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产业与应用服务业改革开放30年回顾

admin 54 2024-06-03 编辑

中国计算机产业与应用服务业改革开放30年回顾

    起步:从服务军工转向发展产业

   计算机研制从专用、军用开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

   同样在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计算机业在经历了长达20年的为国防建设服务,以满足“两弹一星”等重点军工领域应用需求的科研型发展阶段后,开始着手组建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我在这一年调到部机关工作,整整30年伴随着我国计算机、软件与应用、信息服务业的改革开放与发展一路同行。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实践中,我国计算机业几代人努力推动产业与信息技术应用融合发展,历尽磨难、艰苦创业、拼搏奋进、茁壮成长,不断创造着计算机信息产业的辉煌。

   从1956年新中国制定《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开始,我国计算机业在国外技术封锁、设备封锁的条件下艰难起步,至今已半个世纪有余。在最初发展的20年间(1958年至1978年),我们主要以军用、专用计算机研制为主,面向军工和科学计算的需要,围绕国家“两弹一星”等尖端武器研制,服务于“三抓工程”,以解决特定领域的需求为重点,开创了计算机研制面向实际工程应用的先河。

   成立总局推动产业化

   1979年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以下简称总局)的成立,使我国计算机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门类脱颖而出,以服务于“四个现代化建设”为目标,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1980年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首先明确了以“抓应用、促发展”作为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总方针,率先确立了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要面向市场、以用立业的市场观念,从而加快了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初创进程。在总局机构中,专设了“软件处”和“应用服务处”,在30年前能对产业结构有这样的认识还是非常超前的。1978年在筹建总局时,工作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从在京直属企事业单位、地方国企和院所调来了一批优秀干部,为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初创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我国自主开发的国产DJS100系列和200系列计算机研制成功,开始提供给社会各界使用,同时培养了一大批计算机科技与应用人才,当时郭平欣、陈力为等专家院士以及电子工业部15所、32所等都是我国系列计算机设计的参加者。我们通过“748工程”牵头组织北京大学王选、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孙卫东、邮电部杭州522厂孔照元,以及电子工业部山东潍坊计算机厂向阳等同志,共同设计开发了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结束了我国印刷行业铅与火的时代,迎来了光与电的技术变革。这支优秀的团队是我国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开拓者和最早的应用者。部主管的这一项目也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是我国计算机业为传统产业利用新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的首创之举和成功典范。

   确定通用计算机发展方向

   1979年总局成立后,我们组织了我国通用计算机的“选型”工作,同时会同国防工办和国防科工委进行了军用计算机选型,具体工作由我承担,并组织原电子工业部15所、32所、738厂等单位参与其中。我们在充分调研、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了走与国际主流机型相兼容的对外开放之路。当时,电子工业部和航天部分别提出了选型意见,经各界专家充分论证,国家最终确认了电子工业部提出的“两小”(仿NOVA机和PDP/VAX机)、“两微”(与英特尔和摩托罗拉相兼容)作为我国通用计算机重点发展型号系列,从而确立了我国通用微型机和小型机的发展要与国际主流计算机兼容,要能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和共享资源,走与国际机型兼容和开放发展的道路。

   事后证明,产业发展方针及技术政策的正确决策对推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与国际机型兼容、开放发展是正确的战略选择。总局根据市场需求还确立了优先发展微型计算机产品的重点方向,使我国计算机业结束了长达20年的萌芽期,真正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总局及时组织了主流系列计算机的研制与规模生产,并根据重点行业用户的需要,配以丰富的支撑与应用软件,将其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服务于各行各业的发展。

  初创:集中资源合理调配干大事

   集中资源打造产业链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给我国计算机产业带来了勃勃生机。我们认识到并开始强调计算机的发展要国际化,坚持出口导向,希望更多地了解国际社会及全球IT技术发展的趋势,提高我们工作的起点。作为我国IT行业主管部门,时任总局副局长的郭平欣及时提出“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开放政策,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发展策略。

   为加快产业建设,1981年国家电子计算机工业总局又回到电子工业部,成立了计算机工业管理局,把产、供、销、人、财、物集中统一调控。在当时的大环境中,新机构有利于集中资源、合理调配干大事,也有效地加快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在抓国产0500、 0600系列微型计算机和DJS100、200系列小型计算机发展的同时,又着手建立覆盖全国的计算机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强调软件与硬件并重;强调要以应用和市场需求为龙头,实现“一条龙”,打造完整产业链,引导全行业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在这一时期,我们组建了中国计算机服务公司、中国计算机系统工程公司、中国软件技术公司、中国机房设施公司和中国计算机租赁公司等,推动产业结构从单纯的计算机硬件制造发展到软件、应用、信息服务业三业并重,软硬件协调发展,产业与应用相结合的较为完整的计算机信息产业;同时启动了包括咨询、服务、培训、维修等在内的、覆盖全国的“一体四网”,即计算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计算机工业管理局还牵头组建了中国计算机协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以及横跨20多个部门的中国信息产业商会,高度重视和发挥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在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用户之间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

