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目标及前景分析

admin 124 2024-06-12 编辑

我国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目标及前景分析

  到2015年,我国智能装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工业增加值率达到35%,本土化智能制造装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超过30%。

  近日,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简称《规划》)的子规划,《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总体目标是:经过10年的努力,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总体技术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部分产品取得原始创新突破,基本满足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需求。与此同时,《规划》还提出了四个具体目标: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工业增加值率达到35%。本土化智能制造装备满足国民经济重点领域需求,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

  二是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伺服和执行部件为代表的智能装置实现突破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大成套装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大幅度提升。

  三是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专业化企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聚区。

  四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完善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骨干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培养一大批知识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

  规划对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升和改造传统制造业,提高我国制造业和装备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有重要意义。“我国产业结构面临升级转型,智能装备业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起到非常突出的作用。”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认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荡涤,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击,制造业国际格局也发生很大变化。如何临“危”乘“机”,兴利除弊,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尽快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任务。《规划》将有力促进我国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对于各产业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制造”是丝绸、陶瓷、茶叶等“中国特色产品”的同义词。后来,世界接受并习惯了“中国制造”,将它看作“廉价商品”的同义词。如今“中国制造”有了新内涵。

  “将中国同廉价服务或盗版挂钩的日子已经结束了。中国不仅是最大的市场,而且能够在新技术上同全球领先者竞争。”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指出,新兴的中国元素已经赢得世界的瞩目。中国企业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从低附加值的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转变也是迫切要求。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标签让我们背负了太多的无奈和心酸。对此。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认为,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有利于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整合吸收,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把企业创新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以科技推动企业发展,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促使我国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部分制造产品取得原始创新突破,用以满足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需求。

  作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制造装备是重点发展方向

  作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发展的五大行业之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是目前唯一未被国内资本市场所充分挖掘的“金矿”,智能装备将成为推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精尖”的最主要力量。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将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而国家积极的政策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有着引导、支持和推动的重要作用。”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表示,预计到2015年,我国智能装备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1万亿元,国民经济重点产业所需高端智能装备及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2020年智能装备行业销售收入达到2万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

  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已超过2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美国和日本分别为1.5万亿美元和1.2万亿美元。虽然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已经越过2万亿美元大关,位居世界第一,但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却十分突出。如在高端装备领域,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等关键技术与设备仍需依靠进口,所生产的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而且,随着原材料价格与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中小企业面临巨大压力,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已迫在眉睫。

  作为装备制造业金字塔尖的智能装备,对于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表示:“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是面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水平大幅度提升,一批重大装备和技术成果不断涌现,正稳步向自动化、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但在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各行业建设需求的同时,也存在着高端产品不足、“三基”发展滞后、“隐形冠军”缺乏等诸多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深度和广度日益提升,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智能制造装备实现突破。但作为一个正在培育和成长的新兴产业,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仍存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业规模小、基础薄弱、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等问题。

  培育机器人产业

  今年,国家颁布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将智能制造装备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规划指出,2010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了约1.6万亿元销售收入,约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要超过6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15%,而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要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25%。

  而在《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则对“工业机器人”有专门的阐述:攻克工业机器人本体、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和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术,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工程化产品,实现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据工信部装备司副巡视员李本建介绍:国家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将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以高端装备制造业重大产业长期发展工程为平台和载体,系统推进智能技术、智能装备和数字制造的协调发展,实现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跨越。具体分两步进行:第一步,2012~2020年,基本普及数控化,在若干领域实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化,为我国制造模式转变奠定基础;第二步,2021~2030年,全面实现数字化,在主要领域全面推行智能制造模式,基本形成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毫无疑问,国家对智能制造以及工业机器人产业予以了大力的支持,但行业中比较普遍的反映集中在具体产业政策的出台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执行副会长蔡惟慈介绍说,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部门的粗略统计分析:2010年我国进口机器人2.34万台/5.28亿美元,进口数量比上年增长130%,进口金额比上年增长69%;贸易逆差4.7亿美元。2011年进口机器人3.8万台/8.66亿美元,进口数量又比上年增长62%,进口金额比上年又增长了64%;贸易逆差上升到7.35亿美元。由此可见,工业机器人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机械工业全行业的平均水平。在这一大背景下,机器人的需求前景无疑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因此呼吁国家出台有关工业机器人的规划。

  作为机器人企业的代表,曲道奎的发言则更为具体。他表示,从“七五”到“十五”,国家几乎每年都给予工业机器人宏观上的支持,但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对行业、产业的实质性支持,更多的还只是一些项目方面的支持。

