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在2011机械行业两化融合推进大会暨机床行业两化融合评估发布会上,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共同发布了《机床行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宋晓刚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机床行业在两化融合方面是做的比较好的一个行业,两化融合在机床行业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开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是推动行业两化融合的重要基础,通过评估可以摸清我国相关行业两化融合的发展现状,找出两化融合推进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关键环节,同时发掘并推广典型经验,明确两化融合的努力方向,并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支持,从而促进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提高。
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会同有关部门在重型机械、钢铁、化肥等七个重点行业试点开展了行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2010年,工信部拓展了试点行业的范围,在包括机床在内的12个细分行业开展了两化融合评估工作。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承担了机床行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在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制定的评估总体框架和方法体系下,研究制定了机床行业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并开展了实际测评。
本次评估共调查71家样本企业,均为大中型企业,样本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的40%以上;样本企业的地域分布、主要产品、生产批次等情况基本体现了整个机床行业的特点。
信息化建设仍待完善
调查显示,我国机床行业两化融合工作已经处于综合集成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
具体而言,机床行业两化融合呈现出四方面特点:
行业两化融合就绪度情况较好。由于机床企业对两化融合的重视程度和投入较为理想,就绪水平较高。但调查结果显示,行业尚需加大基础设施尤其是信息化工业设施的建设力度。
行业两化融合成熟度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机床企业两化融合的单向应用情况总体较好,研发设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情况良好,工艺设计信息化和制造信息化水平略有欠缺。行业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已经初具规模,但仍需要进一步发挥信息系统的整合优势。
产品信息化情况有所改善。产品信息化是机床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的体现,对企业综合竞争力有直接影响,但目前行业产品信息化仍处于初级阶段。
两化融合水平与企业规模具有正相关性。机床行业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与企业规模具有一定的关系,规模较大企业两化融合的平均水平更为出色。
制造环节成为短板
虽然我国机床行业两化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
生产管理理念落后,制造环节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目前,我国机床行业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理念普遍落后,企业缺乏动力和条件发展生产制造环节的信息化,使得制造环节两化融合水平成为机床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瓶颈。
综合协同创新能力不足。根据两化融合评估结果,机床行业企业目前信息化单项应用的情况整体较好,信息集成应用也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但信息系统之间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其中,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起步较晚、基础投入不足、管理不规范等制约因素,实现综合集成及协同与创新更加艰难。
缺乏适应行业需求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企业两化融合建设的基础,目前市场上缺乏较为适合机床企业的信息系统,使得两化融合工作往往事倍功半,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行业标准滞后,两化融合规范程度不足。适合机床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标准对行业企业规范、深入推行两化融合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尚没有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机床行业更是缺乏适用的两化融合标准,这导致机床企业在单项系统应用中往往采用不同的建模标准和业务流程规范,使得各系统之间数据交换、衔接和协同集成困难重重。
“三管齐下”形成合力
针对行业两化融合的发展现状以及不足,遵循“企业主体、行业推动、政府引导”的方针,《评估报告》分别从企业、行业和政府层面提出了若干建议和措施:
从企业层面,提升信息化战略地位并在资金和人力上加大投入力度是当务之急,此外,提高生产制造环节和工艺环节的信息化水平、坚决推进流程改革与重组、重视最终产品的信息化是未来提高我国机床行业两化融合水平的关键。
从行业层面,通过完善评估体系、开展典型示范工作、建立两化融合标准体系、重视专业人才培养等一系列举措的推行,将加快两化融合的建设步伐。
从政府层面,首先,实施重点示范工程,尤其重视引导、推动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的发展;其次,设立专项基金,充分发挥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等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再其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高档数控机床尤其是数控系统的科技开发;最后,发展信息化建设配套体系,引导并支持发展一批面向机床行业的中介服务公司为机床企业开展咨询、策划及系统开发等业务,协助企业更加规范、高效地推进两化融合。
通过企业、行业和政府从不同层面对两化融合加大投入和引导,方能形成合力,进一步促进两化融合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