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机器换人”步伐,发展机器人产业是我们追赶发达国家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迫切要求。
所谓“机器换人”,是指使用机器人及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代替人工劳作。这是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转型发展的一条必走之路。
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国家主席在讲话中谈到,“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明确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据此可以认为,发展机器人产业正在上升为国家战略。
追赶发达国家的迫切要求
机器人及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使用情况,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经济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日本,每一万名工人对应的机器人数量是300多台,而我国不到20台,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的总人口是13亿多,而日本只是1亿多。中国已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总量已超过美国,但我们是用1亿多工人来完成的,而美国只有1000万工人来完成的。这两个数据说明我国的生产手段还非常落后,生产效率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所以,加快“机器换人”步伐,是我们追赶发达国家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迫切要求。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口红利”。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采用手工作业方式,从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廉价的劳动力生产低技术含量、低档次、低品质的产品,以低廉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赢得大量订单。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需求减少,而国内近几年企业招工难、用工荒情况日益严重,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加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利润空间越来越少,依靠量的扩张实现发展的路子走到了尽头。在这一形势倒逼下,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用工“大鳄”,都想通过“机器换人”,减少用工数量,降低运营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据了解,浙江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的省份,“机器换人”更显重要,已有许多成功的企业案例:如宁波诺布尔制有限公司引进120台电脑织布机,工人数量从800人减至为几十人,一年可省下2000万元用工成本;温州爱好笔业有限公司研制自动装笔机,使得公司员工人数从2009年的6500多人下降到4500多人,而同期产值则从4.27亿元提高到7.8亿元。巨一集团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技改,引进电脑针车、激光机等设备,进行“机器换人”,一胎电脑控制的激光机可抵过去5个人手工操作;兴乐集团近三年已投入2亿元用于“机器换人”。该集团引进的一条过硫生产线,制造的环保电缆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的高端市场,改变了这类产品以往都从国外进口的状况。“机器换人”已成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争抢这块大蛋糕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预言,机器人将重复个人电脑崛起的道路,成为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技术。实际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年销售增长率为9%;而同期的中国机器人销量平均每年增长25%;201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量约17.9万台,同比增长12%,约3.7万台在中国销售,同比增长60%,全球排名第一。
就浙江省来看,全省3.6万家规模以上企业争取在3年内完成“机器换人”,每年投入不少于3000亿元,意味着将释放万亿元设备采购需求。“2014义乌国际装备博览会”上浙江省内企业上报的采购清单显示,采购总额超过8000亿元。
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从工业领域快速扩展到航空航天、国防军事、国家安全、医疗康复、社会服务等许多领域。机器人将影响人类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机器人的研发及产业越来越被全球重视并快速发展。
2012年,美国发布了机器人发展路线报告,将现今的机器人与上世纪的互联网定位于同等地位,并被列为美国实现制造业变革、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
近期,欧盟启动了全球最大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预计到2020年投入28亿欧元,创造24万个就业岗位。该计划将有200多家公司、1.2万名研发人员参与。德国提出的工业4.0计划也将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作为迎接新工业革命的切入点。
在中国,机器人研发及产业更是备受重视,新成立的内外资机器人自动化公司正在以每天超过一家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国机器人产业园已达40多个,还有更多的园区在筹建之中。浙江应把发展机器人产业提到重要位置上来。
面临的问题及专家建议
尽管“机器换人”如火如荼地进行,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全面推广普及仍存在较大困难。全球最大代工企业富士康三年前曾提出“三年百万机器人”计划,如今三年大限已到,有关人士透露,目前富士康的机器人数量可能还不到10万台。浙江众多的中小企业,“机器换人”也是“看热闹”的多,“真动手”的少。据了解,目前一般的机器人每台价格10~30万元,只能从事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而制造业工种复杂,拢、砸、锤等需要不同类别的机器人。能从事复杂工种,智能较高的系统化解决方案的机器人价格更加昂贵,甚至需要上百万美元,“机器换人”动辄几十万甚至数千万元,中小企业根本承受不起,只能“望机兴叹”。所以,要加快“机器换人”的步伐,必须解决成本过高问题。
在长期调研、研究后,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建议:首先,要下大力加强机器人的研发。目前中国市场销售的机器人90%依赖进口,进口品牌机器人几乎垄断了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6个自由度的工业机器人国内也能制造,但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器这些关键元器件必须从国外进口,价格很高,国内企业想降低机器人制造成本非常困难。国产机器人在可靠性方面也处于劣势。
有媒体报道,国产机器人平均无障碍时间为8000小时,而外资品牌机器人达到5万小时。要下大力改变这种状况,高校、科研机构、机器人制造企业应加强协作,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研发高智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机器人。同时,应根据中小企业“机器换人”的实际需求,努力研发制造更多品种,价格相对较低,质量可靠、实用性强的机器人,以减轻企业“机器换人”的成本负担。
其次,周德文认为要发展“机器换人”社会服务。企业可以通过融资性租赁、经营性租赁,降低“机器换人”的投入成本。
许多中小企业“机器换人”迈不开步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资金不足,无力一次性拿出许多资金来购置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另一种是顾虑投资回报。相当多的中小企业是为大企业提供零配件的,缺乏品牌及核心竞争力,业务订单变化大,或有很强的季节性。业务订单多时,招不到工人,订单少时,又要花钱养一批工人,采用工业机器人虽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机器人投入成本大,业务订单少时,也只能闲置,还需要不菲的维护保养支出,因而觉得不很划算。这两种情况都需要而且可以通过社会服务(第三方服务机构)帮助解决。
如第一种情况,当企业需要购置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资金不足,可委托租赁公司代为购入,然后以租赁方式从租赁公司租用,支付租金,承租期满,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归承租企业所有。
第二种情况,企业可根据自己需要什么设备,使用多少时间,直接向设备租赁公司租用。此外,高校、研发单位、机器人制造商联合组建“机器换人”服务和产业发展联盟,为企业量身定制“机器换人”的方案,设计最合适的机器,也可使企业节省不少投资成本。
再次,周德文建议,加快“机器换人”步伐,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政府推动“机器换人”不能停留在制定计划、发布文件,重要的是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采取切实的措施。要组织力量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制定专门的扶持政策;成立“机器换人”专家服务组,设立“机器换人”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机器换人”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减免税收,在技术、资金、人才上采取“雪中送炭”,从而推动企业加快“机器换人”的步伐,实现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