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工业机器人应用现状

admin 78 2024-06-15 编辑

珠三角工业机器人应用现状

  

   “我们公司急需招聘五六百人,学历不限。”近日,深圳一企业负责人招工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悄然之间,“机器换人”在珠三角地区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或许不久,企业面临的不再是招人难的问题,而是没有员工再愿意进入车间。”雷柏科技副总邓邱伟对南都记者称。而本月22日“2014高工机器人年会”也将在深圳举行,业界正共同思考和面对工业4 .0的“智造”时代。以3C产业为主,聚集大量低端制造业的珠三角,能否如富士康所推出的“百万机器人”计划一样,实现升级换代,弯道超车进入智能制造时代,或许危险与机遇在以后的很多年内,都将同时存在。

  政策形势篇

  加速推进机器换人计划

  不管珠三角的企业家们是否愿意面对,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智造”时代已经开启。以工业机器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智能自动化生产,已在全球成为势不可当的发展趋势。

  作为全球的制造业基地之一,珠三角首当其冲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剧烈冲击。在“世界工厂”珠三角的车间,正悄然兴起一场工业机器人革命:搬运工、烧焊工、喷涂工等工种,正迅速被“机器人”取代。其背后重要的支撑逻辑是,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珠三角制造业正逐渐面临“用工荒”这个釜底抽薪的危机。

  在深圳一家大型电子秤生产厂家,南都记者看到的依然是诸多员工如同蜜蜂一样,密集扎堆在轰隆隆作响的车间里,使用各种机械设备,做重复简单的工作。

  而在深圳富士康生产苹果手机的工厂车间中,南都记者看到的情况也类似。在无尘车间中,工人从头到脚都穿上严密的特质服装。在一个两平米左右的工位上,从早到晚,重复一两个简单的动作,每天上厕所的时间和次数都有严格的规定。

  “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珠三角用人成本每年都在上升。90后的新生代很少人愿意进入工厂。已经进工厂的新一代员工,流失率很严重,一些岗位的工作效率已经降低了一半。”雷柏科技副总邓邱伟对南都记者称,“如果我们不是在生产线上大量采用工业机器人,重新整合生产系统,把员工从3100人降低到1000人左右,我们春节前面临的问题将一样严重。珠三角用工紧缺会越来越明显,将来面临的很可能是有订单,却没有工人来生产的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2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首个拐点,劳动年龄人口在多年增长后首次下降,人数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下降0 .6%。

  光大证券分析师薛俊则在其研报中指出:在2012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共有1 .17亿人,2015年老年人将达2 .21亿人,2050年上升至总人口的1/3,有4.5亿人。

  和改革开放初期每年新增1000多万劳动力不同的是,未来在总人口不变的前提下,中国每年减少300万-500万的劳动力将成为中长期趋势。

  珠三角作为全国劳动力输入最多的地区之一,制造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与此同时,珠三角各城市的工业机器人扶持政策纷纷出炉。2014年,被认为是广东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里程碑。2014年4月15日,广州通过《广州市推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广州要打造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年产10万台(套)工业机器人整机及智能装备的产能规模,培育1~2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百亿元级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和5~10家相关配套骨干企业,打造2~3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2014年12月29日,广州市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和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方案》,其中透露,到2017年,广州6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相比此前部署的50%比例提高了10个百分点。

  而广东其他城市也纷纷出台机器代人计划。日前,《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及《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政策》出台。其中指出:7年安排35亿,建设2-3个机器人产业园。

  2014年7月,佛山顺德区政府发布“机器代人”计划,鼓励家电、机械、家具等10个行业制造型企业通过智能装备、成套自动化生产线等技术改造更新技术装备和设备,单个企业补贴额最高为100万元。

  2014年8月,东莞也出台了《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2014-2016年)》提出,东莞到2016年将争取完成相关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机器换人”应用项目,推动东莞全市一半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对企业通过自有资金、银行贷款、设备租赁等方式购买“机器换人”设备和技术的,将按照投入的一定比例给予事后奖励或贴息支持。2014年10月,佛山市也提出,对采购使用本地工业机器人产品的传统制造企业,给予每台1万元的奖励,最高不超过20万元。

  今年1月6日下午,广东省长朱小丹率队到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调研,研究推进广东省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当时朱小丹指出,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相融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广东省正抓紧制订全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以抢抓“机器换人”的时间窗口期,大力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加快发展。

  行业发展篇

  迎头赶上工业4 .0

  对人工成本逐渐上涨的问题,雷柏科技副总邓邱伟对南都记者分析称:德国同样劳动力资源紧张,人工成本高,但是德国制造至今依然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德国实现了生产高度的智能自动化。

  目前,德国正在构建工业4.0作为德国的国家战略。2014年10月,总理访德期间,中德双方共同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并宣布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

