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香港在中国
工业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特殊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近30年来,香港以其40.3%的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中国内地最大的资金来源地,其中70%投资于
制造业。目前,中国内地港资
工业企业已经达到6万家。 伴随中国内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
工业化道路,港资
制造业也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期。搬迁、转型成为时下港商关注的热门话题。对此,我们应本着理性面对、积极协助、共同承担的精神,才能处理好涉及1200万人就业大局的港资制造业转型问题,才能承续发展30年来香港经济与内地融合而逐步完善起来的完整产业链。毕竟,港资制造业是我国民族工业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今年7月1日时值香港回归十周年。为客观报道香港回归十年的成就,理性分析、探讨香港在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发挥的独特作用,本报从今日起在A1版开设“香港回归十周年特别报道”专栏,以此纪念那些回归的难忘岁月和为祖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香港工业同行。 5月2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在香港正式签署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标志着香港和深圳两大特区的合作从最早的“三来一补”(OEM)进入到自主品牌(OBM)历史新阶段,此举不但将极大地促进两地产业升级、增强两地发展后劲,对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也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两大特区第二次联手 深港创新圈具有特定的地理范围,它是指以深圳皇岗口岸为圆心、1小时车程为半径的区域,并以深圳和香港为创新中心城市,以2小时车程为半径辐射珠三角地区。具体规划包括,由深圳湾核心创新区、边境区及福田保税区封闭创新区组成的深圳湾与深港边境科技创新区,以及由香港北教育研发聚集创新区、港岛大学及数码港高端创新区、深圳宝安及龙岗延伸创新区、未来其他延伸跨境创新区组成的深港科技创新区两大区域。 深港创新圈的基本定位是:以科技合作为核心,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为基础、市场为准则,以河套地区为纽带,以港北教育研发集群及深南产业集群为主轴,以珠三角为纵深,全面推进和加强深港科技、经济、教育、商贸等领域的广泛合作,建设成对区域发展有突出贡献、在国家战略中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创新资源最为集中、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半小时创新圈”。 深港创新圈的主要功能是资源共享,包括实验测试仪器设备等硬件资源和人才、智力、管理经验等软件资源共享,乃至教育资源共享;深港创新圈致力于促进要素融合,包括金融、产业、中介的要素融合。 用科技和创新重振工业 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的签署,无疑将为包括香港在内的珠三角产业升级注入强大的科技创新动力,推动珠三角工业经济转型。 作为国家级的三大制造产业带,重振珠三角工业经济,成为粤港两地政府和民间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由香港四大商会之一———香港工业总会发表的研究报告认为,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服务业增加值占本地GDP的比重高达90.6%,其中52.8%即超过一半得益于香港工业在珠三角的发展。 科技部副部长尚勇认为:深港共同建立深港创新圈有着非常好的基础,双方优势互补,必然会把这一区域的优势推向一个新阶段。 尚勇希望深圳和香港在区域创新方面在全国做出一个好的示范。香港有不少世界级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世界一流的市场机制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等优势,深圳科技创新在全国举足轻重,吸引了大批国内的专业技术人才。利用深港创新圈不仅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更先进的生产力,更要创新体制、机制和先进的文化环境,使深港创新圈的作用和影响波及整个广东省乃至全国。
香港工业界人士认为,深港创新圈是一个好机遇,作为创新主体的两地工业界和市场不可或缺的商会组织,将致力于利用香港和中国大陆的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工业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注入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