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个遥远的猜想2011年,会不会是“手工时代”跨入“机器人时代”的开启元年?
富士康,一家拥有120万工人的全球最大代工企业最近发布了一条爆炸性消息,其号称将在未来3年投资至少1000亿元,引入100万台“机器人”。
7月29日,身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2317.TW,母公司鸿海科技集团,很多人习惯称其为“富士康”)董事长兼总裁郭台铭携妻子在深圳参加公司的
万人晚会,情绪甚高的他口无遮拦,透露富士康将增加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数量以完成简单重复的工作,明年达30万台,3年后机器人规模将达100万台。
这个消息让外界惊诧不已。杭州凯尔达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侯润石对富士康100万台机器人最大的疑问是,目前全球的工业机器人生产能力都不足以在3年内实现100万台,哪里来这么多机器人卖给富士康?史陶比尔(杭州)精密机械电子有限公司机器人事业部副经理张振惠拿出的专业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国内机器人的年装机量为3493台,预计今年可突破1万台,即便是到了2013年,市场预计的年装机量也不过是1.65万台。因此,富士康要在3年内引入100万台机器人,这个数字难免会受到质疑。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富士康引入机器人至少向外界传达了三层意思:其一,成本再造加速;其二,产业转型到来;其三,提高议价能力,让自己和各合作方都紧张起来。在制造业企业云集的浙江,其实已经有不少浙企开始在生产线上引进了机器人。同时,杭州已经有企业开始进军机器人产业,凯尔达集团有限公司和史陶比尔(杭州)精密机械电子有限公司就是这个产业的“先遣队”,两家单位透露,他们的订单都很多,企业对机器人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增大。
杭州有多少企业引进了机器人?当用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袭来时,又有多少企业选择了引进机器人这种设备升级的发展路线?引进机器人的一次性投资和日常维护成本是多少?使用机器人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会不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中控开发的服务机器人
机器人改变现代生产模式
有人预测:富士康投入一台机器人的成本
可在数月之内收回
有机器人生产企业透露,他们供应到富士康集团的机器人多达300台,售价从40万元/台至80万元/台不等,其中就有部分机器人在位于下沙的富士康钱塘科技工业园区内服务。面对本报记者的采访,富士康钱塘科技工业园区工作人员表示,需经过总部同意才能接受采访。富士康总部媒体办的陈先生称,目前公司不会对机器人的有关媒体采访再进行回应。
不过有业内人士称,富士康大量使用的机器人主要用于喷漆工艺环节,“富士康在用一种很贵的油漆,这种漆的价格高达数千元/升,而喷涂机器人可实现省漆量为30%-50%。”有人根据富士康的订单量做过测算,认为这家单位采购机器人的一次性投入成本,可在数月内收回。
事实上,杭州的很多大型企业早在几年前就引进了机器人,例如卷烟厂、大型机械厂及一些汽车装备厂等。在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自动化厂房里,墙上贴着工艺流程图,工艺环节多达20多个,机器人被安排在“非晶硅镀膜”与“微晶硅镀膜”这两个核心环节。庞然大物般的机器人,被固定在一条长长的导轨上,导轨的两侧是高高的盛放玻璃的设备。一辆类似于火车头的物流运输车,不断地将1.1米×1.3米的玻璃运到机器人旁边,机器人收到指令后将玻璃运送至指定工位进行工艺制作,待工艺完成后,再将成品运回对应容器中。这样一套完整的玻璃搬运流程,如果是人工操作的话,需要两个人一起抬,而且至少要花费两三分钟,甚至还会不小心打碎玻璃,而一个机器人最多只要70秒就能轻松完成。
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自动化集成薄膜发展部经理于大洋举了个例子:“搬运这么大的一块玻璃,至少需要2人搭班,24小时按三班制轮班的话,一天至少需要6人。这6人在24小时之内满负荷工作,一天最多搬运1000块玻璃。这样的工作量,如果是让1台机器人来做的话,用时70秒就能完成一块玻璃的搬运,搬完1000块玻璃只要70000秒,即19.4小时,远远低于24小时。
于大洋透露,公司自2009年开始引进机器人,这些机器人的购买价格约为40万元左右,日常维护很简单,主要就是更换机油,维护费约1万元/年。“据我们了解,机器人的寿命通常都在8年以上,且工作期间几乎不出故障,一年一般维护一次即可。”于大洋称,搬运玻璃是件枯燥无味的活,而且玻璃是易碎品,机器人正好能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公司已经从瑞士与日本分别购置了5台六轴机器人和3台四轴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常见,这是中控开发的服务机器人走进了摄影店。
