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工业强国的“互联网+”路径

admin 79 2024-08-27 编辑

推动工业强国的“互联网+”路径

随着互联网步入移动、智能、物物互联新的发展阶段,互联网技术与工业领域的渗透融合,正在重塑传统工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加速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作为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如何推动互联网技术加快向工业领域渗透融合,重塑智能、高效、绿色的现代工业体系,一方面需要从政策层面进行引导和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抓住我国工业体系转型升级的要害顺势而为。

以“互联网+”完善工业协同创新网络

互联网平台具有分布式、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这使得相关研发者、生产者和参与者能够聚集到一起,形成全球性协同共享系统,构建横向规模经济,从而形成“互联网+”的协同共享效应。

互联网的这一特性将在促进我国工业协同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据统计,我国高端科技人才的70%~80%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尚未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影响了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目前,基于互联网的协同研发平台在国内外已经有诸多成功案例。如波音787飞机早已实现全球30多个国家、135个地方、180个供应商之间的协同研发和制造;国内企业海尔、小米等依托面向全球的开放创新平台与全球顶级研发机构、高校和创新团队合作,大大提高了新产品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我国应充分发挥互联网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协同和共享的功能,大力支持发展新型开放式研发组织模式,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工业创新体系。

一是在《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中,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充分整合各行业领域的创新和数据资源,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促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整合汇集,积极推动协同式创新。

二是引导和支持专业化创新协作服务平台发展,依托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重点支持一批集研发、设计、技术咨询、知识产权、技术转移、标准化等服务内容于一体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资源、创新成果合作与共享。

三是大力发展众包、众创、众设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等发展,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

四是完善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网络,弥补小微企业在技术积累、创新资源及能力方面的不足。

以“互联网+”推动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生产

互联网技术与工业先进智能控制技术、新型智能机器人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的深度结合加快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柔性化,使智能化的自主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可以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以柔性化生产为依托,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定制生产。

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如德国西门子安贝格工厂通过将流水线上的所有机器接入网络,实现了1000多个制造单元的通信交互,自动接取和组装零部件,生产的自动化运作程度达到了75%。再如青岛红领集团推出了国内首个服装个性化定制平台,通过将传统工业的标准化生产与客户大数据资源相结合,开展服装定制服务,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利润水平。

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人力成本比较优势弱化,产品附加值低等一系列问题,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的推行将从成本节约、效率提升、价值拓展等几个方面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有效途径。

一是推动有条件的工业企业进行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改造,探索智能车间、数字化工厂等智能制造模式,全面提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

三是大力发展以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化成型和3D打印设备、新型传感器、智能化仪器仪表等为主体的智能装备产业,夯实智能制造的产业基础,加快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以“互联网+”促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制造业服务化,是指制造企业由传统的生产和提供产品为中心进而转为提供产品、服务和综合解决方案,满足客户个性化消费需求的过程。制造业服务化不是“去制造业”或单纯地转向生产性服务业,而是制造企业实现价值增值、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始于上世纪60~70年代。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制造与服务融合的步伐加快,特别是近年来,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衍生出一系列附加值更高的服务化新模式和新业态,加速了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

目前,全球制造企业提供的服务类型除了产品研发设计、系统解决方案、维护和支持、安装和运行服务等服务模式,还有许多基于互联网的智能服务模式,如实时化的在线监测、远程诊断、在线运维服务等等。

如全球知名轨道交通设备企业阿尔斯通,通过全流程、全层次、全产品生命周期的信息化服务模式,提供集成控制中心、列车自动保护、无人驾驶、信号设备切换、乘客信息等一系列解决方案,目前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已成为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再如我国装备制造龙头企业陕鼓,从提供能量回收发电设备、压缩机、鼓风机、汽轮机等专业设备向同时提供以互联网数据中心为基础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转变,开展实时在线服务,大大拓展了利润空间。

为使我国制造业尽快摆脱长期以来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建议:

一是加快建设工业“物联网”和“务联网”,打造高效的智能服务网络基础设施。

二是整合研发、设计、创新和服务资源,结合重点领域、行业和区域特色,建设一批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

三是结合在线支持、供应链优化管理、个性化定制服务等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开展一批试点示范,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四是鼓励制造企业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各类服务创新,重点提供面向客户和市场需求的拓展服务,构建制造业服务增值网络。

以“互联网+”提高工业运行效率

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去中间环节。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可以将消费者的信息和需求直接传达给生产者,生产者就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和物流配送,从而实现从大批量供给推动式生产转向消费者到工厂(C2M,Customer-to-Manufactory)的需求拉动式生产模式。

这种生产模式,一是通过订单生产解决了库存问题,实现接近零库存的生产,使得可变成本趋近于零;二是短路了所有中间环节,真正做到让用户用较低的价格消费高品质的商品。如智能手机提供商小米公司,采用生产外包和网络订货直销模式,公司不仅实现了零库存和轻资产,节约了生产成本,而且提高了市场响应速度,降低了市场风险。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我国工业库存率为9.4%,而发达国家的工业库存率普遍小于5%;我国制造业的流通费用率为9.2%,而日本仅为4.9%;此外,我国真正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企业少于20%,而发达国家多于50%。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在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

二是发挥第三方物流在协调供应链企业物流运作方面的优势,加大互联网技术应用,以信息代替库存,提高响应速度,加强工业成本控制。

以“互联网+”优化工业能源管理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其中工业占到了全社会能源消耗的70%,2014年,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59.9%和32.2%。对能源高度依赖的经济结构也带来了资源环境方面的严峻压力。

将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工业能源资源优化管理,调整设备负荷、平衡生产调度计划,可以达到最大限度节约能源资源的目的,对工业集约节约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GE公司对工业互联网带来的效率提升和能源节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能够帮助中国的航空、电力、铁路、医疗、石油天然气等行业实现生产率提升达1%,在未来15年将有潜力让这些行业节省成本约240亿美元。其中,仅在商用航空领域,节约1%的燃油就意味着节约30亿美元的燃料成本;燃气发电机组能耗降低1%,就意味着节约价值80亿美元的燃料;在铁路运输领域,如果效率提高1%,则意味着节约20亿美元的燃料成本。

面对如此前景,一是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能源优化管理。加快电网的智能化改造,提高传输和使用效率,增强安全性和稳定性;支持大型用能企业搭建智能化能源管理平台,建设中小企业能源管理公共服务云平台,对能源使用、调度和效率情况进行监测和科学分析,并根据监测情况对能源使用进行优化。

二是政策支持发展合同能源管理、工业节能等基于互联网的能源管理技术和解决方案服务,积极培育包括技术、产品、系统、平台、认证、测试等在内的完整生态系统。

三是建设以太阳能、风能为主体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互联网,推动分布式发电、储能、配电等能源互联网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促进分布式能源的有效接入,形成开放共享的能源网络。

推动工业强国的“互联网+”路径

上一篇: 电气中国:盘点低压电器行业
下一篇: 推广节能机电设备 财税优惠政策向用户倾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