   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

   1984年11月,国务院批转“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的报告》中指出,要把电子和信息产业的服务重点转移到为发展国民经济、为四化建设、为整个社会生活服务的轨道上来;必须把电子和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放在首位;电子工业的发展要转移到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装备为主体的轨道上来;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面向两个市场,学会两套本领,不断增强我国自主开发创新的能力。1984年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又更名为计算机与信息局,这不仅仅是司局名称的改变,更是从发展思路上强调了软件与应用、信息与服务的重要性。

   为加强计算机推广应用工作,从1984年开始,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的支持下,电子工业部专门设立了支持计算机应用的《国家倍增计划》项目,安排了专项贷款资金支持计算机应用,进一步强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对我国传统产业改造、结构调整和企业升级,以及对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发展的渗透、加速和倍增效应。

   “七五”期间,我们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了12个重大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覆盖了银行、电信、铁道、能源、石油物探、外贸、冶金、钢铁、机械、民航等众多领域。我们组织骨干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了国家12个重大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与此同时,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基同志亲自挂帅成立了两委(经委、科委)、两部(电子工业部、机械部)、一办(国务院电子应用办)共同组成的“联合办公室”,主抓计算机应用工作。“联合办公室”先后抓了应用微型计算机对全国旧机床进行数字化改造,炉窖改造和CAD技术普及应用等专项应用工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我国计算机业界在计算机推广应用、CAD及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推广应用中都做了大量工作。

   通过这些工作,使原电子工业部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装备部”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服务部”;充分发挥着计算机与电子信息技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最为广泛的渗透性和它与应用部门、行业间的巨大凝聚力和亲合力。在这一时期,相关产业部门组织研制出与国际相兼容的主流180系列小型机,主要服务于电力、通信、铁路、冶金、石油、石化、钢铁、水利、金融、医疗、教育、军用等领域,引导更多IT企业从事软件与应用、系统集成及解决方案提供,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1988年机电部的成立既是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产物,也是国家领导为强调计算机与应用的结合,突出机电一体化的产物。

   成长:宽松环境促产业加速发展

   “金”系列工程带动十万产业大军

   1993年新的电子工业部重新组建,计算机司再次更名为“计算机与信息化推进司”,这又是一次重大的观念转变,计算机新的发展方向及重点工作任务得以确立。1993年由电子工业部牵头,先后启动了“金桥工程”、“金卡工程”与“金关工程”,在1994年初启动了“金税工程”,明确提出了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多次呈报、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做出战略抉择。与此同时也把我国电子工业从单纯的工业制造业转向了硬件、软件、应用、服务并重发展的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并把计算机应用提高到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推动跨部门的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的高度。1993年电子工业部牵头组织实施的首批“金”系列四个信息化重大工程,不仅为解决当时困扰中央领导的金融、财税、外贸出口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也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新兴市场,更为重要的是从此拉开了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序幕,使我国在继续完成农业机械化和工业自动化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抓住信息化革命的新机遇,成功实践了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




   首批启动的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四金”工程以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信息网络为基础设施,首先为金融电子化、税收征管现代化、海关外贸电子商务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同时把电子工业从以自身发展为目标,提升到为国家经济及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层面。从此电子信息产业更加任重道远,不仅要加快自身发展,还要努力提高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国家宏观发展全局的贡献度和支撑能力。为支持国家金卡工程建设,我们组织企事业单位,积极研发自动柜员机ATM及各类POS机,新组建了华旭智能卡和金融自动化设备等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自主创建了中国智能卡产业。至今这支新生的产业队伍有近3000家企业,10多万产业大军,支撑着国内智能卡市场 85%的份额,为推动IC卡在各行业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部还组建了国家信息化工程总体研究中心,为了解金卡工程建设提供了信息服务平台和技术支撑,先后成立了国家智能IC卡产品检验中心、信息安全产品检测中心以及RFID电子标签产品检测认证中心等机构,努力服务于各行各业的广大用户。