  根据德国版“工业4.0”的描绘,在现代智能机器人、传感器、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成熟后,现有工厂将能够通过工业互联网把供应链、生产过程和仓储物流智能连接起来,真正使生产过程全自动化,产品个性化,前端供应链管理、生产计划、后端仓储物流管理智能化。人类进入智能制造时代。

  业内人士对此多解读为,“工业4 .0”是人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典型特征是工业机器人组成的硬件物理系统和物联网和互联网组成的信息系统融合。而前三次的工业革命分别是“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也分别将生产从1.0带入到了2.0和3.0。

  在中国迎头赶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步伐时,实际上一场工业机器人风暴已经在广东制造业中掀起。

  据南都记者调查了解,在广东,工业机器人在产业方面的应用其实早已开始。近几年,随着广东产业升级的推进,工业机器人进驻工厂呈现加速态势。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14年,广东省内两大制造业城市佛山和东莞同时抛出“机器换人”计划。深圳富士康则早就提出并开出实行“百万机器人计划”,雷柏科技等在2012年搬入新产房,大量引入工业机器人,将员工人数减少了三分之二,并开始对外界输出系统解决方案。

  根据东莞有关部门2014年抽样调查显示,近5年东莞有66%的企业投入资金开展“机器换人”工作,92%的企业表示未来2年将继续加大投入或准备开展。已经开展“机器换人”的企业,有49%的企业节省生产人员10%以上,20%的企业节省生产人员30%以上。

  不仅跨国企业,大型企业生产线上的工业机器人也在迅速增加,中小型企业的工厂里,也出现了工业机器人的身影。

  佛山新鹏工业机器人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秦磊告诉南都记者,现在一些码垛、搬运、抛光打磨等机器人进入了许多中小企业的工厂里。这些工艺简单的工业机器人价格较为便宜,数十万便可买到。

  半个月前,美的集团工业机器人的一家供货商广东嘉腾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友在一次签约仪式上介绍,嘉腾与美的集团的合作已长达四年,仅自己一家公司就向美的提供了400多台相关工业机器人装备。

  不仅在家电行业,佛山的陶瓷行业也正在掀起一场工业机器人武装生产线的浪潮。顺德区乐华陶瓷旗下的法恩莎洁具工厂去年花数千万买来一条陶瓷喷釉机器人生产线。如今,一个工人就掌控着整条机器人生产线。

  “咔咔、咔咔、咔咔”,5台机器人工作1分钟,8个马桶素柸就已经喷好光洁的釉料了。整个喷釉工序,只需要一个手指按键动作就可以完成。

  “过去,中国制造业的生产环境比较恶劣。有些产业,工人们的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专门致力于工伤维权的N G O组织南飞雁负责人何晓波对南都记者表示。乐华陶瓷也是从那时开始,启动了公司的工业机器人战略。

  “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是无法与工业机器人相提并论的。”佛山市艾乐博机器人创始人农百乐对南都记者说,“机器人员工”不会有工伤,不会闹情绪,也不会春节回家一去不返,更不会要求涨工资。

  而企业更看重的是,工业机器人能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才是企业竞争之本。法恩洁具喷釉班班长蒋小勇对南都记者说,使用工业机器人进行喷釉,产品的合格率大幅提高。去年底,工业机器人喷釉系统试生产时,总共完成200多个马桶的喷釉工作,只有1个马桶不合格。如果使用人工喷釉200多个马桶,不合格的数量将达到4-5个。

  广东樱奥厨具有限公司以前采用手工方式生产时,产品一次合格率只有60%。采用工业机器人后,产品一次合格率达到90%。

  广州数控总经理助理李伯基对南都记者介绍:“在2013年,整个中国市场的机器人消费量大概是37000台。其中国产的机器人大概9000台。但9000台中,四关节以上的机器人其实只有2100台。”

  事实上,从广数的客户和市场似乎也可以一窥珠三角机器人的整体情况。据了解,广数的机器人60%的市场都是在江苏、浙江这一带,而广东地区大概占30%。李伯基说:“虽然广东也是制造大省,但对机器人的接受程度上却并不高。相对比较保守,而且相关的配合以及集成层面配合也不到位。”在李伯基看来,长三角之所以能吸引到行业巨头公司,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其“集成技术”更加成熟,而且跟他们的客户也有直接关系。“广东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环境保护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产业转型,广东的优势越发不明显。这是值得注意的。”

  在引进工业机器人上,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富士康。2011年底,富士康总裁郭台铭提出引进百万台机器人替代人工的宏伟计划。“富士康的百万机器人计划目前进展虽然不是很顺利,每月依然有2000台机器人进入生产线。”深圳威洛博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雪亮对南都记者如是说,“但是距离落实百万机器人计划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据介绍,富士康为了实现百万机器人计划,打造了自己的机器人生产研发队伍,自己制造生产线。南都记者也曾参观富士康生产线,尽管一些流水线依然吸附了大量员工,但一些生产线已实现了高度自动化。