  另外,对于目前国内机器人由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业界表示出不同程度的担忧。蔡惟慈以“但凡具备智能色彩的产品,无不充斥着进口产品”,来描述当前的行业格局。吴桐则表示,目前“国产机器人尚属展露头角”。他介绍说,一些关键零部件,特别是减速器的供应90%由日本的两家公司垄断,同时这两家日本公司还与世界主流机器人厂商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对合作外的厂商限制供应。不过,目前国内外几家公司,包括中国台湾都在研制相关产品,预计今明两年会供应市场,有望降低机器人成本。

  资料显示,现在世界机器人的年产值约为300亿~500亿美元,虽然中国的增长率去年高达50%,但中国机器人在世界市场所占的份额并不高。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的机器人生产、消费大国的预测,已经是不存争议,但如果产业化没有找到有效路径,这个预言实现的那一天将会离我们更久。

  到2015年,我国智能装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工业增加值率达到35%,本土化智能制造装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超过30%

  近日,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简称《规划》)的子规划,《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总体目标是:经过10年的努力,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总体技术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部分产品取得原始创新突破,基本满足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需求。

  与此同时,《规划》还提出了四个具体目标: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工业增加值率达到35%。本土化智能制造装备满足国民经济重点领域需求,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

  二是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伺服和执行部件为代表的智能装置实现突破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大成套装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大幅度提升。

  三是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专业化企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聚区。

  四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完善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骨干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培养一大批知识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

  规划对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升和改造传统制造业,提高我国制造业和装备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有重要意义。“我国产业结构面临升级转型,智能装备业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起到非常突出的作用。”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认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荡涤,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击,制造业国际格局也发生很大变化。如何临“危”乘“机”,兴利除弊,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尽快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任务。《规划》将有力促进我国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对于各产业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制造”是丝绸、陶瓷、茶叶等“中国特色产品”的同义词。后来,世界接受并习惯了“中国制造”,将它看作“廉价商品”的同义词。如今“中国制造”有了新内涵。

  “将中国同廉价服务或盗版挂钩的日子已经结束了。中国不仅是最大的市场,而且能够在新技术上同全球领先者竞争。”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指出,新兴的中国元素已经赢得世界的瞩目。中国企业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从低附加值的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转变也是迫切要求。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标签让我们背负了太多的无奈和心酸。对此。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认为,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有利于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整合吸收,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把企业创新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以科技推动企业发展,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促使我国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部分制造产品取得原始创新突破,用以满足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需求。

  作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制造装备是重点发展方向

  作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发展的五大行业之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是目前唯一未被国内资本市场所充分挖掘的“金矿”,智能装备将成为推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精尖”的最主要力量。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将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而国家积极的政策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有着引导、支持和推动的重要作用。”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表示,预计到2015年,我国智能装备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1万亿元,国民经济重点产业所需高端智能装备及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2020年智能装备行业销售收入达到2万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

  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已超过2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美国和日本分别为1.5万亿美元和1.2万亿美元。虽然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已经越过2万亿美元大关,位居世界第一,但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却十分突出。如在高端装备领域,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等关键技术与设备仍需依靠进口,所生产的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而且,随着原材料价格与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中小企业面临巨大压力,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已迫在眉睫。

  作为装备制造业金字塔尖的智能装备,对于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表示:“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是面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水平大幅度提升,一批重大装备和技术成果不断涌现,正稳步向自动化、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但在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各行业建设需求的同时,也存在着高端产品不足、“三基”发展滞后、“隐形冠军”缺乏等诸多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深度和广度日益提升,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智能制造装备实现突破。但作为一个正在培育和成长的新兴产业,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仍存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业规模小、基础薄弱、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等问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十一五”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能力、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此,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认为,在“十二五”期间,应加快推进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用更加明晰的市场战略、产品战略、竞争战略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战略。而要完成我国传统装备制造业工业转型升级这一历史使命,须大力发展高端的自动化装备。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智能装备行业成为制造业升级的发展重点。他指出,当中国工业机器人2011年的装机量达到9500台,而其保有量突破4万台时,关于工业机器人产业化的讨论提上了日程。从国内以及世界范围来看,工业机器人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领域还是在汽车及其零部件行业。在7月上海召开的2012中国机器人产业推进大会上,国家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王田苗表示,最初工业机器人70%~80%应用于汽车及其零部件生产,其次是电子、化工、装配等行业。