被市场改变的机器人产业
中小企业也渴望雇用机器人
未来市场可能出现更灵活的机械手
在大企业积极引进机器人的同时,一些中小企业开始引进机械手。
机械手(专业术语为自动化专机,机器人与自动化专机的区别在于:机器人可实现柔性制造,工件更改时,可通过更新程序适应新工件,而自动化专机很难实现这一功能)的自动化程度虽然不能跟机器人相提并论,但由于价格相对较低,几万元一台的机械手眼下深受一些中小企业的喜爱。
成立于1997年的杭州桐庐丹霞笔业有限公司,在2008年的时候花2万元引进了第一台机械手,然后不断追加投资,如今已拥有15台机械手和5台自动装配机,实现了机械自动化生产为主的生产模式,成了“桐庐分水制笔”这一产业圈较早的自动化先行者。3年多下来,这些机械手运行稳定,维护成本也在企业能接受的范围内。
“以机器人代替纯手工生产,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成品率,同时也节约了人力成本。”这家公司的销售部经理练梦丹说,“1台机器人可以替代近20名工人,而且现在仅需1人就可以管理2-3台机器人,我们的员工数量从2008年前的200人缩减到了80余人。”据练梦丹介绍,人员减少,公司产能不降反升,较3年前提高30%。加上产品质量稳定,练丹梦称公司的业务量正在不断提升,年产值已突破3000万元,在江浙、广州等地的知名度日渐提升。
“相比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有限,因此在初始投资上,相对而言会偏向价格相对便宜的机械手。”中控研究院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郑洪波透露,随着用工成本的不断上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对机器人或是机械手的需求日渐增加。成功研制了海宝、足球机器人等服务类机器人的中控,未来也会考虑研发带有视觉传感功能的机械手臂。“据我了解,单纯的机械手臂,自动化程度还不够高,但增加了视觉传感功能之后的机械手臂将更适合中小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
中控研究院机器人事业部市场部副经理潘鑫证实了这一说法,他说,已有同行开始研究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智能化生产系统,这就是专门针对劳动密集型的浙江产业特色而定制的。在潘鑫的眼中,浙江市场的机器人刚性需求很大。“目前超高压输变电线路的人工巡检存在人身安全的风险,人工上去巡检就会很危险,但机器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潘鑫还提到,在电力廊道的巡检中,如何保持全天候无人值守也是一个问题,而他们研发的电力巡检机器人就可以克服地下作业的种种困难。此外,一些重复的枯燥的重物搬运等工作,在劳动力密集的浙江制造业企业中普遍存在,这对机器人生产企业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有待开发的市场。
资本涌向机器人产业
机器人生产企业卖的不仅仅是机器人
而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8月10日下午,杭州凯尔达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侯润石专程去了萧山的一家企业,这家企业有意大量引进工业机器人。他们需要先实地了解这家单位的工艺流程,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告诉企业是否需要引进机器人。
“眼下,市场对机器人的需求几乎呈井喷式增长。我们的订单很多,几乎来不及生产。”侯润石指的来不及生产,并非指单纯的机器人本体,而是以机器人为核心的一整套解决方案。据介绍,由于机器人产业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很多企业对机器人的应用并不了解,他们往往只能说一个大概的需求。“我们必须将客户需求,结合实际的生产工艺情况,设计机器人工作站或机器人自动化流水线的详细方案。此外,我们还要为企业培训能够使用和维护机器人的相关人才,这些都需要时间。”
史陶比尔(杭州)精密机械电子有限公司客户支持经理张振惠对市场的看法和侯润石如出一辙,他说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就开始不断增长,以他所在的公司为例,去年的销售相比前年,足足翻了一番。“金融危机让一些企业的项目搁置了,危机过后重新上项目,助推了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在张振惠的客户名单里,有汽车制造、半导体、医药等各领域企业。