  而在深圳上市公司雷柏科技,南都记者切身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智能化生产。这家2002年创办的键盘鼠标生产企业,目前已是国内最大的无线外设设备生产商。

  在公司生产车间内,记者放眼望去,在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上,一个个机器人快速而准确地挥舞机械手臂。生产线之间,稀稀落落地走动着几个员工。有的车间,七八个工业机器人扎堆作业,只有两个工人负责监控作业,或者在原料用完后,进行上料工作。

  在一个车间中,两台机器人不断进行着机械手臂抓取零件后,直接精密对接。“这是参观人士必来看的地方,有媒体称为‘世纪之吻’。”电子部经理查代松非常自豪地介绍称,很多参观学习的企业家看完都感觉很震撼。

  “以前一个车间有320名员工,使用工业机器人进行生产线改造后,目前下降到120个员工。而且还有精简空间。按照一名员工月薪4000元计算,减员的200名员工,等于给公司减少了960万的人工成本。”

  在一道工序前,查代松解释称,一个工人8小时可以做5000件,一天工资大约150元。而一个工业机器人,一小时可以完成1400件,每天可以工作12个小时。

  “这个车间实现了无人化生产。也可以成为黑灯车间,可以不用开灯,24小时生产。”他指着一个空旷的车间称。“员工减员后,工资增加了。公司还鼓励员工买车,普通员工都有买车补贴。现在公司一线生产员工中90后已经逐渐成为主力,流失率很低。”

  据其介绍,公司生产线目前已经有100多台工业机器人,新购的一批机器人也正在调配中。

  雷柏科技副总邓邱伟对南都记者称。雷柏的工人最多时有3200多人。从2007年开始,成立了自动化小组,大量买入工业机器人,整合生产线,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同时建立了系统平台对接供应链系统、产线系统、客户管理系统、内部员工管理系统等。

  “工业机器人串联起整个自动化生产线并和整个信息系统结合,实现了员工的大量缩减。现在公司有1000名左右的员工,只有600多一线生产员工。其他的都是科研和管理人员等。”他介绍说,“目前一个机器人自动化投资项目投资回报期下降到2年半左右。简单初步估算,可以为公司每年节省8000万元的人工成本。”

  邓邱伟称,在公司对生产改造升级取得成功后,也引起了行业高度关注,每日前来参观学习的同行络绎不绝。雷柏科技也组织了专门团队,对其他企业输出自动化智能生产的系统解决方案,已经接了不少订单。

  机遇挑战篇

  3C成主攻方向

  尽管业内多认为2014年是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元年,但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为28台/万人,是国际平均水平1/2左右。而在2012年,日本是339台/万人、韩国是347台/万人、德国是250台/万人。

  “目前珠三角地区的机器人应用还是集中的大型企业,譬如汽车厂商,电子电器行业的富士康、美的、格力、雷柏科技等。在大量的中小企业,很少企业会用机器人,尤其是中小型的电子代工厂。”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高级分析师陈超鹏对南都记者分析称,“很多企业主还没意识到生产线哪些地方可以用机器人替代、机器人一次性投入成本过高、后期应用维护人才缺乏、原有厂房格局限制等。”

  此外,A B B、安川、发那科、库卡等4家巨头目前已占据了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70%。处于绝对垄断地位。雷柏科技目前基本完全采购国外品牌的机器人,然后再进行深度开发。“国内品牌机器人性能和国外品牌还是有些差距。现在我们经过开发后,可以在机器人上打我们自己的品牌了。”邓邱伟称。

  柯马(上海)工程有限公司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李国栋对南都记者介绍称,早在1978年,柯马便率先研发并制造了第一台机器人。“国产机器人起步比较晚,和国际巨头产品的确存在很大差距。短期内很难追赶上。”他分析称,“国产机器人一开始定价非常便宜,但是质量服务、售后等都很难跟上。用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和欧美机器人及日系机器人存在较大差距。”

  “柯马原来关注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现在我们判断未来3-5年,这个行业将到饱和期。而珠三角主要是轻工业中的3C行业比较发达,将来主要应用小型机器人。现在柯马调整了市场战略,未来把3C作为第二大板块的主打方向。此外,珠三角五金行业的打工抛光,食品饮料、酒类、日化等大消费类企业,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市场潜力比较庞大。”他分析称。“珠三角3C行业中,万人员工中拥有22台工业机器人,低于世界万人拥有50台的平均水平。可提升空间非常大。将来,珠三角比长三角的工业机器人密度要高一点。主要是因为3C行业使用量比较庞大。”

