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王田苗:科技部“十二五”服务机器人重点项目专家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何国田:重庆机器人项目专家组牵头人、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机器人项目办主任

郑彬: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徐方: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
瓶颈1
生产企业太少, 研发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
“机器人是未来发展中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要真正实现机器人产业发展,三个要素至关重要。”
12月5日,科技部“十二五”服务机器人重点项目专家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田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市场需求规模、投资和利润回报,二是技术门槛、开发周期和人才聚集,三是大企业和小企业形成的产业链和生态环境。若三要素同时具备,机器人产业自然而然会蓬勃发展。
“但重庆面临的问题是,从事机器人研发生产的企业仍然太少,总共只有二三十家,并且技术力量较为薄弱。”重庆机器人项目专家组牵头人、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机器人项目办主任何国田坦言,目前,我市机器人的研发力量大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缺乏企业的参与,不利于机器人产业的快速推进。
相比之下,深圳的机器人协会已有近60多个会员单位,其中做服务机器人的企业占了近2/3。
瓶颈2
缺乏资金,Idea难走出实验室
一边是参与的企业主体少,另一边则是科研机构成果转化难。
“我们有很多好的Idea(创意),但科研机构缺乏资金,很难让这些Idea走出实验室。”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彬道出苦水。
他告诉记者,不同于工业机器人的是,服务机器人在关键零部件上的技术瓶颈没那么突出,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但对于科研机构来说,如果缺乏战略性投资,成果则难以转化。“所以,我们天天也想着"傍大款"。”
对此,王田苗建议,一方面,让高校、科研机构与大企业对接,以大企业为主导来带动服务机器人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培育一些创新型企业,也许规模不大,但更易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实现成果孵化甚至上市。
他认为,全球服务机器人尚处于分散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形成固定模式。“所以,服务机器人领域也期待着更多创新,犹如"百花齐放"一般,利用各种各样的创意开发不同的服务机器人。”
瓶颈3
需求高,但“买单”的价格低
记者在重庆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联盟看到一份今年6月出炉的“重庆市机器人认知度和需求度调查”,结果显示,在3200名受访者当中,98.4%的受访者认为急需机器人,对机器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然而,要为机器人“买单”,大多数人开出的价格过低。94.9%的受访者能够接受的机器人最高单价不超过4000元,其中高达62.3%的人把单价开在了2000元及以下。
“推广普及服务机器人,价格高仍是制约因素之一。”对于机器人市场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徐方认为,如果重庆在5年后建成机器人综合城,让人们全程参与机器人体验,更真切地感受到服务机器人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那对于服务机器人的推广普及将是极大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