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进入2011年,风电行业整合之势趋于明显。为了提高竞争力,中国企业不断拓展海外合作。例如,湘电收购荷兰达尔文公司,金风收购德国公司,通用电器和哈尔滨电器宣布将成立两个合资企业,大唐新能源和澳大利亚公司的合作……
进入2011年,风电行业整合之势趋于明显。
推动行业整合的是各种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的不断出台,在准入标准、并网技术、功率预测预报等多方面提高门槛。此外,还有更多标准正在制定或征求意见阶段。这也使得从2010年开始就有的行业整合的风声从幕后走向台前,在最近明显地显露出来。
专家表示,风电整合的推进,将使以五大发电集团为首的风电开发巨头首先受益。
实际上, 除了国内整合,中国的风电企业也在逐渐走出国内,寻求国际合作。
在近日举行的2011中国清洁电力论坛上,加勒德哈森北京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潘伟平表示:“这个行业越来越多元化,而且行业整合也出现了国内外合作的趋势。”不过他同时提醒,行业整合并不能掩盖这个行业正暴露出越来越多问题的现状。
领先企业走出去
为了确保内蒙古风电产业未来的良性发展,“风电三峡”内蒙古早在今年3月就制定了《推进风电企业整合减少主体指导意见》,其中提出要提高风电开发的准入条件,并对现有企业以重组、兼并、联合和托管等方式减少运营主体,扶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据悉,到“十二五”末,内蒙古全区内的风电开发企业将由目前的68家左右整合至25家以内。
同样,国家不断提高准入门槛,也是希望改变风电行业投资过热、核心技术缺失、重复引进落后技术、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等顽疾。目前,我国的发电机、叶片已能满足国内风电产业的需要,但部分关键设备依赖国外进口。
为了提高竞争力,中国企业不断拓展海外合作。例如,湘电收购荷兰达尔文公司,金风收购德国公司,通用电器和哈尔滨电器宣布将成立两个合资企业,大唐新能源和澳大利亚公司的合作……
潘伟平表示,中国风电行业整合已经开始,大型国营企业在其中占主导地位,但走在前面的企业已经不再只盯着国内市场,不管陆上风电还是海上风电都已经走出去了。他认为,未来10年,行业整合是风电行业走向可持续和健康发展的方向。
我国很多主机厂已经从第一代风机发展到第二代,甚至是第三代风机。潘伟平表示,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的主机厂应作垂直整合。他指出,在产品优化过程中,不少主机厂的供应链渠道不断增加,引入了更多的供应商。供应链的快速发展成为风机本土化和价格下降的重要基础。但是,更换零部件以后,企业必须关注机器的性能、运转情况等实际问题。
近年来,国外制造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小,有数据称从2004年的80%降到了2010年的10%。但潘伟平提醒道,由于我国这几年发展的基数非常大,因此虽然比例降低了,但绝对数量仍然相当高。
以全球风机老大维斯塔斯为例,虽然表面上看不到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维斯塔斯近年来一直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跟国内的电网公司和行业协会合作,积极为国内行业作贡献,本土化做得很好,国内市场的绝对数量并不小。
当然,国外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而国内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难。例如,海外市场的准入制度、市场接受程度,甚至商业模式都和中国不同,很多企业花了很大力气却收效有限。
对此,潘伟平指出,走出去的企业应首先练好内功,“实际上人家看中的并不是你的企业背景,而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你做生意的方式”。
风电行业需要重新自我审视
最近一段时间,业内对大风电基地的开发出现了不同声音。潘伟平认为,在国家规划的大风电基地之外,应该将视线放宽,大小结合,考虑分布式能源能否和大基地并行发展。
而在甘肃、河北等地出现的风机脱网事件也给行业相关方敲了警钟。
总体来说,潘伟平认为,风电行业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进来。
过去几年中,我国风电行业一直较为强调风机技术,但对于风电厂的设计、并网协调、和其他能源的配合等却关注较少。如今,一些当初没有预料到的技术问题对电网运行造成了很大影响。并网、蓄能等问题开始受到重视。
“现在我们要重新审视,去适应现实情况。”潘伟平说。
风机的产品质量和规范管理问题最近同样引发了很多讨论。有人提议将风电产品纳入国家质监系统强制检验。对此,潘伟平表示认同,他举例说,同飞机、电梯等产品类似,都是需要强制检验的,风机也应由相应的部门对最终的产品质量进行强制检验。
国外的风电发达市场已经有了多年经验,而国内在测试、改进、优化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潘伟平建议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同时建立公共的科研、测试、检验平台。
实际上,近年来,很多风电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并且,随着整合之风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资源将向大企业集中,支持大企业做大做强,引领产业升级。
但潘伟平直言不讳:“这些研发中心大都是打着国家的牌子,实际上国家在这方面花了不少钱,但是研究成果却没有在行业分享。行业内都很关注公共平台的建立,我们也比较了西方的模式,这个平台是否能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