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概念,不存在绝对的标准。
21世纪以来,发展智能电网以及以智能电网为核心的智能能源网,在多个国家星火烽起,以美国奥巴马政府的大力推动为阶段性高潮,逐步成为世界范围的一股潮流。而本轮智能电网发展——即21世纪初期电网的智能化发展,有着深刻而复杂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与社会心理背景,绝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电网技术升级。
本轮智能电网发展,既是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的结果,也是新能源技术发展与突破的需要,反映了当下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对于更加安全、经济、友好、可持续的电力(能源)体系的需求。智能电网的发展,或者说电网智能化的实现程度,不是单项科学技术的偶然突破,不是单个行业的内部升级,而是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一个剖面。
因此对于智能电网,狭义的理解,就是自动化、信息化、互动化等“电网的智能化”;而广义的理解,则应是一种多因素多目标的协调——第一个层面,电网是能源的输送方式与输送渠道之一,各国智能电网的发展,均应与信息、装置等支撑技术,与新能源、储能等应用技术,乃至消费者用电技术协调发展;第二个层面,在绝大多数国家,即使由私人投资经营,大电网均因其内在的公共性质而受到政府的多种管制,因此发展智能电网绝不仅仅限于电网技术性能改进或者电网投资者营利,核心使命还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目前在所有国家,智能电网在技术层面都尚不成熟,成本昂贵并缺乏长时间可靠使用的实证,现阶段均以研发、实验、试点、示范为主要活动。目前唯一相对普遍被接受的智能电表项目,在绝大多数国家也至少还需5~10年才可能全面普及并形成信息网络。但在很多国家,智能电网在社会层面已经成为一个超越传统电力行业的公共政策问题,有关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组织、技术机构按照各自的角色定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权力制衡的社会治理结构下,最终的推动力依然是各方利益的合力。
而在高度国际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与地区发展智能电网的动因与目的、进程与进度、技术路线与未来方向,既有很多适应各自国情而产生的差异,也存在共同的逻辑脉络,既有比较多元化的目标体系,也有相对比较近似的技术与政策措施,信息技术与电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促进更大范围电力(能源)架构的趋同。而从分担成本与技术风险出发,很多国家发展智能电网均同时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兼做新技术的消费者与提供者两种角色,在技术不成熟阶段抢占标准架构建设的制高点,既为创造互通互联的技术创新环境,更为固化现有技术领军者的收益,打通市场之路。
我国智能电网发展与上述脉络既有共性,也有特性。在产业与技术方面,虽然我国电网企业高度依赖信息及装置产业,维护靠厂商,维修靠换件,但为充分发挥绝对独家买方的市场优势地位,常借技术标准或曰入网标准对市场进行干涉,目前为止电网与信息产业竞争与竞合、博弈与合谋并存;在政治与经济方面,由于资源能源领域消极的价格管制,国人对于国际能源危机少有真正的切肤之痛(更关注垄断集团的利益分配)而更乐观于新的市场机会,新能源最大的推动力量来自虚拟经济与时尚媒体,经济支撑主要来自利益转移(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普通消费者向时尚消费者)而不是价值创新;社会与文化方面,东京、香港等东亚城市供电可靠率标准显著高于大多数西方城市,东亚文化圈的消费者相比西方人对于大型企业组织更多盲目信赖,我国单位能耗(电耗)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损失俱低于发达国家,而且集体主义教育下的消费者自助能力、平等意识薄弱,自然缺乏真正的自律与公益精神。对比中外的智能电网发展脉络,方向是一致的,过程是不同的,规律是存在的,差异是客观的。因此,我国发展智能电网既要研究国际上智能电网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也要正视并妥善处理自身特殊的国情因素。
