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仕40年:一个“中国制造”的升级样本

admin 54 2024-08-09 编辑

格兰仕40年:一个“中国制造”的升级样本

近日,为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鼓励和支持地方探索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新模式,国务院决定开展“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此举将更加有助于发展制造业,在政策和制度上的先试先行将更加释放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加速制造业提质增效。

一直以来,转型升级都是中国制造的重要课题,就以珠三角为例,曾经依靠劳动密集型“起家”的珠三角诸多工厂,正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尴尬局面。数据显示,中国劳动力成本过去10年上升了5倍。逐渐昂贵的劳动力迫使制造企业另辟蹊径,试图通过自动化升级“解放双手”。近年来,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脚步迈得越来越快,在佛山、中山等珠三角的传统工业聚集区,逐渐出现了一批“机器换人”的热潮。

十年时间中国制造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能制造工厂里工人的数量骤降,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机器。自动化所带来的是效率的提升、质量的改善以及成本的大幅降低。这似乎成为中国工厂乃至中国制造的必经之路。

格兰仕微波炉自动化生产线

第一台机器人诞生

“这些元器件原来是工人用手插,100多个元器件的电控板过去需要20个工人,现在改用机器作业,一条生产线只需要6个人就能完成。”在格兰仕电控板生产车间里,电子元件制造部副总监廖华林向记者展示了一台AI自动插件机,这只是格兰仕电控板生产车间的小小一员,然而这台机器造价不菲,单价在140万左右,整个车间共拥有29台。

除了插件之外,SMT贴片机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贴片元器件精度要求非常高,整个环节一定要交由机器完成,一块电控板从最早的全部插件逐步改良为贴片与插件结合,大大降低了整板的设计成本。

在完成了插件与贴片之后,AOI自动识别检测仪及在线检测仪对产品外观、性能及功能进行把关,需保证成品100%合格。就在这样一个看起来不大的车间里,一共有43条生产线,每天量产15-20万块电控板。这些电控板覆盖了微波炉、烤箱、冰箱、空调、洗衣机、电饭煲等所有格兰仕家电产品的电控配套。

在电控车间,每条生产线的信息化水平和自动化程度都相当高,每一块电控板下标注有二维码,通过红外线扫描以跟踪产品经过的每个生产环节,最终都会被记录到生产线的服务器上。

正是由于机器和工人交替作业,用工量比过去减少了三分之二。廖华林告诉记者,“95%以上的自动化已经是一种理想状态,企业必须考虑机器的成本和利用率,根据产业配套和设计需求制定每个岗位是否由机器取代。”

2016年,格兰仕与机器人巨头发那科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年,格兰仕电器配件公司的技改小组自主研发出了第一台六轴机器人。一方面是为了储备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机器人技术成熟之后将大量运用在车间。在格兰仕看来,未来更多的技工将在幕后操控,工业4.0时代企业必须提供内部再培训以提高工人技能,使他们为将来的自动化和“无人工厂”做好准备。

中国家用电器商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剑锋认为,“中国制造业转型背景下,人工操作转向自动化,改进生产工艺以应对未来随时会出现的劳动力断层。这一转变或反映出中国企业正开始涉足更高端、更高附加值的制造。”据国际机器人协会数据,预计到2017年,中国将取代欧盟和北美成为全球使用工业机器人最多的经济体。

“买设备不如造设备”

位于顺德的格兰仕工厂成立于1978年,这个工厂已有39年的历史,在电器配件车间里90%以上的设备都是格兰仕自己生产。

“做产品不难,难的是做设备。”格兰仕电器配件制造总监黄钊华对记者表示。这个车间随处可见微小的零部件在机床上翻滚,由它们组成的罩极电机、转盘电机、微动开关、定时器、直流电机五大元器件在此诞生,之前则由另一个车间对原材料进行冲压和注塑。

格兰仕内部将工艺装备和技术改造统称为“工装技改”,所谓“工装技改”就是对现有的制造设备进行升级改造。1993年格兰仕首台微波炉问世,一举打破行业由外资品牌垄断的局面。此后格兰仕的发展历经了几个较为艰难的阶段,从引进进口设备到购买国产设备再到自己研发生产设备,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如今的格兰仕已经可以做到自行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设备,并完成包括微波炉、空调、电饭煲等白电产品核心部件的量产。

“买设备不如自己做设备”,在黄钊华看来,拥有设备的研发制造能力逐渐成为格兰仕占据中国家电业制造高地的核心优势。特别是在当下设备维修成本高昂、产品升级换代加快的背景下,将核心配套交由别人生产绝非企业长久发展之策。“掌握了核心技术才掌握了企业的命脉。”黄钊华说道。

