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佛山2015年首届科技项目路演,首届“金科产”融合对接会相继召开,为佛山的产业、企业对接中科院等科院机构及成果,对接银行、风投等各种金融机构拾建平台。
佛山市委书记刘悦伦说:“五年之内,装备制造业要达到万亿规模,这一发展目标,没有金融科技的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 此语令大家将聚集点落在了“佛山万亿规模装备业”的发展上。
装备制造业缺“技”缺“金”,当然无法在原有堆头上做强做大。事实上,装备业再出发,不能或缺的应该是清晰的转型路径。正如一位风投机构负责人所言,“现在企业不差钱,而是不知道向何处去,资本如何投入才可以转成新价值?”
经济进入新常态,佛山多数装备业企业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发展,在调整步伐时感到左右为难。我们或可从以下这则成功跨界的佛山企业故事中汲取经验。
佛山民营企业南风股份,从初创期的手敲锤打造风扇,到十年前进军核电风机领域,成为国内核电通风设备的龙头企业,如今又与“工业级3D打印”发生交集。
发生在佛山的这一场产业跨界,是以企业为主导拉开的,这或许是它能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其投入1.68亿元,耗时四年自主研发,将增材制造技术(广义上的说法即3D打印)应用于核工业设备领域。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新工业革命讨论比较多,多领域技术群体突破和交叉融合,增材制造、新材料、大数据等技术突破和广泛应用,正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增材技术也是德国工业4.0战略中涉及的技术之一。
从工业3D打印术的突破上讲,涉及多个技术领域,新材料、增材制造技术与信息化技术、数控技术等多领域的交叉融合,是跨物理、化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十几道工序的繁复的传统铸造,到一次成形且无限可修复的3D打印,尽显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化的意味。
大型整体关键金属构件制造技术和装备能力不足是我国核电、火电、冶金等重大工业装备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南风股份在企业转型战略上,锁定了“核工业设备”国产化的市场,并着重研究重型金属锻件制造上共性问题,明确共性技术突围的意义。企业首先对自己要攻克的领域有了目标,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企业有的放矢地通过各种渠道在全国寻找技术合作伙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华明是航空材料与结构研究部“首席科学家”,激光增材制造领域专家,创新实现3D打印飞机大型结构件。南风股份遇见王华明团队之后,很快地明确在开发金属3D打印技术上的合作,两者合资成立南方增材公司,成立了“重型金属构件电熔精密成型技术项目”,面向民用领域,王华明团队持有31%股份。经过上百次实验后,核心技术团队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高端装备业是制造业中创新要素聚集、成果应用迅速、技术竞争激烈的领域。中国在高端装备业的发展上,一方面,缺少工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企业较难对接或者不敢尝试前沿的新技术;一方面,尽管科研机构持有关键技术的研发成果,但其在装备产业化道路上,缺“金”缺“产业化路径”,成果难以转化成生产力。
在研发领域,企业必须与国家大型研究院或研究机构合作,这些机构却往往会受到体制的限制。因而,就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创新适合人才引进的机制,引导创新资源聚集聚合,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成果的有序转化。
在201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鼓励科研人员创办企业,更大力度地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做的是资源整合的文章,更是合作模式创新的文章。南风股份联手专业领域的科学家合资办起企业,立下研发项目,由此,企业与研发团队的利益达到高度一致,这非常有利于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
企业是经济最具活力的细胞,企业对于转型升级路径的谋略,决定它能够吸引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资源,因而,佛山打造万亿规模装备业,企业需要担纲主体,创新适应新时期的新驱动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