“有些工艺的精度很高,有些零部件的洁净度要求很高,这些都可以通过机器人来实现。”张振惠特别提到,眼下使用这种中高端、高端工业机器人的以大型企业为主,但未来他们也会考虑开发针对中小企业需求的机器人。“在德国和日本,人们走进工厂看到机器人是很普遍的现象。但在国内,现阶段人们往往只能在一些大企业看到机器人。”张振惠认为,中小企业无法大量引进机器人,除了初始成本投资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生产订单的稳定性问题。如果一家企业的订单生产量也能像富士康那样源源不断地进来,机器人的利用率显然很高,资本回收自然就快了,但是如果一家企业的订单只集中在其中几个月或是某一段时间的话,机器人在淡季就闲置了。
“什么样的机器人适合中小企业?或者说中小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机器人?我们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张振惠透露,公司为此还专门预留了生产线,以备随时应对生产适合中小企业所需的机器人。
随着机器人市场需求的增大,不断有企业涉足开发、生产机器人,资本不断涌入机器人产业。滨江一家单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称,公司的机械臂生产项目已申报完毕,现在正处于研发阶段,因此不便公开。不过张振惠认为,投资生产机器人是一件必须慎重面对的事,仅机器人检测的相关设备一项,投资就要上千万元,起点相对较高。
机器人来了,人干什么?
消失和新增的工种
都将因机器人而改变
机器人时代来了!业内人士普遍看好机器人产业的前景。
中控研究院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郑洪波说:“未来五至十年,机器人产业的市场潜力很大。根据技术、成本等方面综合判断,全球服务机器人的市场产值也将从2010年的170亿美元发展到2025年的570亿美元。”史陶比尔(杭州)精密机械电子有限公司技术工程师陶雪军给出了一组数据:201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年装机量为8500台,预计到2013年达到16500台,而就在2011年,中国机器人的保有量已达到17万台。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曾说过:“任何节约劳动、提高效率的行为会取得最终的胜利。”浙工大经贸管理学院教授王治平这样解释这句话:“这就是机器排斥劳动的结果。以机器人为代表的高产能智能技术来替代相对而言效率较低的人力劳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生产环节会逐渐被例如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这样的高新技术生产链所替代。
“由于焊工这个职业新陈代谢的速度缓慢,"焊工难招"这一问题加速了在焊接领域以机器人替代人工的技术更替。”中国焊接学会熔焊专委会委员侯润石说,工业机器人除了在焊接行业外,还在喷涂、装配、搬运和特种作业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些工种就此消失,毕竟现阶段全球所有工业机器人一年的供销量也只有12万台左右,与现有产业工人数量相差太大(尤其在我国),因此很多劳动密集型工种是不会很快消亡的。”
展望未来,是否会出现机器人完全代替人工生产这样科幻片中的画面呢?“机器智能化程度潜力巨大,可以替代很多人工作业,但并不会因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就导致人力劳动退出历史舞台。”王治平教授说,“在经济学中,任何的市场活动都需要四个要素才能得以正常进行:劳动,资本,土地,组织。而我们所说的机器人技术属资本范畴;就劳动来说,机器人只能替代简单枯燥具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和部分的脑力劳动,作为生产动力的创造本身必须要求人类劳动参与;不仅如此,智能化等级再高的机器人都需要以人构成的组织进行最终管理。”
那些被机器人所替代的员工,又该何去何从?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张衔教授分析:“未来人们不会因此大量失业,产业部门的新陈代谢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除非所有的产业都由机器人进行生产,否则总会有那些还未被新兴产业所替代的生产部门可以接纳这些员工,而且每个国家都会通过政策措施来控制失业率,以保证内部经济平稳发展。” 随着工业机器人技术成熟并被大量应用,新的相应职业如机器人应用、机器人维护等也会应运而生。目前,已有不少大专院校、职业技术学院有意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此类人才。
凯尔达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杭州成立了工业机器人产学研基地,并建成工业机器人应用培训中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应用培训机构也将随着机器人运用的不断推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