  工业机器人最早的应用主要是在危险和精度要求较高的工业现场,如汽车生产线的喷漆、焊接等环节。而从近几年的趋势来看,一般制造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在成倍增长。如ABB是世界工业机器人和模块化制造系统及服务的领先供应商,在全球的装机量已经超过了20万台。自1994年作为第一个进入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外资品牌,经过近20年的发展,除了传统的汽车工业之外,他们每年都在开拓新的应用领域,例如在3C行业,ABB机器人针对ipad等高端产品的金属外壳进行激光焊接和抛光;在雷柏科技深圳厂区的生产线上,ABB最小的机器人IRB120,用于组装USB插头、接插件、鼠标垫片等工序。

  抓住汽车行业之外的客户群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是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的一种产品战略思路。新松总裁曲道奎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洁净机器人是公司承担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立项项目。洁净机器人是指在环境洁净度较高,甚至是真空环境下工作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的技术难度较高,对材料、润滑、控制,以及可靠性的要求高,价格也较贵。目前洁净机器人主要应用于生化制药、太阳能芯片制造、IC等行业,不同于常规环境下的一般工业机器人。由于新松是国内惟一制造这种机器人的企业,因此生产形势看好。去年新松生产了130台洁净机器人,今年估计产量将达到200~300台。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数控)仰仗其在数控系统十多年的技术以及营销积累,工业机器人的销售在机床行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了解,目前广州数控机器人的应用以机床上下料环节比较多,广州机床厂、上海第三机床厂等多家国内机床厂家成为了他们的用户。同时,广州数控还与多家机床厂进行战略合作的探讨。机床行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很大,广数希望广泛地与机床厂进行长期合作,使用并代理我们的机器人,从量上进行推广。从目前情况看,很多机床厂的积极性都很高。

  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形成产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在中国制造业为机器人的应用创新空间。这是本次机器人产业推进大会上演讲嘉宾们的共同观点。原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在发言中表示,中国的工作人口从2015年开始下降,作为产业的机器人必须进入更多的领域。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吴桐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的工业机器人还要更多地关注新兴行业与民生的应用。在一般工业应用的新领域,如光伏产业、动力电池制造业,包括酒类、饮料、乳业、糖等在内的食品工业,以及化纤、玻璃纤维、砖瓦制造、五金打磨、冶金浇铸、医药等行业,都有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的环节和空间。而民生的应用则主要指服务机器人。吴桐表示,由于近几年一般工业需求的增长,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于制造业的比例已经提升到60%,这为将来的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如果没有达到50亿~100亿元,很难形成一个产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理事长奚家成表示。但从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情况来看,距离这个目标还有较长的一段距离。

  201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装机量为9500台,但吴桐表示,这个数据较为保守,他估计至少在1.2万台。即使是以1.2万台为基数,以30万元为工业机器人的平均价格,中国工业机器人最好的年份其销售额还只有36亿元,还难以达到产业化规模的低限值。

  另外,从目前国内机器人的应用比例来看,我国还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据统计,目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在我国的比例为6%,而日本则是33%、美国为16%、德国为14%。总体而言,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尚属于一种新兴行业,离规模化、批量化、产业化尚有一段距离。

  中国的工业机器人能不能形成产业化?王田苗分析说,以每台工业机器人售价30万元为例,每年的维护、服务费为2万元。而技术工人以每月6000元的工资计算,一年为7.2万元。

  10年间机器人昼夜不停地工作,其成本为50万元。而其成本,10年间均摊下来,机器人的成本只有人工的23%。虽然从这个层面看,机器人在国内将有极大的应用增长空间。但是从目前国内机器人的生产模式而言,其单价如果不降低,产业化的形成将面临挑战。王田苗介绍说,机器人的4大组成部分,其中本体成本占22%,伺服占24%,减速器占36%,控制器为12%。3大关键部件中,进口比例较高,特别是减速器基本被日本的两家公司垄断。因此,现在国内制造的工业机器人成本较高,大致在每台27万元。如果企业只有每年100台的规模,就难以形成价格优势。如果达不到500~1000台的年产量,机器人这个行业还是不要介入为妥。

  上个世纪90年代,当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呈星星之火时,就经历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数十过去,当机器人终于成为燎原之势,制造商群体早已是几经淘沙。在一些企业最终能够实现立足之后,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怎样新建一个完整的机器人行业。

我国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目标及前景分析

上一篇: 未来惯性环上料领域的发展将受益于3D视觉技术。
下一篇: 张国宝:特高压争端阻碍电网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