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智慧城市”成了热门词汇。政府报告指出,将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发展智慧城市。虽然,智慧城市算不上新词,但是其真正出现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尚属首次。
3月2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划与信息司、民政部信息中心等相关政府部门专家和企业、行业人士参加了首届中国信息惠民大会。在会上,“智慧城市”“信息惠民”等词得到了详细的解读。
智慧城市,即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光是从字面上看,就与信息、通信和技术(ICT)有莫大的联系。然而,让人惊讶的是,有专家认为,这一与ICT紧密结合的热门领域,发展的核心却不应落在ICT上。
ICT助力城市信息化发展
怎么理解智慧城市?
在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看来,推行智慧城市的基础是推进实体和信息两大基础设施的融合,构建城市职能基础设施。主线是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核心是最大限度开发、整合、融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目标是提供更好、更便捷的信息服务。
但是,不同类别、行业、部门、地域的各类信息往往被孤立和隔离。因此,单志广表示,智慧城市的核心挑战就是解决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开放、交换、融合、共享各类信息。
这一观点得到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罗建中的赞同他提出,智慧城市是以提升解决城市经济社会问题的效率效能为目标的城市信息化,在这个过程中,确实需要借助ICT的发展。
罗建中认为,在城市生活中的各类主体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依赖物质资源的配置,而ICT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介绍,目前,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已经向各省发改委和80个试点城市下发首批课题研究任务。
宁家骏指出,主要研究任务包括:信息惠民需求、问题及措施建议研究;城市信息化顶层设计框架研究;信息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有关问题的研究;大数据和云计算条件下的政府流程再造和职能转变研究;信息惠民安全可靠应用研究;促进信息惠民制度的研究;信息化基础设施整合发展的有关问题研究;政府数据开放及社会利用机制的研究。
从这八项任务中不难看出,当前智慧城市的主要研究和试点均与ICT脱离不了联系。
问题与手段本末倒置
但是,ICT是发展智慧城市的立足之本吗?
单志广给出了否定的答案:“现在很多智慧城市正在建设,我个人认为过度重视了ICT能力,ICT不是万能药。”他进一步指出,智慧城市的成功不在于ICT手段,而在于思维模式、建设理念和行为方式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才是核心。
罗建中则认为,在城市进行资源配置和信息化中,需要实现公共服务、市场服务,智慧城市的终极问题是解决生产和生活的各类问题。
然而,问题与手段仿佛本末倒置。
罗建中强调:“所有人都去关心信息化工程。政府关心搞建设,企业关心打单子、做工程、搞集成、卖产品。业界关心架构、平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把这些弄完了之后弄出最大数据中心,就能惠民吗?不能。能有智慧城市吗?没有。”
单志广也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设要聚焦事物的本质,坚持问题导向、需求驱动,而非技术导向、项目驱动。
“要从城市发展需求出发,让老百姓能够体验到业务的目标。再讨论用什么样的ICT手段支撑这个目标,才能避免只重视高精尖技术、高大上项目,不注重实际效果,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空心化的问题。”单志广说。
出路在哪
除了由关注信息化工程转变为聚焦城市经济社会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服务产品,关注问题的本源,打破信息化就是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路,智慧城市建设从产业角度而言要如何才能获得长久的动力?
专家认为,政府和企业依然是双重动力所在。
罗建中建议,企业投资、建设、运营信息化产品,提供具体的各类服务产品,政府和消费者直接购买服务产品的方式,可以获得市场化强大而持久的动力,逆向形成稳定的价值链和完整的产业链。
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企业主导,都要有六个目标:第一,列出本地经济社会问题的清单及解决程度的目标;第二,预测服务产品需求清单以及价格和收入;第三,制定公共服务产品的政府购买财政预算方案;第四,列出政府促进政策实施清单;第五,安排资金和运营机制;第六,制定相关资源配置及其与信息化整合的制度。
“如果是政府主导,从投资角度看,就要靠招商局和信息办,有了这六个条件后,企业就能完成。如果选择市场主导型,可能要依靠资本和中介,政府来投标。在上述六个条件下,各个城市的投资才能保证是可持续、能赚钱的,才有内在动力。”罗建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