由于我国现阶段特殊的政治体制、企业制度、行业格局与文化传统因素,在智能电网发展中,电网企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政府也面临更加复杂的使命与挑战。
智能电网在很多国家已经成为一项跨界的社会公共事务,其中最受人瞩目的依然是其社会影响与外部效益。因此对于电网企业来说,公平开放电网平台,电网技术与相关支撑技术、应用技术乃至用电技术协同并进,作为事实上的领军者主动与相关行业、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应成为我国电网企业社会责任新的重要内容。
智能电网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并影响到千家万户的日常行为,收益与风险并存,政府在其间的作用重要而微妙,既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鼓励科技投入,又要控制全社会成本保护消费者利益,既要为社会指明远景战略与技术路线,又要不断改进自身准确拿捏法规、标准、监管政策的时机与尺度。而在中国这样国情复杂的大国,还要兼顾处理好支付能力差异很大的消费者,在资源配置中利益各异的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很不均衡的存量电网,社会责任与营利驱动杂陈一体的电网企业,此即所谓“智能电网需要智能政策”。
另外,虽然信息产业是推进智能电网发展的最基本动力,但IT产业的发展模式不能直接套用到电网领域。2007年以来世界范围严重的金融危机已经揭示了缺乏监管的垄断以及过度消费主义的危害。新能源技术革命是大势所趋,但技术的成熟、产业的形成、制度的完善、观念的改变特别是原有体系的新陈代谢都需要一个缓慢的实现过程,智能电网的发展既要积极跟进又不能抽象跃进。而不论技术如何进步、社会需求如何变化,电力系统最基本的技术经济特性没有变,作为社会公用事业的公益性质也无可改变,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电网的设备规模与地理疆界将进一步扩展、社会公共性质与外部影响将进一步加强、与相关产业相结合的附加服务与附加价值不断提高、生产交易等各种行为的复杂性也同步升级,因此智能电网绝不仅是电力行业的内部事务,不可能仅仅是电网企业的一次技术升级与业务扩展,再用一直以来政府对行业传统的管理方式也难以全面搞定。
本轮智能电网发展,对我国电力行业来说,也许真正难得的仅仅在于,智能电网发展的话题,将使我国电网发展、政府管电的问题公共化——如果说社会公众对于“特高压”还不知所云、对这些电力行业内部的争吵还意兴阑珊的话,那么,自从我国电网企业接过奥巴马的大旗,利用智能电网话题赚足眼球打足算盘的时刻起,智能电网的话语权就不会永远只属于少数人。随着许继、平高事件对电网企业产业布局战略的抵抗,随着智能电表争议对电网企业技术标准背后利益动机的拷问,随着智能电网进入2009年4万亿应对危机紧急投资的落空,随着发改委、能源局、电监会这三大管电部门2009~2010整整两年来对智能电网话题难得一致的审慎旁观迟迟不接招,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话题也越来越“中国化”。既然电网企业已经将其几乎所有业务都装进了智能电网这个新筐,那么我国电力行业以及政府管电那些以前不为公众关注的问题,也都将在这个时尚的新语境中被展示放大让世人皆知,与更多行业更多领域发生碰撞与交锋,受到更多方面更多角度的审视与臧否。那么,这是否反而会成为推动我国电力深化改革、政府管电方式改进的一个新的契机呢?毕竟,一切运动皆源于矛盾。
如果说我国电力行业发展中存在着“重一次、轻二次、”“重发轻供不管用”的传统弊病,那么在整个政府管理社会经济中又何尝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形象、轻内容,重投资、轻效益,重供给、轻消费”等等痼疾呢?作为主要从二次系统入手并以外部效益为主、难以全面量化评价、缺乏显赫外在形式的智能电网,在被作为融资旗帜或产业亮点之余能否真正扎实地深入或展开?作为对比,特高压不论如何争议,那些巍峨的铁塔总会矗立几十年,而10年之后智能电网这个时尚热词还能留在公众的视野吗?毕竟从历史的角度看,本轮智能电网热潮也只不过是电网智能化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站——上世纪80~90年代,从老牌资本主义英国,到偏远的新兴市场阿根廷,从世界霸主美国,到名不见经传的新西兰,一股电力“市场化”的洪流席卷世界各国,而20年后再回首,当下实践中“电力市场”的内涵早已超越当年作为热词时的原始本意,而融进了各国电力同仁对于电力市场客观规律远非昔比的深刻认知——那么,21世纪初此时此刻的电网到底能够智能化到什么程度,真的是最重要的事情吗?不重要吗?重要吗?其实,让电网这一重要的公用事业走上更加合乎公益、更加合乎理性的发展道路,才是对所有人的考验。(作者单位:中国电监会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