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西)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开幕

admin 66 2024-09-12 编辑

中国(山西)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开幕

   【导读: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措施,我国装备制造业实现了较快增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8月8日上午,中国(山西)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在山西省省展览馆隆重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出席并致辞。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省长王君,山西省委、省人大、省政协领导,山西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地市负责人、应邀参加制博会的有关省、市、自治区领导,全国参展企业代表约20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中国(山西)装备制造业博览会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山西省人民政府、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性、专业性、开放性的博览会。参展、参会企业共计560余家,涉及13个省(市、自治区),参展企业500余家,展品1200余种。

   此次博览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山西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共同主办,省经信委承办,以"科技引领、交流合作、跨越发展"为主题,举办时间为8月8日至10日。博览会期间的活动主要有:山西省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制博会论坛、煤机国际论坛、省内各市代表团签约活动、成果签约仪式等。"举办制博会,山西水到渠成。"本届制博会组委会成员、省经济和信息委员会主任洪发科介绍,山西省的制造业曾有过骄人成绩:山西机械行业的固定资产原值曾排在全国前15名,山西军工装备实力曾排全国第3名。太重曾生产出220个全国第一的产品,荣获4个国家级中国名牌。铸锻件、纺织机械、铁路机械等,在全国也具有独特的优势。虽与一些发达省份相比,山西省装备制造业依然有较大的差距,但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呈现出独特的发展优势,可概括为"粗具规模、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潜力巨大"。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尽管底子厚,却存在产品定位不高,产业布局混乱、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弊病,导致无法走进国际高端市场。岳普煜认为,想要提升山西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应该结合山西的自身优势,将装备制造业与煤炭采掘业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能源新兴产业领域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次制博会,给了山西装备制造企业一个向全世界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有了一个与同行和用户交流学习的机会。太重也将利用这个机会,开拓自己的国际化视野。

  按照规划,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十二五"末的销售收入计划比"十一五"翻两番,达到3000亿元。要培育5个年销售收入200亿元、5个年销售收入100亿元、10个年销售收入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塑造15个中国名牌产品、12个中国驰名商标。

  开幕式上,李毅中为制博会致辞。李毅中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措施,我国装备制造业实现了较快增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李毅中强调,作为工业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各部门各地方,加大工作力度,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扎实做好“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明确“十二五”装备工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工程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二是大力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紧紧抓住重大专项和相关专项科研计划的契机,着力突破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托重点工程项目,与各行业密切协作,推动装备工业走上创新渠道、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以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关键技术研发、系统继承和产业化示范推广。加快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深度应用,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四是加大行业管理和指导工作力度。继续贯彻落实汽车、船舶和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五是加强人才战略实施。建立健全装备制造人才培训体系,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梯队。用好国家“千人计划”项目,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为装备制造业做强做大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李毅中充分肯定了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勉励参会参展企业再接再厉,充分利用好制博会平台,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8月8日,参观者在参观一款采煤机。当日,2010年中国(山西)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在山西省展览馆开幕,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500多家装备制造类企业齐聚太原,展出了1200余种专业技术产品,涉及重点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等多个领域。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参观者在观看采煤机械设备模型。 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中国(山西)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开幕

上一篇: 未来惯性环上料领域的发展将受益于3D视觉技术。
下一篇: 中国“十二五”能源该思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