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做海外市场的中国电气企业甚至可以结合优秀的中国营销队伍共同创造海外市场奇迹。
品牌建设塑奇迹
无论是生产“专业产品”还是“通用产品”的电气企业,依靠传统的关系业务的生存方式在世界金融危机导致的激烈市场环境下将不再具有生命力,注重品牌方面的建设才是惟一的出路。只有用品牌才能超越竞争。而品牌建设主要集中在“品牌高度”与“品牌角度”两个方面。
品牌高度就是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所处的位置。位置越高越主动,顶级位置的品牌几乎处于掌控状态。品牌的高度决定品牌的命运,品牌高度所产生的力量令人震撼,极致的高度带来资源的强力汇集,有效屏蔽竞争者,令对手处于被动困境。
品牌建设要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产品,不同的角度将获得不同人群的认同,这就是品牌的角度。改变不了产品,就改变看产品的角度。角度不同则产品不同,恰如其分的品牌角度能够化平凡为神奇,变冰冷为温暖,将虚无变成坚定的信念。
专业领域产品同样,只要电气企业成功的塑造出自己的品牌,一定能够打动更多的目标客户,为更多的客户所选择。
简而言之,电气装备业必须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装备技术进步为手段,以推动重大能源技术自主化为重点,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瞄准世界先进技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