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赛迪顾问正式对外发布了《中国环保物联网应用白皮书(2011年)》,针对环保领域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特点与困惑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物联网被认为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环保领域在十几年的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在线监测等系统的建设中,广泛采用传感器、RFID等相关技术,因而被业界公认为是物联网技术应用较早的一个领域,但面向全面大范围的环保物联网建设需求,各级环保部门还存在一些困惑。
首先,对环保物联网建设的条件、作用及建设与运维模式等认识不足:目前,很多环保部门关于物联网建设和应用的认识还有很多误区,如对物联网对环保事业的推动作用及其应用范围的认识不深入、不全面;对环保物联网的建设模式,管理、实施方法、风险规避策略方面缺乏准确的认识;同时,难以保证建设完成后系统持续可用,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其次,环保物联网建设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环保物联网应用建设涉及要素多、范围广,业务复杂、投资规模较大,同时,环境污染治理和质量管理都需要跨地区、部门的多方协作,因而统筹规划尤为重要。目前,环保部门的应用系统大多是独立建设,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方面缺乏统筹规划,导致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现象普遍、严重,数据利用程度低,影响了决策支撑作用发挥。
另外,物联网应用范围尚远不能满足环境保护需要:环保工作中,进行有效的污染防治既要控制污染源,还要控制污染面。通过污染源自动监控等系统主要实现了对污染点的控制,控制范围只是需要控制内容的一小部分,还比较有限。
此外,管理机制与物联网应用需求不匹配:目前,环境污染的形成常常是多地域共同造成的,但目前的管理方式是辖区负责制,同时,法规、法律对不同区域间环境问题处理的规定还不够健全也影响了污染治理效果。如太湖的污染由流域范围内共同产生,但上海、江苏、浙江等各地分别治理,如果不充分联动协同就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第五,支撑环保物联网应用的产业链建设不成熟:支撑环保物联网建设和应用的产业链涉及芯片设计制造、传感器生产、智能分析仪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网络运营等众多环节。目前我国在芯片设计制造、高端分析仪表、核心软件开发等方面相对薄弱,相关技术研发水平和标准制定工作比较落后,难以有效支撑环保物联网的高效发展。最为关键的是,目前各级环保部门几乎都存在缺乏复合型信息化领军人物、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这与环保物联网大规模建设、大范围应用相矛盾。
为促进环保物联网应用的发展,以上六大问题的对策也应做到“对症下药”。首先,应提高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认识,重视环保物联网应用,将其作为环保发展的基本支撑和关键环节。另外,在环保物联网的建设中,尤其需要注重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通过规范引导、标准先行,把握建设重点,避免重复建设,详细规划建设任务与实施路径,把顶层设计上升到决策高度,保证顶层设计的落实,这是环保物联网应用建设成功的必要保障。此外,还需要加强数据挖掘,充分发挥数据价值,通过环保物联网和其他领域物联网关联,扩大数据的服务范围,除服务环保领域的各级政府部门、各类企业和社会公众外,还可以为交通运输、城市管理、风险防范等提供服务,更充分的发挥数据的价值。另外,支撑环保物联网建设和应用能持续、健康的运行,需要建立第三方科技服务体系和机构,包括研究机构、咨询机构、监测部门、评测部门、标准研究组织等,支撑环保物联网应用发展。
随着环保物联网应用的全面展开,该领域内的解决方案供应商不断聚集、壮大,但总体上企业平均规模还较小,数量较少,综合型企业数量有限。目前,电信运营商作为以数据传输为核心的企业积极参与到环保物联网建设中。
电信运营商介入环保物联网,有几个有利条件:首先有网络优势,环保物联网目前基本都是通过无线网络+光纤有线网络的形式进行数据的传输,电信运营商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另外,电信运营商在内容服务方面也有较为突出的优势,例如报警的短信传输、移动执法等。电信运营商应充分利用其优势,在环保物联网领域走得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