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产业爆发增长还差点“火候”?

admin 31 2024-10-23 编辑

自动化产业爆发增长还差点“火候”?

   今年东莞市委一号文安排1200万元推行“机器换人”,操作细则尚未出来。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迫不及待:转移导致生产型设备内销下滑,技术和人才成为自动化产业的增长瓶颈,自发的“机器换人”已经颇具规模。媒体上周报道,由于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大量制鞋企业都在进行智能化升级,带动厚街的鞋机企业外销增幅超过30%。

   不过,细究却是另一面貌。“外销在增,内销却在降,有的降幅超过50%。”东莞市鞋机商会会长王精文直言,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东南亚等,正导致国内订单的大幅下滑。此外,技术和人才都制约着整个行业的发展。他估计,厚街鞋机产业真正的爆发增长还要再等5年。

   金融危机后自动化增长势头初显

   东莞自动化产业的增长苗头在2011年初显。以大朗为例,金融危机后,政府开始补贴企业购买数控织机,每一台数控织机可替代6至8个熟练工人。这一政策就推动了3000多家毛织企业的逆势增长,也“无心插柳”成就了大朗银朗路的“百万富翁一条街”。

   据了解,2011年,大朗使用数控织机的数量超过2万台,银朗路上销售数控织机的企业也从此前的5家暴增到100多家,过半企业主的财富都已超过百万。

   厚街鞋机企业也受益。媒体上周报道,由于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大量制鞋企业开始从制造转向“智造”,一些优质鞋机企业去年的外销增幅超过30%。如厚街名菱工业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新研发的双色双针缝纫机受到热捧,去年销售额增幅近30%,主要是受出口带动。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削减国内订单

   形势看是大好,东莞市鞋机商会会长、名菱工业总经理王精文却不轻松:“外销在增,内销却在降,有些企业降幅超过50%。”在王精文看来,外销市场的增长是因为国内订单的流失,名菱工业的客户群中,有八成的外资鞋企都已经转移到了国外。

   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从前年开始,他们在印度、越南、柬埔寨三个国家都设立了分公司,今年还将进军缅甸、印尼。“我们不用跟着客户搬,但是售后服务等要跟上”。昨日,刚从缅甸回国的王精文一脸疲惫。

   国内外市场此消彼长,整体的增幅并不大。王精文直言,东莞整体鞋机行业的发展并不乐观。“自动化生产不是上一台新机器,就能从1000个用工削减到300个用工,而是先减到900,再到800、700……要花好几年”。王精文介绍,制鞋企业购买了一台鞋机后,还需要引入机械臂等配套机器和相应的技术人才,各个生产工序也要重新调整适应,很难立竿见影。相反,转移到东南亚,可以直接削减人工成本。国内大量制鞋企业因此并不愿意花钱购买昂贵的设备,转型升级。

   工资还没涨得让人受不了

   香港富井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想超也认为,国内的市场尚未被激发。富井扎根凤岗,据其统计,5年前,凤岗最少有20家企业用工规模在5000人以上,到了去年,下降到不到

   5家。大量企业都在向外转移,只有少量有实力的外资企业升级了车间,通过引入智能设备来削减用工。

   他的企业主要生产机械手,今年来的订单同比增长了三四成,多来自深圳。“深圳的最低工资1808元,加上各类福利,要发到4500元左右。东莞目前的员工工资3000多元,工资还没有涨到受不了。”梁想超直言,东莞的市场很淡,内地城市订单更少。

   而且,东莞大量企业即使要切入自动化时代,还面临很多障碍。比如,很多企业使用的还是三四年前购买的模具,不能和新的自动化设备对接,全部更换花费巨大,企业多是“将就着用”。

   [声音]

   子女教育难 自动化人才留不住

   大家都知道未来自动化的趋势,都在往这方面转,但最困难的就是缺人才。今年1月,东莞市委一号文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鼓励企业机器换人,比如安排1200万元补贴改造数控设备的企业。不过,这1200万只是“杯水车薪”,更期待人才政策层面的支持。企业的核心技术骨干都在30到40岁,他们最关心的是子女教育问题,情愿少挣点也要回乡上个好学校,政府能不能解决?

   ——— 东莞市鞋机商会会长王精文

自动化产业爆发增长还差点“火候”?

上一篇: 未来惯性环上料领域的发展将受益于3D视觉技术。
下一篇: 机器人上岗的挑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