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中国制造业目前正处于怎样的发展水平?11月26日,中国信息化百人会在苏州发布的《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报告指出,对标工业4.0,中国制造业总体水平正由工业2.0向工业3.0过渡。
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Made-in-China Informatization Index,简称MCII)由中国信息化百人会和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联合研究编制,为中国首个针对制造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估的指数。
对标德国政府提出的“工业4.0”概念,MSII以两化融合服务平台7万多家制造企业的数据和国家统计局数据为基础,围绕万物互联、组织变革、数据驱动、综合集成和协同创新等要素为指标,对全国及31个省市、36个工业细分行业的智能制造水平等进行了评估。
MCII指数基准为100,30的分值代表达到工业2.0水平,60代表达到工业3.0水平,90以上代表达到工业4.0水平。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制造信息化指数为36.9,较2015年的35.6提高了3.8%,中国制造业总体水平正由工业2.0向3.0过渡。
报告指出,即使在德国,工业4.0亦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报告援引德国国家科学和工程院院长孔翰宁(Henning Kagermann) 的观点称,预计到2020年,德国会有10%-15%的企业实现工业4.0,到2025年会有50%的企业实现工业4.0。对比德国,报告认为虽然在高端制造工艺技术、生产自动化等方面,中国距离德国还有很大差距,但在互联网领域,包括电子商务、企业间协同和产业生态创新等方面,中国已处于世界前列水平。
“如果按照传统工业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和德国制造之间差距很大,但如果按照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综合竞争优势判断,中国制造正在快速逼近德国制造。”报告分析认为。
报告负责人、工信部电子一所信息化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周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传统制造领域中国确实有技术上落后的地方,但新一轮制造业革命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变道超车”的机会。“例如在汽车制造中,代表着核心技术的内燃机制造我们做的确实不如国外厂商好,但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的起点并不低,是完全有可能做到领先水平的。”他说。
从中国制造业的36个细分行业来看,石化、电力、电气等行业,目前智能制造水平相对较高。报告分析认为,作为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这类行业信息化布局较早,起点较高,有较为扎实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制造业发展环境;同时,以文教工美、家具制造为代表的较为“轻型”制造门类,在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平台化运营等方面,智能制造总体排名较为靠前;冶金、采掘类行业由于产能过剩严重,企业发展参差不齐,信息化的基础环境薄弱,智能制造水平较为落后。
互联互通是工业4.0的核心内涵之一,这意味着将传感器、嵌入式终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通过信息物流系统(CPS)形成一个智能网络,使得产品和生产设备之间、不同的生产设备之间,以及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能够互联,从而实现生产流程中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这无疑意味着巨大的前期投入和长期的后期成本摊销过程。在投入效益不明显的初级阶段,不同行业的企业从事智能化制造的动力从何而来?
周剑就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物流、家电制造、服装纺织等贴近消费者市场的行业,企业实现智能产线改造的动力主要来自市场倒逼和竞争压力。“别人都在做,你也不能不做,这是未来的趋势,现在不做未来就会落后。”周剑说,“比如,京东在搞智能化物流,阿里巴巴也必须布局。”周剑指出。他认为,对企业而言,智能化投入是真正能带来后期产出收益的。
对于石化、电力、电气等以大型国企为主的行业,周剑认为企业推行智能制造的动力除了来自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还来自安全生产方面的需求。“实现生产制造流程的智能化,有助于企业实时监控生产过程,及时发现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周剑说。
从地域来看,MCII指数显示,江苏、浙江、广东、天津、上海和山东智能制造水平属于第一梯队,全国总体呈现“东南沿海高、西部内陆低”的态势,各省市智能制造的基础环境和产业应用水平,与该省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影响相关性显著。
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成立于2013年,是由关注中国信息化发展的一批中青年专家学者共同发起成立的非官方、非营利性的学术研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