小到一个铆钉大到一个磁控管,格兰仕已经可以完成全产业链的无缝衔接,从过去的“买零部件要看供应商脸色”到“印度和日本人来格兰仕工厂取经”,格兰仕人以技术刷新了国际对中国制造的认知。

这一点,格兰仕磁控管制造部总监张文亮感受最深,“格兰仕磁控管没有任何技术引进,也无法引进。”事实上,国际产业联盟早已对中国企业筑起高墙,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想购买对方的关键设备,成本高昂且没有任何的议价权,或者高价买一些已淘汰的设备。

格兰仕磁控管智造生产线

2000年,格兰仕立项研制磁控管,此前几年时间就已针对磁控管进行反复试验,刚起步阶段,当时中国家电工业基础薄弱,配套整体落后。例如,使用的镀银、镀铜、镀镍产品的功能性电镀,要经受近900℃高温氢炉的考验,当时一般厂家只能做装饰性电镀,电镀件一进高温氢炉后,电镀层早已不知所踪。由于要大量使用氢气,但市场资源有限,格兰仕将所有珠三角能买的氢气全买了,还不到两个小时就全部消耗完了,如何找到匹配的原材料?在张文亮看来做磁控管除了不自己上山挖矿什么都得自己做。

在这个过程中,格兰仕必须清楚的了解自身的产业需求,定制生产要素相匹配的原材料及配件,甚至帮助供应商攻克技术难关。经过长时间的研发,格兰仕磁控管的电子发射效率从70%-71%提升到75%-76%,充分具备了从核心元件根源上引领微波炉升级换代的条件。近两年完成升级的格兰仕磁控管整管生产线,结合智能化,相对传统制造,一条新的智造生产线减少30%的用工量,工作效率提高25%以上。

除了塑料、钢材等基础原材料的供应,从注塑、冲压、钣金、模具等自主配套产业链,到磁控管、变压器、电脑板等关键元器件、主要零部件,这些掌管着微波炉运作的核心全部由格兰仕自主研发设计。

格兰仕全球第一条电蒸炉自动化装配线

真金白银砸出智能化

核心配套的自我变现能力让格兰仕在扩充整个产品线上水到渠成,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蒸炉等产品相继面市,不同于传统家电企业以生产为中心的线式布局,格兰仕欲打造产品为中心的生态布局,形成一座完整的生态链制造体系。

从微波炉到白色家电,完成了传统白电的布局后,格兰仕为年轻人构设了一个未来厨房。在格兰仕厨房体验馆记者亲自体验了智能化所带给格兰仕的“生命力”。

从工厂到卖场,格兰仕家电研究院副总监王守国向记者展示了一台智能冰箱,冰箱内安装有摄像头可及时监测食物存放日期,还可以在外置多媒体端采购生鲜,通过下载手机APP便可远程遥控……此外,格兰仕厨房里的抽油烟机、微蒸烤一体机、滚筒洗衣机等产品均可在互联网上完成信息交互,这完全符合年轻一代人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

这光鲜亮堂的“厨房”是格兰仕对于整个产品线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深度演绎。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推进,格兰仕不断加大力度积极推进自动化工厂的建设。这在外界看来是一种“烧钱”行为。最近几年,格兰仕斥资超过30亿元建立起微波炉、洗碗机、洗衣机等自动化生产装备,仅围绕制造转型的各项投入就超过过去20年投入的总和。对于一家发展了近40年却仍未上市的企业,格兰仕并没有投奔资本,亦不打算跟随其他家电企业一样从事“副业”。

格兰仕集团总裁梁昭贤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企业不能老是为资本服务、为投资者服务,应该多为消费者服务。”

“企业往哪个方向发展这与领导的决策力息息相关。”黄钊华认为,不仅是在装备上真金白银,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格兰仕更高度重视。

“人是格兰仕第一资本”这句话赫然写在格兰仕顺德工厂的一栋工厂墙上,近两年,格兰仕面向欧美、日本、韩国引进的一流研发、营销及制造管理人才超过100名。此外,格兰仕2004年以来面向名牌大学毕业生开展“向日葵计划”,与一流专业大中专院校通过“联合办学、工学交替、产教合一”的校企合作模式定向培育技工、技师人才。

格兰仕40年:一个“中国制造”的升级样本

上一篇: 电气中国:盘点低压电器行业
下一篇: 各工业巨头布局云平台,我国要培育参与全球竞争的工业云平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