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产业持续释放双创“红利”

admin 78 2024-09-11 编辑

智能产业持续释放双创“红利”

资本市场步入周期性冬季,已是诸多投资人的共识。相较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如今的大环境还谈不上“危机”,但肯定是“寒冬”无疑。

回顾2018年,大量企业都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阵阵寒意,如何寻找新的“增量”是每个行业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然而,对于在各个业态都百花齐放的智能产业来说,今年的“寒冬”并不算太冷。

“相比寻找‘增量’,我们思考如何有效地激活‘存量’会更有意义。”在2018亿欧创新者年会上,亿欧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王彬仍十分看好智能产业带来的红利。他表示,以智能科技提升供给为推力,以消费升级挖掘需求为拉力,二者凝聚起来,将为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新动能。

智能仍是创业主流

很多人会感觉产业智能化离生活比较遥远,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太多感知,实际上,它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今年“双11”,全国主要电商企业全天共产生了13.52亿件快递订单,全天各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4.16亿件,已经超出平时几倍的数量,但却没有一家出现爆仓的情况。

“并不是快递员增加了多少,而是近几年在智能物流上的投入,以及在前置仓和对订单需求的合理测算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提高了供给侧的效率,才释放出巨大的新红利。”王彬分析说。

2018年可谓是智能产业落地的一年,无人驾驶、智能安防、智能家居、智能新金融、智能风控等各种智能业态百花齐放;大健康产业的智能诊断、新零售业态的便民服务、新消费品牌的层出不穷,也都在不断改变着商业的落地形态,成为推动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通过智能技术提升综合运营效率,通过精准匹配改善供需对接方式,能够大幅助力供给侧释放新的红利。”王彬表示,从互联网角度来讲,移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早在2017年就已达到顶峰,所以需要通过智能技术手段提升行业综合运营效率,包括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多种方式。

另外,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攻坚阶段,“技术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几乎出现在每一项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文件中,国家经济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过渡的过程中,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低能耗高效益的技术型产业,智能科技将发挥巨大的“推力”作用。

王彬分析认为,人工智能仍将是科技创业的主流方向,各行各业人工智能的发展依然有很大的商业化落地潜力,作为2019年产业创新的新动能,人工智能将在金融、医疗、安防、自动驾驶、零售、教育等各个行业充分商用与落地。

细分领域“钱景”光明

2018年,对于智能产业来说是风云变幻的一年,一方面,所有创投环境趋于理性,另一方面,头部公司资源聚集效应明显。一方面,全世界都在支持创新,可另一方面,每个用户在创新上的投入却更加谨慎。这一切都使得智能技术和产业的结合变得越来越务实。

以商汤科技专注的计算机视觉来说,目前已经在各个行业快速落地,在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资深工程师陈宇恒看来,这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人才数量与高校合作等优势,以及丰富的行业场景与需求。

目前,商汤科技已经有十几个重点落地的垂直领域,包括智慧城市、智能手机、互动娱乐及广告、汽车、金融、零售、教育、地产等。在手机行业,商汤科技的人脸解锁、美颜、人工智能双摄、美体塑形等技术,赋能各个不同合作厂商,提升终端用户的使用体验。

但陈宇恒更看好另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行业,那就是人工智能教育。今年,商汤科技发布了全球第一本高中版人工智能教材,使学生能够更早接触、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同时还有配套的实验平台,让学生可以去做实验,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掌握知识,推动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的普及发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田苗则认为,无论是产业还是智能技术,智能机器人都会面临很大的机会。“随着医保、教育、住房、商保越来越健全,造成很多年轻人不太愿意从事危险、单调,没有创意、简单重复的工作。”王田苗觉得,机器人特别工业机器人的价格每年以10%的速度在下降,而人员的成本以每年10%~15%的速度在提高。在这种背景之下,就一个工种(比如一线工人、清洁、焊接等)来说,如果机器人成本能替代两个人,就会面临很大需求。

未来如何抓住机会

“尽管智能技术在产业的覆盖度还很低,但已经爆发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产业智能化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力和空间。”王彬说。比如,全国有3.2万家医院,但使用人工智能医学影像技术进行智能化升级的只有400家;根据国家规划,到2020年,智能汽车新车占比将达到50%以上,但目前智能网联企业仅占了很小的比重;全国共有1470家银行,但上线智能投顾的只有32家;今年“双11”当天共产生快递物流单量13.52亿件,但全国仓库内无人搬运车却只有约1.89万台……智能产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可见一斑。

此外,与会专家认为,“区块链+人工智能”也会为智能系统打下坚实基础,否则光靠大数据就如同在沙基上建危楼。而现代经济也将从专业分工发展到人机分工、虚实分工。

而在王彬看来,人均GDP达到1万美金时,就必须要通过技术来降低人力成本;在智能时代,不仅仅是研发,任何岗位都与技术有关,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都将成为和水电煤一样的技术必需品,每个岗位都应该善用这些技术必需品来提升效率、评估效果,这样才具备国际化竞争力。

智能产业持续释放双创“红利”

上一篇: 未来惯性环上料领域的发展将受益于3D视觉技术。
下一篇: 智能车间指路制造业:引领革命性变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