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C制造业:加速扩张仍需规避风险

admin 25 2025-01-08 编辑

    尽管2007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表现低迷,但中国的IC制造业仍在不屈不挠地扩充自己的实力。近日,业界传出消息,苏州和舰科技有意携手日商尔必达在南昌投资建设12英寸生产线,用于存储器芯片的生产。但该传言随即被当事双方异口同声地否认。“‘郑和之舰’将驶向何方”无疑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而以中芯国际为旗舰的本土IC制造业舰队如何扩大阵容、如何迈向高端更是牵动着整个中国半导体行业的神经。     在国外,8英寸生产线已经逐渐开始停产,12英寸生产线正在成为主流;而我国目前还有10多条4英寸生产线仍在“发挥余热”。向更大尺寸、更小线宽发展是我国IC产业不容置疑的目标。其实,拥有12英寸“野心”的绝不仅仅是和舰一家,当初宏力半导体的8英寸生产厂房就是按照12英寸生产线的标准设计的,并且预留了未来发展的空间,但在迈向12英寸的过程中,国内企业还有诸多困难需要克服。     产品市场定位的重要性可谓人尽皆知。去年DRAM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就使得相关企业深受其害。12英寸硅片的面积是8英寸硅片面积的2.25倍,12英寸生产线的增加,意味着国内集成电路芯片产能的迅速膨胀,是否有足够的产品市场来填补这些产能,这对国内企业也是一个考验。由于国内企业实力相对较弱,目标产品应该定位在最能抵抗“硅周期”冲击波的领域。目前国内部分IC制造企业关注NVM、HV等特殊工艺,在市场细分中寻求差异化道路,从而回避与国际巨头的正面碰撞,这的确是明智之举。如果新建的生产线将目标产品定位于存储器领域,则企业必须对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有足够的认识。目前,45纳米工艺产品已经投入商用,必将很快应用于存储器产品。尽管中芯国际已经藉与IBM合作之机加入了“45纳米俱乐部”,但国内企业无论从资金而言还是从技术实力而言,都无法独立开展45纳米的研发,即便是寻找国外合作伙伴也殊为不易。可见,存储器产品也面临着不小的技术压力。     技术、设备和资金是产业实现突破的瓶颈。由于国内集成电路生产工艺的研发基础较为薄弱,而引进国外最尖端的技术又受到诸多限制,因此国内企业在技术进步的道路上困难重重。当然,国内企业在不同的领域也各有其相对优势,在技术引进方面也各有其“高招”,这也是本土IC产业能够生存、发展并不断壮大的原因;就长远而言,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技术来源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在设备方面,目前我国仅有少数8英寸设备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12英寸生产线的工艺设备则完全依靠进口,高端生产线的装备国产化问题在短期内还无法彻底解决。而资金短缺问题则是国内企业的“通病”, 12英寸芯片生产线的投资额在15亿美元以上,这对于任何一家国内企业而言都将面临极大的资金压力。如何拓宽融资渠道,是国内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厂址的选择也不容忽视。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必须设在空气洁净度等级非常高的净化厂房中,生产过程对电、水、燃气和各种工业气体的供给要求也非常高;厂房周边环境的振动也可能对芯片制造产生致命的影响;此外,由于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废水、废气的处理与排放等诸多问题也是企业无法回避的。作为高科技产业的代表,集成电路产业在我国颇受地方政府的青睐,许多地方的高科技产业园区纷纷推出各项优惠政策以吸引芯片制造企业入驻,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为企业代建生产厂房。企业在选择厂址时不应只着眼于地方政府的优惠条件,还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地质条件、交通状况以及资源和环保配套能力,这些都将对工厂建设和生产运营的成本产生较大的影响。毕竟,政府的前期支持是一次性的,税收的减免也是有时限的,而生产运营的成本则将长期、持续地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相伴。对于已有的生产企业而言,新建的生产厂房最好能与老厂“比邻而居”,这样就便于对动力供给、物流配送进行统筹规划,从而有效地节省运营成本。 

中国IC制造业:加速扩张仍需规避风险

上一篇: 未来惯性环上料领域的发展将受益于3D视觉技术。
下一篇: 低端制造过剩“双反”掣肘 风电设备面临危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