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工信部印发《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提出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核心能力,遴选10个跨行业跨领域平台。这意味着,由工信部发布的我国工业互联网跨行业跨领域平台(以下简称“十大双跨平台”)是一年一度进行的。
今年以来,包括工业互联网在内的“数字新基建”广受业界关注,这不仅是因为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甚大,更重要的是,数字新基建不仅自身体量巨大,更是未来发展的基础设施。
在这种背景下,工信部所牵头遴选和发布的工业互联网跨行业跨领域平台由于其“国家级”定位,也由于平台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而成为工业互联网新基建中更为敏感的部分。那么,十大双跨平台对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启示意义呢?
仔细分析十大双跨平台企业,其中四家是制造企业(或孵化其的是制造企业):海尔、树根互联、航天云网、徐工信息;五家是信息企业:东方国信、用友、浪潮、华为、阿里;富士康既是信息企业、也是制造企业。十大双跨平台企业中,制造和信息企业基本上是五五开。
根据公开资料,在十大双跨平台中,6家是已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海尔、用友、浪潮、华为、富士康、阿里。还有制造企业孵化的3家企业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树根互联→三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云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徐工信息→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这些企业的入选顺理成章——深厚的IT或制造行业的积累,使这些企业在人才、技术、行业知识、生态建设以及发展资金等方面拥有领先一步的发展契机。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只能是“全球影响力”企业的专利。事实上,十大双跨平台企业中的东方国信(中国领先的大数据上市科技公司)就是一家没有全球影响力,且市值、营业额与其余9家(或孵化其的制造企业)不在一个数量级,却以排名第二的身份入选十大双跨平台的企业。
一方面,人才培养是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中需要提升的一个重要领域。根据报道,东方国信有大量专攻冶金钢铁行业的技术工程师,并且还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合作,成立东方国信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为IT、OT企业培养工业互联网复合型应用人才。另一方面,技术能力是包括十大双跨平台所尤其看重的,而东方国信是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去年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优秀技术供应商”中,按数据采集与边缘、通用IT、工业PaaS、工业SaaS、安全五个维度,唯一也是最多有四类产品入选的技术供应商。
一个企业的发展基本上是需要人财物的投入,对应于工业互联网企业,人就是工业互联网企业的人才队伍、财就是工业互联网企业的资金保障、物就是工业互联网企业的技术能力。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背景,结合东方国信的公开信息,笔者认为,十大双跨平台对我国工业互联网企业有四点启示。
一是工业互联网发展,不一定会被大企业所垄断。中国工业企业数量目前约为200余万家。从分类看,工业行业占国民经济行业的半壁江山。工业设备拥有成千上万种类型,每种设备“百万”台规模就是天量。单从工业互联网所涉行业数、用户数、设备数,就与消费互联网动辄“上亿”用户规模相去甚远——这不利于采用消费互联网垄断式发展,倒是更适宜中小企业利用各自专业特长,在工业互联网的蓝海中自由翱翔。
二是工业互联网发展,不一定必须是大资本投入。我们熟悉的电商,只是“批发和零售业”门类中的一个行业小类“互联网零售”;快递只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门类中的一个行业小类“快递服务”;外卖只是“住宿和餐饮业”门类中的一个行业小类“外卖送餐服务”,这三个行业小类仅占国民经济行业1381个小类的0.217%。可就是这三个行业小类,任一家进入其中的企业特别是平台企业,都投入了天量的资金(或烧钱模式)才能生存。将这种投资模式放到工业666个小类,估计没有任何企业可以承受。另如前述,工业行业量大面广,这其中任一行业,对任何从事其业务的工业互联网企业来说,研发、运营、营销都需要大的投入,加之工业回报周期长,以及商业盈利模式不清晰等情形,很难会有大的资本能在工业互联网既要跨行业、又要跨领域中找到如消费互联网般的垄断盈利点。
三是工业互联网发展,人才队伍是保证。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是IT和OT的融合,是需要将工业行业几百年的各种经验转化为有用的知识,才能将其复用化和软件化,其技术创新和应用需多领域、多学科的协同。因此,从事工业互联网的人士就需要了解工业、了解数据分析、了解工业机理,就需要既懂工业运营需求、又懂网络信息技术、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懂工业和新兴技术的跨行业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工业互联网发展,技术能力是硬核。工业互联网要利用ICT技术与工业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相融合,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面对如此众多的工业行业,就要求工业互联网企业,在信息技术上要精、在工业技术要专,才有可能突破一个工业行业小类、到一个中类、再到一个大类,直至做到跨行业、跨领域。因此,没有同时掌握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公司在工业互联网界是很难崭露头角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愿中国工业互联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抓住国家“新基建”提供的又一次良机,打好基础,练好内功,为下一步的大发展做好必要的准备,从而有更多、更优秀的企业在随之而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