   出台系列政策促进发展

   实践证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是当今最有潜力的高新技术手段,广泛推广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百姓生活质量提高成效显著。正因为此,20世纪90年代后期,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及“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方针。2000年国务院出台了支持我国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18号文件,以及1999年出台的“为创建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及支持通信运营业发展”的国务院5号文件。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如虎添翼,产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从而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当今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二位,在国内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年销售额及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都稳居全国各工业门类之首,并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及在新世纪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信息产业的重要贡献。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计算机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初率先进入市场经济。1994年国家取消了对计算机产品的进口审查制度,计算机产业发展失去了国家政策保护,使初创中的我国计算机产业受到重挫,但同时也使我国计算机产业率先投入到全球开放的市场大潮中经风雨、见世面。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在更高层面上寻求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一时间业内外对这一政策的取向提出不少异议,但此后的实践证明了: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互利互惠和共同发展是正确选择,它推动我国计算机产业在整个信息产业中最早开放,成功走上了国际化发展道路。“九五”、“十五”的十年间,我国计算机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我国计算机业获得了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信息技术应用与国家信息化建设开辟的广阔市场及应用需要与日俱增,直接哺育着计算机和软件产业茁壮成长。产业始终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为信息产业内增长最快的产业门类之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和国际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全行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百姓生活质量的贡献度和作贡献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近十年:整体实力全面提升

   成为信息化建设主力军

   我们不会忘记近十年来产业取得的如下发展:

   ——— 计算机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我国计算机产业成为拉动电子信息产业增长、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2008年上半年,我国生产微型计算机6649万台,同比增长23.2%,其中笔记本电脑4798.8万部,同比增长33.3%,占微型计算机的比重达72%;2008年上半年笔记本电脑出口额347.1亿美元,同比增长32.8%。

   ——— 软件产业增势明显。软件是信息技术应用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石,2008年上半年完成销售收入1099.1亿元,同比增长32.4%。在中国软件产业收入构成中,软件信息服务增长最快,1-7月累计完成收入780.8亿元,同比增长44.7%,占软件业比重为18.5%。其中软件出口及外包服务收入89亿元,同比增长88%;软件产品收入1821.7亿元,同比增长31.2%,占软件业的比重为43.4%;系统集成收入879亿元,同比增长27.6%;嵌入式系统软件完成收入599.8亿元,同比增长32.1%;软件出口49.5亿美元,同比增长45%。软件企业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软件基地发展迅速,特别是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发展迅速,软件基地的收入之和已占全国软件产业总销售收入的75%以上。

   ——— 技术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国家出台了18号文件等产业政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中国芯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集成电路产业群形成,IC设计水平达到65-90纳米,新建的IC生产线形成了产业规模,大生产工艺达到0.13μm,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我部支持并组织的北京中芯微电子和上海展讯公司研发的数字图像处理芯片和TD-SCDMA移动通信3G核心芯片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文Linux、第三代移动通信、集群通信、数字影像、数字视听、数字化3C产品、智能卡等研发和产业化成效明显,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 企业“走出去”成效明显。电子信息企业坚持“走出去”和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努力探索国际化发展的新路子。联想集团实现了对IBM公司PC部的成功并购,进行国际化发展;华为、中兴、海尔、海信等企业在国外投资建厂、设立研发机构,取得积极进展。企业“走出去”赢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并为国际化发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 坚持联合互动,打造完整产业链。随着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消费类电子技术的相互渗透,使产品结构调整,各产品门类之间融合互动发展趋势日益明显。2000年我们率先提出了大力发展数字化3C产业,提出了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与通信运营业在互联网范围内打破传统的产用关系,共同构成更为完整的互联网产业链,进行融合发展的新观点。我们及时提出了观念转变与发展模式创新,以及“转型”的概念,及时引导全行业适应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新形势,并于2001年率先成立了数字化3C产业联盟,以后又积极组建了TD产业联盟、移动多媒体产业联盟和RFID产业联盟等,在国内外业界引起广泛关注,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任重道远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社会与百姓生活需求也与日俱增、万千变化,中国计算机信息产业必将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信息产业提出的要求,要围绕国家发展的各项战略任务做好技术支撑与信息服务。
  
   我愿再次强调:信息技术应用至关重要,应用与服务必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和落脚点。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我国目前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高出发达国家3至5倍,有时甚至以牺牲绿色生态为代价,这迫切需要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环保、提高国民经济效率、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方面,迫切需要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方面,迫切需要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改进各级政府社会管理和为公众服务的方式、提高执政能力,努力建设效能型、责任型、公众服务型政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在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改善民生、造福百姓的过程中,都需要计算机与软件等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渗透、倍增作用。展望未来社会的发展,满足市场与应用的需求,以及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离不开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与提供全面的服务。我们深感任重道远和必须加倍努力,更快发展的紧迫感。(电子科技委副主任、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会长 张 琪)

中国计算机产业与应用服务业改革开放30年回顾

上一篇: 未来惯性环上料领域的发展将受益于3D视觉技术。
下一篇: 专家纵论“两化”融合趋势 关心嵌入式和工业软件技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