  陈超鹏对南都记者称:“电子制造业是珠三角的支柱产业,产业链齐全,无疑是机器人重点的市场。但这个市场特征是企业规模偏小、需求分散,所以非标机器人更加适合市场的需求。珠三角以轻工业为主,机器人发展需要顺应市场特点,以轻型机器人为主。”

  据了解,控制器、伺服电机和减速器被称为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安川等国际四大厂商合计拥有50%的市场占有率。中国大陆工业机器人市场为外商厂商所垄断,日系品牌厂商占52%,欧洲厂商占30%,剩余约10%为中国大陆厂商。

  “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总体属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遇到了发展瓶颈。因为国内企业生产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和国外存在差距,国产化比较困难,特别是减速机的国产化任重道远。因此,国内公司购买进口核心部件,组装生产工业机器人后,发现成本和外企的销售差不多,没有太多成本优势。”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运控产品线副总经理陈培正对南都记者介绍称。

  汇川技术属于机器人产业上游企业,生产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陈培正称,公司在未来有一些战略布局,根据机器人在国内的发展需求,从国外聘请专家,自主研发机器人的控制器。

  “机器人制造国产化近期才刚刚起步,没有形成产业链。但是我们更看重未来,将来国产工业机器人的行业一定会起来。2014年是机器人国产化的元年,到行业的爆发期估计还需要1到2年。未来珠三角将很有可能是国产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一个基地。珠三角在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上,会培养一批企业。”

  翼菲自动化广东分公司总经理谭维佳对南都记者表示,公司在硅谷有自己的分公司。之所以在国内注册公司,是因为成立公司的初衷,是希望把美国学习的经验,用来做好国产品牌。“公司进入珠三角就是看好未来在3C等应用领域,国产机器人有广阔的空间。”

  作为国产机器人领域的代表,广州数控从2006年左右开始研发工业机器人。相对3年前机器人产业的火爆程度,在广州数控总经理助理李伯基看来,产业正在经历一个从“期望”到“观望”,再到“失望”的过程。

  李伯基告诉南都记者:“最初客户的期望值很高,但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国外机器人的成本很高,而国内机器人技术近几年虽然发展较快,但较国外机器人产品,产品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其次,机器人的应用,需要改变有的生产组织和工艺流程。”

  对于这点,李伯基感触颇深。事实上,珠三角并不乏“土豪客户”。李伯基曾接触过一些客户。他们在参观完机器厂后,甚至当场答应购买数十台机器人。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才发现,机器人跟原有的工艺流程是不符的,订单无奈取消。

  李伯基向南都记者介绍,机器人整个产业链需要三个层次:首先是核心层,第二层是外围设备,第三层是集成技术。在李伯基看来,核心层基本能够较为成熟。而第二层便是外围设备,其中包括了视觉系统、力学系统、矫正系统、检测系统等,这些需要全社会包括大学、研究机构来配合。但是这块国内发展情况来看还是远远不够的。

  对第三层是集成技术的空缺,李伯基将这个环节拿“婚礼公司”做比喻。他说:“这个角色就是整合机器人产业的所有的资源。但是机器人领域的集成公司非常难找。尤其是在珠三角。我们机器人公司其实就在窗的里边,客户在窗的外面。但这个窗口就是集成公司。”

  “集成公司的建立,在珠三角非常迫切。”在李伯基看来,这类集成公司类似“媒婆”,主要职责是“掌握国外国内产品的特点,要懂各行各业(焊接、搬运等)的工艺。第三要制造车间。”

  而关于如何培养这些集成公司。其中政府优惠支持也是不能少的。据了解,近年来,包括山东、安徽、长三角陆续出台政策,给予机器换人的企业进行补贴。

  具体到“机器换人”的做法,针对资金力量雄厚的公司来说,广州数控将通过“集成商-集成公司-机器人应用企业”三方合作模式,通过集成商帮助企业实现机器人换人计划,提升职能制造水平。针对资金薄弱的公司,未来广州数控将通过“集成商-租赁公司-机器人应用企业”三方合作模式,引入设备融资租赁机构,以类似分期付款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破解机器人应用流动资金瓶颈,实现机器换人的计划。

  尽管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生产中,也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但趋势已无法改变。佛山市新鹏工业机器人副董事长秦磊说,理论上,制造业生产中任何使用人工的工序,都可以通过工业机器人来实现。问题在于,工业机器人厂的成本能否优于人工成本。随着目前工业机器人厂商的蓬勃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工业机器人的研发成本将逐渐变小,对人工的替代作用将会更加明显。到时,一些对工业机器人需求大的产业,或许会出现大部分工序乃至全部生产工序都被工业机器人替代的场景,那就是无人工厂。

珠三角工业机器人应用现状

上一篇: 未来惯性环上料领域的发展将受益于3D视觉技术。
下一篇: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