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于去年发布并实施,如今,由政府牵头大规模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让各方都尝到市场化节能服务的甜头,节能减排的春天真的到了。】
太阳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深圳高新区北区太阳能中央供热水系统进入安装实施 (资料配图)
在近日启动的“智光杯·中国节能服务万里行——贵州行”活动中,通过合同能源管理(EPC)帮助用能企业降低能耗水平的市场化节能机制受到贵州企业的追捧。启动仪式上,由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精心打造的“节能服务联合舰队”集聚先进的节能技术、综合节能解决方案、国内外金融机构和节能服务专家团队等产业资源,与贵州省一批用能单位就节能诊断、项目评估、合作等展开交流合作,签订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上百个,拉动节能投资40亿元。
贵州只是近期中国节能服务市场红火局面的一个缩影。在河北、江苏、云南等多个省份,合同能源管理同样开展得风生水起。无论是在水利、电力领域,还是在农业、煤炭、化工领域,采用该机制的企业能耗都得到大幅降低,节能率一般在10%-40%,最高可达60%。业内专家表示,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进入高速发展期已成定局。
政策利好
所谓合同能源管理,就是节能服务公司与愿意进行节能改造的用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用户提供能源效率审计、节能项目设计、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监测、培训、运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并通过与用户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实现盈利和滚动发展。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表示,过去节能减排工作的效果和实际需求差别甚大,主要在于资金、信息以及意识等问题的限制。一方面,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尚未建立起为社会广泛接受的商业信誉,市场融资举步维艰;另一方面,企业不了解合同能源管理的经营运作,对可行性抱有疑虑。他认为,如果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以前没有充分挖掘的节能潜力完全可以发挥出来。
2010年4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指出,地方各级政府要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服务产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着重强调要采取税收减免的方式扶持、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如节能服务公司实施的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2010年6月3日和10月19日,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两次下发关于财政奖励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有关通知,从财政补贴上推进EPC项目的实施。受到种种利好政策的带动,大型国有企业、跨国公司等纷纷成立节能服务公司,大举进军节能服务市场,这其中甚至包括南方电网、神华集团这样的“巨无霸”企业。截至目前,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的20亿元专项资金已下拨完毕。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副主任谌树忠分析,财政扶持政策的频频出台将推动更多用能企业从“要我节能”变为“我要节能”。现在由政府牵头大规模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让各方都尝到市场化节能服务的甜头,节能减排的春天真的到了。
现实成效
在未来1-2年时间内,贵州用能企业通过专业机构提供的节能服务有望节约标准煤2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00万吨。在“智光杯·中国节能服务万里行——贵州行”启动仪式现场,贵州省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应伟表示,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打造节能服务产业将成为贵州节能工作的重头戏。
据介绍,通过合同能源管理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贵州企业能源成本大幅降低,如贵阳特殊钢厂循环水节能改造项目实现综合节能率40.56%,遵义烟厂空压机节能改造项目实现节能率28.8%。围绕企业的整体结点增效、热电联产节能增效、余热余压发电利用,“中国节能服务万里行——贵州行”活动冠名方广州智光节能有限公司计划投资3亿-5亿元协助企业实施改造工程。据初步估算,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节约电量6亿千瓦时,相当于建设一个100MW绿色能效电厂。
不仅是贵州,在起步较早的湖南,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如株洲火炬工业炉有限公司对株冶集团年产4000吨的熔铅炉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技改,项目连续运行两年来,吨铅平均煤气单耗由改造前的240立方米下降至120立方米,热效率大幅提高至50%左右。2010年下半年,湖南省怀化市还专门制定了由政府牵头的“节能降耗预警应急调控方案”,将节能降耗目标分解落实到13个县(市、区),并与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通过行政手段推动合同能源管理“遍地开花”。
统计显示,2009年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实现总产值587.68亿元,同比增速40.83%;综合节能投资360亿元,相当于节省1757.9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133.85万吨。同时,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节能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增长到502家,从业人员增加到13万人。
谌树忠表示,节能服务公司的利润来源于为耗能企业节约的一部分用能资金;用能企业不需投资就能节省能耗支出,降低成本;金融机构通过给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贷款既有钱可赚又能提高其绿色信贷规模。随着能源成本、环境成本的攀升,节能需求越来越多,专业化、市场化服务有利于推进产业的持续和稳定发展。
据专家推算,2010年中国节能服务产业产值将达到800亿元,增速保持30%-40%,未来行业市场容量有望突破4000亿元。
未来之路
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来自企业的热烈回应,中国的合同能源管理从此就能万事大吉吗?中国人民银行节能减排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辛小光表示,现在制度的障碍已经破解,但还须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合力。
据了解,在中国节能服务市场上活跃着不少民营企业,它们较早地进入市场,10多年来为节能产业发展壮大做出了贡献,但目前逐渐面临被边缘化、被迫退出市场的的危险。
“国企在扶持政策出台前按兵不动,进入之后主要从事与自身产业相关的工业节能领域,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很容易占据竞争优势,这不公平。希望政府能在税收、融资渠道、补贴等方面对民营企业有所倾斜。”谌树忠认为,中国的节能事业任重道远,鼓励和支持这些民营企业继续从事节能服务将使社会和整个国家受益。
同时谌树忠也表示,民营节能服务公司要想做大做强,一是要定好位,提供专业化服务,守住自己的根据地,先生存才能发展;二是要提高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三是要技术创新,才能保有持久的生命力;四是要充分利用产业政策;五是要扬长避短,积极与大公司整合。
企业的信誉环境是阻碍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另一大“拦路虎”。项目完成后,一些缺乏诚信的企业往往找出各种理由和托词拒绝将节能效益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因此导致节能服务公司亏损甚至破产的案例时有发生。粗略统计,最终不能收到钱或者只能收到部分钱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大概占20%左右。
由于节能服务公司承受着项目管理的主要风险,在目前企业纳税、欠薪等信用信息尚无法公开披露的情况下,这无疑影响住了节能服务公司大展拳脚的热情。另外,市场上节能服务公司的经营资质也良莠不齐,有的公司以实施合同能源管理为由大肆推销产品;有的公司技术和解决方案落后,节能效果不明显,最后让用能单位敬而远之。
部分专家表示,要改善这种局面,恐怕还要依靠信息披露机制与激励、问责机制。只有建立、完善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的发展道路才能更平坦。
合同能源管理助力企业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