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感器产业化推进大会召开 拟定24项国标

admin 62 2024-07-18 编辑

中国传感器产业化推进大会召开 拟定24项国标

  “要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传感器产业的整体布局,把传感器列为‘国家目标’,成为国家战略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尤政建议,将核心的传感器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制造强国”、“工业强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工信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科技部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传感器产业化推进大会4月28日在江苏张家港举办。与会专家表示,作为现代信息系统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传感器产业的发展必须借助“制造强国”战略东风加快推进。

  工信部原副部长杨学山在会议致辞中阐述了传感器产业发展的三个关键词,即位置、特征、环境。他说,无论是在信息技术体系,还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传感器的地位都很重要。它具有多样化与协同性的特征,特别适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议高度重视传感器产业化应用并为其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产业发展滞后   政策支撑乏力

  谈及传感器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杨学山指出,完整的信息技术由处理、传输、感知、行为、内容、系统等组成。在这六个组成部分中,后面四个要素,即感知、行为、内容、系统是当前需要快速发展的。尤其是感知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最基础部分,没有感知,就没有信息的来源。同样,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角度看,无论是工业4.0,还是智能制造,如果没有传感技术,工业的转型升级就失去了基础。

  从产业技术特征看,传感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产业有很大不同,它不是围绕一个物理规律、技术方向来发展的,其最典型特征是多元化,它遵循不同物理规律,沿着不同方向发展。多样性是其基本特征。杨学山表示,其另一特征是协同性,即融合。传感器定要与其他技术结合在一起完成一个目标,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它与传统的产业发展完全不同。

  鉴于传感器的多样化与协同性的特征,使得传感器产业特别适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杨学山表示,目前,很多产业产能过剩,下一步,转型升级往哪走?钱往哪里投?传感器技术产业是很好的选择。

  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兴起,传感器产业市场前景不可估量。工信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郭源生指出,未来五年内,全球传感器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超 过10%。 2015年全球市场将达到1770亿美元,受可穿戴、智能制造技术加快和全球经济复苏等因素的影响,市场需求可能出现更大幅度增长。

  随着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加速,传感器在汽车、家电、装备类、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大幅增加。在农业、环保、医疗卫生以及食品检测类应用,特别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突如其来、无法估量的。据行业协会估算和预测,我国2014年敏感元件与传感器销售额突破1200亿人民币。2015年需求量可达约652.9亿只,销售额预计突破1300亿,其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较大。

  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现阶段我国市场主要应用的传感器绝大部分仍要依赖于进口,主流市场产品依赖国外配套的情况尤为突出。郭源生告诉记者,与国外相比,我国企业在产品品质、工艺水平、生产装备、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和综合竞争能力等方面仍不能与国外同类企业抗衡。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新品研制仍落后 5-10 年, 而产业化规模生产技术工艺则落后 10-15 年。

  目前,我国传感器产值过亿的企业仅占总企业数量的13%, 全国不足200家。产品种类齐全的专业厂家不足3%。长期以来,行业整体技术分散、规模偏小、呼声偏弱、认知不够;缺乏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缺乏合理资源配置和强大政策扶持;市场壁垒过多、公共服务配套、标准体系不完备,是制约传感器产业化发展的成因。

  从顶层设计看,由于行业归口管理与协调机制不全,在传感器行业,形成多头管理现象。而且,政策支持分散,集中度不高、连续性不够。缺乏专项计划集中扶持、持续性支持和政策支持力度。

  对此,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产业促进委员会主任董永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传感器产业正处于由传统型向新型传感器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部分传感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也研究出了诸多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进是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他认为,科技计划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推进传感器相关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的主要力量之一。

  我国现有的科技计划,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逐步建立起来的科技计划体系。由于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分类资助方式不够完善,各类科技计划存在重复、分散、封闭、低效、资源配置碎片化等突出问题,造成了多头申报,九龙治水,重复浪费等现象。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我国政府将对原有的科技计划体系进行重大变革。2014年已开始启动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建设,2015年是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年。到2016年,计划完成平台建设和各类科技计划的优化整合,实现科技计划安排和预算配置的统筹协调。2017年将全面按照优化整合后的五类科技计划运行,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改革。

  “随着科技计划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将会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董永生建议,作为传感器企业,不但要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还要在商业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建设,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大产业化力度,创造经济社会价值。

  强化标准建设  促集群式发展

  针对当前我国传感器发展现状,郭源生提出了打造国际化“双生态”产业链,推进传感器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战略构想。

  按照战略规划,要在国内外现有企业、人才、技术、市场等资源基础上,结合国内区位优势、政策优势,通过政、 产、学、研、用、服立体化发展和推动,以及国际交流与协作、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形成对接平台,整合国际产品开发、 检测、标准、市场应用等技术,在国内适合地区,打造一个自然环境良好、产业环境优越的“双生态”产业链,即国际化的传感器产业园——中国“传感谷”。其预期目标是,实现年销售额2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并以年度大于20%速度增长。

  加快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国家质检总局总检验师项玉章表示,推进传感器产业发展,首先要完善标准体系,各有关部门、技术机构、行业企业要携起手来紧跟传感器技术发展的前沿,结合中国传感器产业发展的实际,努力推动标准的创新、标准的更新,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建立完善标准体系,使传感器产业有标可循。

  “传感器生产企业要不断提高传感器产品的总体质量水平,夯实市场竞争的基础。还要加强品牌建设,中国传感器产业要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培育自己的品牌,树立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良好形象。”项玉章表示,国家质检总局将在标准制修订、产品质量保障服务和品牌培育方面为传感器行业提供积极的帮助。

  随着“互联网+”被提上日程,无论是智能制造,还是工业强基专项,都离不开传感器产业的应用与支撑。尤政表示,对传感器来说,如果没有国家战略支持,注定在与国外同行业水平相差悬殊的竞争中失败。因此,要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对传感器产业发展进行整体布局,把传感器列为“国家目标”。他建议,要加快实施传感器振兴工程,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副理事长王玉生认为,智能传感器是物联网的基础,建立和完善智能传感器标准体系可以更好地指导智能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相关产品的研发应用,规范市场活动,减少不必要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浪费。

  同时,物联网的建立和发展也将带动新型智能传感器产业的发展。随着物联网体系的不断完善,更应该加大智能传感器技术的投入力度,通过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融入标准,增强产品竞争力,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关于标准的建设,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化中心主任郝文建表示,下一步建设的重点是,结合传感器的发展趋势,重点发展半导体传感器和光纤传感器标准。针对重点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标准化支撑工作,开展满足物联网需求的各种专业传感器领域标准化工作。目前,拟制定24项国家标准计划,2015年9项、2016年15项。

  当前,新材料、新机理、新技术的传感器层出不穷,在实现了高精度、高适应性和高可靠性的同时,向嵌入式、微型化、模块化、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对此,郝文建表示,下一步,我国要加强对传感器技术近远期的合理规划,加快制定传感器用新型材料评价方法、性能测试方法以及工艺技术等方面的标准,引导传感器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中国传感器产业化推进大会召开 拟定24项国标

上一篇: 迁移科技3D工业相机斩获中小企业数智化升级「年度推荐方案」
下一篇: 中国第一个12万亿GDP大省诞生 广东首次超韩国、加拿大GDP
相关文章